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包括设置在洞室两侧的行走轨道,所述行走轨道下方设置有轨道基座,还包括降尘小车,所述降尘小车包括与洞室截面形状相适应车架,所述车架顶部内侧铺设有多个喷雾管,每个所述喷雾管上均安装有喷雾头,每个所述喷雾管均与同一个进水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且所述驱动装置架设在所述行走轨道上,且其中一个所述轨道基座中埋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接头,所述进水软管接头与其中一个所述进水接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尘效率高,并且可以方便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洞室降尘
,尤其涉及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
技术介绍
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较多,随着洞挖进尺的深入,洞内粉尘成为了现场工作人员的一大隐患,洞室降尘一般采用通风排烟降尘,电力消耗大,降尘效率低,体积较大并且影响巷道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通过高压喷雾降尘,并且降尘效率高,并且可以方便移动的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的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包括设置在洞室两侧的行走轨道,所述行走轨道下方设置有轨道基座,还包括降尘小车,所述降尘小车包括与洞室截面形状相适应车架,所述车架顶部内侧铺设有多个喷雾管,每个所述喷雾管上均安装有喷雾头,每个所述喷雾管均与同一个进水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且所述驱动装置架设在所述行走轨道上,且其中一个所述轨道基座中埋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接头,所述进水软管接头与其中一个所述进水接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车架下方还设置有托盘托架,所述托盘托架上安装有泥水托盘,所述泥水托盘中设置有泥水过滤装置,所述泥水过滤装置与出水软管接头连通,所述进水管位置处还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接头,所述出水软管接头与其中一个所述出水接头连通。进一步地,另一个所述轨道基座中埋设有出气管,所述车架顶部内侧还铺设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上开设有多个吸气口,所述出气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头,所述吸气管依次通过气泵、吸气软管接头后与其中一个所述出气接头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支架,所述驱动支架上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驱动轮连接,所述驱动支架上还安装有驱动滚轮,所述驱动滚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轮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洞室两侧设置行走轨道,并且设置架设在两个行走轨道上的降尘小车,行走轨道下方轨道基座中预埋有进水管,并且进水管上均匀设置有进水接头,降尘小车上设置有多个喷雾管,并且喷雾管上设置有喷雾头。在使用时,将降尘小车行驶至需要降尘的区域,将进水软管连通最近的进水接头,打开进水接头后,车架上喷雾管上的喷雾头开始工作,制造水雾降尘,巷道灰尘清理结束以后,将降尘小车行驶至存放区域,不会影响巷道施工及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的截面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驱动装置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洞室,2、行走轨道,3、轨道基座,4、降尘小车,5、进水管,6、驱动装置,7、进水接头,8、出水管,9、出水接头,10、出气管,11、出气接头,41、车架,42、喷雾管,43、喷雾头,44、进水软管接头,45、托盘托架,46、泥水托盘,47、泥水过滤装置,48、出水软管接头,49、吸气管,50、吸气口,51、气泵,52、吸气软管接头,61、驱动支架,62、驱动电机,63、第一驱动轮,64、驱动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包括设置在洞室1两侧的行走轨道2,行走轨道2下方设置有轨道基座3,还包括降尘小车4,降尘小车4包括与洞室1截面形状相适应车架41,车架41顶部内侧铺设有多个喷雾管42,每个喷雾管42上均安装有喷雾头43,每个喷雾管42均与同一个进水软管接头44连通,车架41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6,且驱动装置6架设在行走轨道2上,且其中一个轨道基座3中埋设有进水管5,进水管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接头7,进水软管接头44与其中一个进水接头7连接。通过在洞室1两侧设置行走轨道2,并且设置架设在两个行走轨道2上的降尘小车4,行走轨道2下方轨道基座3中预埋有进水管5,并且进水管5上均匀设置有进水接头7,降尘小车4上设置有多个喷雾管42,并且喷雾管42上设置有喷雾头43。在使用时,将降尘小车4行驶至需要降尘的区域,将进水软管接头44连通最近的进水接头7,打开进水接头7后,车架上喷雾管42上的喷雾头43开始工作,制造水雾降尘,巷道灰尘清理结束以后,将降尘小车行驶至存放区域,不会影响巷道施工及使用。在本实施例中,车架41下方还设置有托盘托架45,托盘托架45上安装有泥水托盘46,泥水托盘46中设置有泥水过滤装置47,泥水过滤装置47与出水软管接头48连通,进水管5位置处还设置有出水管8,出水管8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水接头9,出水软管接头48与其中一个出水接头9连通。泥水托盘46用于接收沉降后的泥水,并且通过泥水过滤装置47过滤后,将废水通过出水软管接头48引入出水管8排出,有效的保证了洞室内的干净整洁,地上不会出现泥水。为了提高降尘效率,另一个轨道基座3中埋设有出气管10,车架41顶部内侧还铺设有吸气管49,吸气管49上开设有多个吸气口50,出气管10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接头11,吸气管49依次通过气泵51、吸气软管接头52后与其中一个出气接头11连通。可以将降尘小车4外带有灰尘的空气吸入小车中,通过喷雾降尘后,将废气引入出气管10排出洞室之外,而洞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洞室中的换气装置补充干净空气。参阅图3所示,驱动装置6包括驱动支架61,驱动支架61上连接有驱动电机62,驱动电机62的输出轴与第一驱动轮63连接,驱动支架61上还安装有驱动滚轮64,驱动滚轮64与第一驱动轮63配合。方便驱动降尘小车4行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洞室(1)两侧的行走轨道(2),所述行走轨道(2)下方设置有轨道基座(3),还包括降尘小车(4),所述降尘小车(4)包括与洞室(1)截面形状相适应车架(41),所述车架(41)顶部内侧铺设有多个喷雾管(42),每个所述喷雾管(42)上均安装有喷雾头(43),每个所述喷雾管(42)均与同一个进水软管接头(44)连通,所述车架(41)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6),且所述驱动装置(6)架设在所述行走轨道(2)上,且其中一个所述轨道基座(3)中埋设有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接头(7),所述进水软管接头(44)与其中一个所述进水接头(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洞室(1)两侧的行走轨道(2),所述行走轨道(2)下方设置有轨道基座(3),还包括降尘小车(4),所述降尘小车(4)包括与洞室(1)截面形状相适应车架(41),所述车架(41)顶部内侧铺设有多个喷雾管(42),每个所述喷雾管(42)上均安装有喷雾头(43),每个所述喷雾管(42)均与同一个进水软管接头(44)连通,所述车架(41)底部设置有驱动装置(6),且所述驱动装置(6)架设在所述行走轨道(2)上,且其中一个所述轨道基座(3)中埋设有进水管(5),所述进水管(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水接头(7),所述进水软管接头(44)与其中一个所述进水接头(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洞室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41)下方还设置有托盘托架(45),所述托盘托架(45)上安装有泥水托盘(46),所述泥水托盘(46)中设置有泥水过滤装置(47),所述泥水过滤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保卫,苏胜威,吉崇冬,佰春明,张扬,杨看迪,张芮菡,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山东沂蒙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