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良民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18731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1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电源及探测器,电源与探测器连接,探测器分别与报警器、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探测器设置在车体内部,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这样,电源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主动传感器探知车身周边环境,当乘坐者在车内部准备开启车门时,被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主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到有移动物体,主动传感器组将信号传递至探测器,探测器传递电信号至报警器,此时报警器发出警示,提示注意安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有效避免后车反应不及发生事故、有效保证车辆减少意外损坏及保证乘员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报警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轿车停在路边,车门突然打开,车后驶来的机动车辆、电动车及自行车刹车不及,撞在了车门上,造成后行车主受伤,这种由于停车后开车门不注意而引起的“车门事故”时有发生。为避免“车门事故”发生,停车的地方不能有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停车时要距离路牙20-30厘米,除了驾驶人外,乘车人尽量从右侧下车;乘车人要看清车辆前后左右来往行人、车辆情况,确认安全后才可开门;驾驶人一侧对后方的观察容易存在盲区,而且突然性较大,不易引起其他车辆的注意,因此驾驶人开门下车前一定要注意观察,先打开一条缝,确认安全再慢慢打开;现有技术中,大多车辆采用拉按式门锁,需要乘坐者自行锁扣车门,一些高档轿车中,采用按压式门锁,在驾驶室左手侧可以对车门进行锁扣及打开的控制,而大多数驾驶员在停车下车时,下意识的就开启车门,对过往车辆及行人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小朋友在车辆刚停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启车门,下车奔走,这种情况下,后行驾驶员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制动反应,从而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具有有效避免后车反应不及发生事故、有效保证车辆减少意外损坏及保证乘员人身安全的优点。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电源及探测器,所述电源与探测器连接,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报警器、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探测器设置在车体内部,所述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所述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还可以是:车体两侧倒车镜上均设置有所述主动传感器组。所述主动传感器组包括两个第一红外传感器和两个第二红外传感器,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与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设置在一个倒车镜上,另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与另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设置在另一个倒车镜上,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的内侧。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有效探测距离在8米以上,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有效探测距离在4米-8米之间,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通过探测器与车门锁可解除式锁定连接。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中轴线设置方向与车身平行,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中轴线方向与车身的夹角呈10°-20°。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中轴线方向与车身的夹角呈15°。所述被动传感器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并列设置在所述内开门器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探测器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之间均可与开门手指接触。四个所述内开门器上均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四个所述内开门器上均设置有报警器,四个所述报警器均与探测器连接。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电源及探测器,所述电源与探测器连接,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报警器、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探测器设置在车体内部,所述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所述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这样,电源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主动传感器探知车身左右两侧及后侧的环境情况,当乘坐者在车内部准备开启车门时,被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若车身后方在一定内有车辆时,主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到有移动物体,主动传感器组将信号传递至探测器,探测器传递电信号至报警器,此时报警器发出警示音,提示车内乘员注意开车门时车身周边安全,避免乘员在开车门时,后车若离本车很近时,本车开车门后车是来不及做出反应制动的,发生危险的问题。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有效避免后车反应不及发生事故、有效保证车辆减少意外损坏及保证乘员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汽车开门报警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中:1:电源;2:探测器;3:第一红外传感器;4:第二红外传感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二温度传感器;7:报警器;8:车门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7、电源1及探测器2,所述电源1与探测器2连接,所述探测器2分别与所述报警器7、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探测器2设置在车体内部,所述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所述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这样,电源1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主动传感器探知车身左右两侧及后侧的环境情况,当乘坐者在车内部准备开启车门时,被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若车身后方在一定内有车辆时,主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到有移动物体,主动传感器组将信号传递至探测器2,探测器2传递电信号至报警器7,此时报警器7发出警示音,提示车内乘员注意开车门时车身周边安全,避免乘员在开车门时,后车若离本车很近时,本车开车门后车是来不及做出反应制动的,发生危险的问题。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的优点是:有效避免后车反应不及发生事故、有效保证车辆减少意外损坏及保证乘员人身安全。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如图1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主动传感器组包括两个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两个第二红外传感器4,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3与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4设置在一个倒车镜上,另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3与另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4设置在另一个倒车镜上,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3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4的内侧。这样,若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安装在车前,对后车车辆无法进行他测,失去安装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的意义;若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安装在车体侧部,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与车身距离很近,车身很容易影响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的探测,导致探测器2误报信息;若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安装在车尾,当路边停车时,由于车与车之间的距离都很近,报警器7就会警示不断,实际上却没有危险;因此,将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安装在倒车镜上,因为常规车辆的倒车镜安装在车体的两侧,并且向外突出,将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3与第二红外传感器4设置在倒车镜上,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探测方向无遮挡,方便第一红外传感器3和第二红外传感器4的探测感应;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车体两侧倒车镜上均设置有所述主动传感器组。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3有效探测距离在8米以上,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4有效探测距离在4米-8米之间,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4通过探测器2与车门锁8可解除式锁定连接。这样,电源1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主动传感器探知车身周边环境,当乘坐者在车内部准备开启车门时,被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若车身后方8米外有车辆时,主动传感器组探测感应到有移动物体,主动传感器组将信号传递至探测器2,探测器2传递电信号至报警器7,此时报警器7发出警示音,提示车内乘员注意安全;若主动传感器组探测到车身后方4米-8米之间有移动物体时,探测器2传递信号至车门锁8,并且将车门锁8锁紧,避免乘员在开车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电源及探测器,所述电源与探测器连接,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报警器、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探测器设置在车体内部,所述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所述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传感器组、被动传感器组、报警器、电源及探测器,所述电源与探测器连接,所述探测器分别与所述报警器、主动传感器组和被动传感器组连接,所述探测器设置在车体内部,所述主动传感器组至少设置在驾驶室侧的倒车镜上,所述被动传感器组设置在车门内开门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车体两侧倒车镜上均设置有所述主动传感器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感器组包括两个第一红外传感器和两个第二红外传感器,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与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设置在一个倒车镜上,另一个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与另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设置在另一个倒车镜上,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开门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有效探测距离在8米以上,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有效探测距离在4米-8米之间,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通过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良民
申请(专利权)人:鲁良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