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24305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1 10:35
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涉及医疗器械,解决现有安瓿瓶在开启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操作不标准、医护人员受伤、药液污染以及砂轮片丢失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硅胶套筒,其中:它还包括硬质套筒、砂轮片和消毒装置;硬质套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下端开口内缘镶嵌有砂轮片;硅胶套筒设置在硬质套筒内部并通过凸缘与硬质套筒卡紧;硬质套筒侧壁上下位置对称套筒中心线分别开设Ⅰ号通孔和Ⅱ号通孔,硅胶套筒侧壁与Ⅰ号通孔和Ⅱ号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Ⅰ号凸块和Ⅱ号凸块;硬质套筒外壁下段设有卡槽,消毒装置通过卡槽与硬质套筒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效提高开启安瓿瓶的安全系数及操作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
技术介绍
安瓿瓶是用于盛装药液的小型玻璃容器,容量一般为1~25ml,常用于注射用药液,也用于口服液的包装。安瓿瓶由瓶体、瓶颈和瓶头组成,《基础护理学》规定安瓿瓶装药品的正确开启方法为:将瓶头药液弹至瓶体,在安瓿瓶颈处划一锯痕,用75%乙醇棉签消毒后折断安瓿瓶瓶头。但是该方法存在很多缺点:1、操作过程不仅较为繁琐,而且由于临床配药工作量大,短时间内需要掰启安瓿瓶的数量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严格贯彻执行;2、在开启过程中,如果医护人员用力太小则无法掰下瓶头,如果用力比较大,在掰开时玻璃渣很容易扎破医护人员的手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划痕处玻璃碎片及砂轮微粒极易掉进瓶内污染药液;4、由于砂轮的体积很小,拿取不方便,使用后很容易丢失,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了降低使用薄砂轮在瓶颈处划出锯痕后折断安瓿瓶瓶头时,对操作者的伤害风险,现有技术使用了软性硅胶等材料制作的套筒,掰开时用硅胶套筒套在安瓿瓶瓶体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医疗人员的伤害,但由于无刚性件支撑,操作过程中玻璃渣还会刺穿硅胶套筒对对操作者造成刺伤;另外,现有的开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包括硅胶套筒(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硬质套筒(1)、砂轮片(4)和消毒装置(3);所述硬质套筒(1)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下端开口内缘镶嵌有所述砂轮片(4);所述硅胶套筒(2)设置在所述硬质套筒(1)内部,硬质套筒(1)内壁下部设置有凸缘(1.3),所述硅胶套筒(2)通过凸缘(1.3)与硬质套筒(1)卡紧;所述硬质套筒(1)侧壁上下位置对称套筒中心线分别开设Ⅰ号通孔(1.1)和Ⅱ号通孔(1.2),所述硅胶套筒(2)侧壁与Ⅰ号通孔(1.1)和Ⅱ号通孔(1.2)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Ⅰ号凸块(2.1)和Ⅱ号凸块(2.2),Ⅰ号凸块(2.1)穿过Ⅰ号通孔(1.1)并延伸至硬质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瓿瓶开启装置,包括硅胶套筒(2),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硬质套筒(1)、砂轮片(4)和消毒装置(3);所述硬质套筒(1)上端封闭、下端开口,下端开口内缘镶嵌有所述砂轮片(4);所述硅胶套筒(2)设置在所述硬质套筒(1)内部,硬质套筒(1)内壁下部设置有凸缘(1.3),所述硅胶套筒(2)通过凸缘(1.3)与硬质套筒(1)卡紧;所述硬质套筒(1)侧壁上下位置对称套筒中心线分别开设Ⅰ号通孔(1.1)和Ⅱ号通孔(1.2),所述硅胶套筒(2)侧壁与Ⅰ号通孔(1.1)和Ⅱ号通孔(1.2)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Ⅰ号凸块(2.1)和Ⅱ号凸块(2.2),Ⅰ号凸块(2.1)穿过Ⅰ号通孔(1.1)并延伸至硬质套筒(1)外部,Ⅱ号凸块(2.2)穿过Ⅱ号通孔(1.2)并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爱红张升校任珍景雅马小雯张仲涛郑朝峰黄泽浩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