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3881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1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报警器BL,光电耦合器U,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6等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拥有较强的抗共模干扰能力,能够很好的抑制干扰,并且不受系统自身电磁干扰的影响,与传统的红外报警系统相比,其稳定性更高,相对于传统的红外报警系统容易出现误报警的情况,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现有在报警准确率仅有80%的情况下将该报警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生产的流涌电压和浪涌电流进行抑制,使电压和电流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从而保护电子元件不被损坏。

Surge protection infrared anti-theft alarm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urge protection infrared anti-theft alarm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alarm BL, photoelectric coupler U, a triode VT3, a triode VT4, a triode VT5, a triode VT7, a triode VT3 is connected in series between the emitter and the photoelectric coupler U second input resistance R6 composition. The invention has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can suppress the interference is very good, and is not affected by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f the system itself,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frared alarm system, its stability is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frared alarm system is prone to false alarm, the invention can in the existing in the alarm accuracy rate is only 80%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alarm accuracy rate increased to more than 95%.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ention can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urge voltage and surge current, so that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are kept in a safe range, so as to protect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s from being damag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报警系统,具体是指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安防产品,其中红外防盗报警系统以其安全性、隐蔽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现有的红外防盗报警系统稳定性不高,容易出现误报警现象,其报警准确率仅为80%,无法有效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红外防盗报警系统稳定性不高,容易发生误报警现象的缺陷,提供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现实: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主要由报警器BL,光电耦合器U,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6,P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P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N极接电源的二极管D4,串接在二极管D4的N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正极与浪涌保护电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7,串接在三极管VT5的集电极和电容C7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5,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偏置放大电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三极管VT3的基极和集电极、以及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触发电路,与触发电路相连接的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组成;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与报警器BL相连接;所述报警器BL与偏置放大电路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浪涌保护电路由放大器P3,放大器P4,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N极经电阻R17后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正极经电阻R20后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9,串接在电容C9的负极和二极管D9的N极之间的电阻R16,N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8后与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串接在二极管D10的P极和放大器P3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9,串接在二极管D10的N极和三极管VT9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1,正极与三极管VT9的基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22和电阻R23后与放大器P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0,N极与放大器P4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9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在三极管VT9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10的其极之间的电阻R24,负极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正极与二极管D10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1组成;所述三极管VT9的基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22和电阻R23的连接点接地;所述放大器P4的输出端与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所述触发电路由放大器P1,三极管VT2,负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正极与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相连接的电容C2,P极经电阻R2后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串接在电容C2的正极和放大器P1的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3,正向端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反向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非门A2,正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4,以及正向端与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相连接、反向端经二极管D1后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非门A1组成;所述电阻R4和电阻R5的连接点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同时接地;所述电容C2的正极还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由光敏晶体管VT1,和正极经红外发光二极管VL后与光敏晶体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后与光敏晶体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组成;所述光敏晶体管VT1的集电极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其发射极与非门A1的正向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1的正极和光敏晶体管VT1的集电极共同形成电源输入端。所述偏置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6,功率放大电路,P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以及正极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经报警器BL后与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相连接的电容C8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发射极和电容C8的负极均与功率放大电路相连接;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同时与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以及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所述功率放大电路由三极管VT8,放大器P2,串接在放大器P2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P极之间的电阻R12,N极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8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7,正极与三极管VT8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相连接的同时接地的电容C6,P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8,与二极管D8相并联的电阻R13,以及串接在二极管D8的N极和电容C8的负极之间的电阻R15组成;所述放大器P2的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与三极管VT8的集电极相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拥有较强的抗共模干扰能力,能够很好的抑制干扰,并且不受系统自身电磁干扰的影响,与传统的红外报警系统相比,其稳定性更高,相对于传统的红外报警系统容易出现误报警的情况,本专利技术能在现有在报警准确率仅有80%的情况下将该报警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2)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输出信号的功率,从而能够更好的驱动报警器BL工作。(3)本专利技术可以对生产的流涌电压和浪涌电流进行抑制,使电压和电流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从而保护电子元件不被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浪涌保护电路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由报警器BL,光电耦合器U,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6,P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P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N极接电源的二极管D4,串接在二极管D4的N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正极与浪涌保护电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7,串接在三极管VT5的集电极和电容C7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报警器BL,光电耦合器U,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6,P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P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N极接电源的二极管D4,串接在二极管D4的N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正极与浪涌保护电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7,串接在三极管VT5的集电极和电容C7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5,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偏置放大电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三极管VT3的基极和集电极、以及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触发电路,与触发电路相连接的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组成;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与报警器BL相连接;所述报警器BL与偏置放大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报警器BL,光电耦合器U,三极管VT3,三极管VT4,三极管VT5,三极管VT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6,P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三极管VT4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7,P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N极接电源的二极管D4,串接在二极管D4的N极和三极管VT5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正极与浪涌保护电路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7,串接在三极管VT5的集电极和电容C7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0,P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7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的电容C5,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1后与三极管VT7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偏置放大电路,同时与光电耦合器U的第二输入端、三极管VT3的基极和集电极、以及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触发电路,与触发电路相连接的红外光电控制电路组成;所述电阻R8和电阻R11的连接点与报警器BL相连接;所述报警器BL与偏置放大电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浪涌保护红外防盗报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涌保护电路由放大器P3,放大器P4,三极管VT9,三极管VT10,N极经电阻R17后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正极经电阻R20后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9,串接在电容C9的负极和二极管D9的N极之间的电阻R16,N极与三极管VT10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8后与电容C9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0,串接在二极管D10的P极和放大器P3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19,串接在二极管D10的N极和三极管VT9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21,正极与三极管VT9的基极相连接、负极顺次经电阻R22和电阻R23后与放大器P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10,N极与放大器P4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9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正极与三极管VT10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4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在三极管VT9的集电极和三极管VT10的其极之间的电阻R24,负极与三极管VT9的集电极相连接、正极与二极管D10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1组成;所述三极管VT9的基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22和电阻R23的连接点接地;所述放大器P4的输出端与电容C7的正极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勇闫宗楷朱焱麟王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零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