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1221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有壳体,提升泵、循环泵、液控水封和连接用的管道阀门,壳体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同心或对称折流的升液导筒、降液导筒和弹性填料;在升液导筒的下部设有与污水提升泵相连的进水分布管和沼气提升回流器;在降液套筒的底部设有底部升气罩,上部设有中心集气罩,中心集气罩的外围为边缘集气罩;在中心集气罩的上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溢水槽和浮渣挡板,出水管连接在溢水槽上,在反应器的底部设有污泥汇集回流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外部小流量回流和内部沼气提升回流技术,能够在启动初始阶段和低浓度有机废水进入时,与处理用的菌种和厌氧污泥能够充分接触,生化处理启动时间较短,在低负荷的情况能够正常运行,又可保证在低负荷和高负荷下废水中的COD的降解效率都较高,节约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厌氧反应器作为污水处理的主要设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的厌氧反应器有三种UASB、 EGSB和IC反应器。采用的污水在反应 器的循环方式基本为单循环方式,IC反应器在设备启动初始阶段和低浓度有机 废水进入时,与处理用的菌种和厌氧污泥难以充分接触,生化处理启动时间长, 在低负荷的情况下难以正常运行,反应器EGSB循环动力大,带出悬浮物较多; UASB反应器的布水系统复杂,而且容易发生短流现象。而使废水中的COD的降 解效率较低;采用单循环的方式,在保证基本相同的处理效果,相应要求反应 器的高度更高,使输送处理水的能量更多,节能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部小流量回流和内部沼气提升回流的双循环 厌氧反应器,能够在启动初始阶段和低浓度有机废水进入时,与菌种和厌氧污 泥能够充分接触,生化处理启动时间较短,在低负荷的情况能够正常运行,又 可保证在低负荷和高负荷下废水中的C0D的降解效率都较高,节约能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有反应器壳体,设 置在壳体外的污水提升泵、回流循环泵、沼气的液控水封和连接用的管道阔门 和出水管以及与回流循环泵相连的排泥回流管,设置在壳体内的填料,反应器 壳体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同心或对称折流的升液导筒、降液导筒和弹性填 料;在升液导筒的下部设有与污水提升泵相连的进水分布管和沼气提升器;在 降液套筒的底部设有底部升气罩,在降液导筒的上部设有中心集气罩,中心集 气罩的外围为边缘集气罩;在中心集气罩的上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溢水槽和浮 渣挡板,出水管连接在溢水槽上,在反应器的底部设有污泥汇集回流空间。沼气提升器由导管和止回阀芯组成,在导管中段开有气孔。在反应器壳体外还设有沼气的液控水封,液控水封的沼气引出管分别接入 中心集气罩的顶部和边缘集气罩的上部边缘。 本专利技术的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具有的优点本专利技术采用外部小流量和内部沼气提升回流的双循环系统,外部小流量循环由外部配置的回流循环泵完成,循环流量Q16小于或等于进水提升泵流量Ql。内部循环由底部升气罩收集底段污泥层产生的沼气,顶开沼气提升回流器阀芯, 带动底部泥、水回流完成循环。外部小流量回流可保证反应器在启动初始阶段 和低浓度有机废水进入时,能与菌种和厌氧污泥充分接触,使厌氧生化处理启动时间大大縮短,低负荷膨胀污泥可以正常运行;当进水COD负荷增高时,底 部沼气产生量也随之增大,内部循环系统的回流也增大,使高浓度有机废水得 到强有力的搅拌和稀释,并且随着处理水中有机负荷的高低,可自动调节内部 回流量和搅拌强度,从而保证了处理水中COD的降解效率。小流量的回流可有 效的节约循环能量。本专利技术采用颗粒污泥膨胀床同心或对称折流技术,在具有相当的颗粒污泥 膨胀床层长度和体积的情况下,较EGSB反应器的高度可以降低一半,相应进水 和外回流扬程可降低一半,动力消耗较EGSB反应器降低一半。本专利技术采用折流道悬挂弹性填料的上升式生物过滤池,更能有效地拦截强 搅拌下细微颗粒污泥和处理水中剩余的C0D,使处理后的水质更高;在反应器底 部设置的空间和折流结构,可有效地杜绝生物滤池下部淤结阻塞的发生。附图说明附图为本专利技术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实施例的剖视图中所示1、污水提升泵,2、进水分布管,3、沼气提升回流器,4、弹 性填料,5、升液导筒,6、降液导筒,7、反应器壳体,8、中心集气罩,9、边 缘集气罩,10、溢水槽,11、出水管,12、浮渣挡板,13、沼气引出管,14、 液控水封,15、排泥回流管,16、回流循环泵,17、底部升气罩,18、气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的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有反应器壳体7,设置在壳体外的污水 提升泵1、回流循环泵16和连接用的管道阀门和出水管11以及与回流循环泵 16相连的排泥回流管15,设置在壳体内的弹性填料4,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壳 体7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同心或对称折流升液导筒5、降液导筒6和填料7; 在升液导筒5的下部设有与污水提升泵1相连的进水分布管2和沼气提升回流 器3;在降液套筒6的底部设有底部升气罩17,在降液导筒6的上部设有中心 集气罩8,中心集气罩8的外围为边缘集气罩9;在中心集气罩8的上部由下至 上依次设置溢水槽10和浮渣挡板12,出水管11连接在溢水槽10上,在反应器 的底部设有污泥汇集回流空间。沼气提升器3由导管和止回阀芯组成,在导管中段开有气孔18。在反应器壳体外还设有沼气的液控水封14,液控水封14的沼气引出管分别 接入中心集气罩8的顶部和边缘集气罩9的上部边缘。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如附图所示,废水由污水提升泵1抽来,在进入布水管2均匀布水后与回 流循环泵16抽来的回流泥水汇合后,送入升液导筒5,又与沼气提升器3内部 的回流液充分混合后,以较大的升降流速,流速大于8m/h,进入升液导筒5、 降液导筒6和反应器底部空间的悬浮颗粒污泥膨胀床,进行COD的生化降解, 除去大量COD的处理水部分回流循环,部分进入弹性填料组成的生物滤池,对 剩余COD和细微颗粒污泥进行拦截和进一步的降解,二次处理的处理水经发生 器上部的中心集气罩8和边缘集气罩9之间的间隙进入反应器顶部的沉淀区, 沉淀后的处理水经浮渣挡板12、溢水槽10和出水管11排出。反应器顶部沉淀的污泥和弹性填料4上脱落的生物膜在重力作用下,经中 心集气罩8和边缘集气罩9的斜面和填料空隙沉落于反应器的底部,再由回流 循环泵16和沼气提升器3,返回到升液导筒5内,进行进一步循环处理。在回流循环泵16和沼气提升回流器3'输送的回流水、气、泥的共同作用下, 颗粒污泥得到充分的膨胀和强有力的搅拌,处理水中的C0D大量除去的同时又 产生大量沼气,由中心集气罩8汇集分离后经沼气引出管13,再通过液控水封 14排出;经弹性填料4上的生物膜处理后产生的另一部分沼气,由边缘集气罩 9汇集分离后经沼气引出管13,再通过液控水封14排出。在反应器的底部留有污泥汇集回流空间,其中污泥所产生的沼气,经发生器底部的底部升气罩17汇集于升液导筒5底板下,经沼气提升器3中段气孔18 进入导管内,在气浮动力作用下顶开止回阀芯,同时抽动下部泥水进入升液导 筒5内,形成内部气液回流。反应器中C0D负荷越高,底部空间产生的沼气量 越大,回流循环量也越大,也就是内部回流量远大于外部回流量Q16和进水流 量Q1;但是在反应器启动初期以及处理C0D浓度小于1000mg/L的低浓度废水时, 必须设置外部循环,因而本专利技术采用外部小流量回流和内部沼气提升回流的双 循环系统,保证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有反应器壳体(7),设置在壳体外的污水提升泵(1)、回流循环泵(16)、液控水封(14)和连接用的管道阀门和出水管(11)以及与回流循环泵(16)相连的排泥回流管(15),设置在壳体内的弹性填料(4),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壳体(7)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同心或对称折流的升液导筒(5)、降液导筒(6)和弹性填料(7);在升液导筒(5)的下部设有与污水提升泵(1)相连的进水分布管(2)和沼气提升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有反应器壳体(7),设置在壳体外的污水提升泵(1)、回流循环泵(16)、液控水封(14)和连接用的管道阀门和出水管(11)以及与回流循环泵(16)相连的排泥回流管(15),设置在壳体内的弹性填料(4),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壳体(7)中心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同心或对称折流的升液导筒(5)、降液导筒(6)和弹性填料(7);在升液导筒(5)的下部设有与污水提升泵(1)相连的进水分布管(2)和沼气提升回流器(3);在降液套筒(6)的底部设有底部升气罩(17),在降液导筒(6)的上部设有中心集气罩(8),中心集气罩(8)的外围为边缘集气罩(9);在中心集气罩(8)的上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溢水槽(10)和浮渣挡板(12),出水管(11)连接在溢水槽(10)上,在反应器的底部设有污泥汇集回流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皓鋆陈曙平
申请(专利权)人:永兴县皓天环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