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58492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主要由两个以上的送线器(1),旋转体(3),导向模(2),以及用于收线的收线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7)由中央处理器,显示器,报警器,电源,数据存储器,以及电流控制电路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能通过控制器对光电传感器所传输的电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后准确的对电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从而确保了光控自动控制绞线成型机能准确的控制线缆的绞合的节距。

A light controlled automatic twisted wire form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ght controlled automatic wire forming system, mainly composed of a wire feeder for more than two (1), the rotary body (3), (2), and the guide die for the take-up reel composi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controller (7) by the central processor, display device alarm, power supply, data memory, and a current control circuit. Changes in the signal of the utility model light control system through the controller of wire forming photoelectric sensors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analysis, calculation of accurate motor speed regula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light automatic control cable wire forming machine accurate stranding p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的
,具体是指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电缆对“电”进行传输是人们普便使用的一种方式,鉴于电的特性,在使用电缆的时候需要把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电缆绞合在一起,然而,很多地方在使用绞合后的电缆时对其节距的精度有较高的要求。绞合后的电缆的节距的精度则是取决于绞线成型机绞合的线缆的速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目前市场上面的自动绞线机只是单纯的完成绞线功能,不能检测其节距大小,以及不能准确的控制绞线成型机绞合的线缆的速度,并且在绞线机绞合的线缆的节距出现误差时不能进行调整,因此无法确保线缆在绞合时的节距数值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自动绞线机不能检测绞线的节距大小,以及不能准确的控制绞线成型机绞合的线缆的速度,并且在绞线机绞合的线缆的节距出现误差时不能进行调整,无法确保电缆在绞合时的节距数值的准确性的缺陷,提供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主要由两个以上的送线器,用于绞合送线器送出的线缆的旋转体,用于将送线器送出的线缆引导至旋转体的导向模,以及用于收线的收线装置组成;在所述旋转体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压线装置,所述收线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旋转体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均与控制器相连接的光电传感器和发光器;所述控制器由中央处理器,均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的显示器、报警器、电源、数据存储器和电流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则与电机相连接,其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由锁存器U,变压器T,放大器P1,放大器P2,三极管VT1,三极管VT2,N极经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锁存器U的S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2,N极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的热敏电阻R2,正极经电阻R3后与放大器P2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一端与锁存器U的Q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P极与变压器T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N极经电感L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作为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的电阻R7,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2组成;所述二极管D2的N极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该三极管VT2的集电极接地;所述放大器P2的输出端与锁存器U的R管脚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该变压器T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与外部12V电源相连接。为确保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所述收线装置由与控制器相连接的电机和设置在电机的转轴上的收线筒组成;所述压线装置由上下两个压线轮组组成;所述光电传感器则优先采用QS18型光电传感器来实现;同时所述控制芯片U为CL6562集成芯片来实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能通过控制器对光电传感器所传输的电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后准确的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确保了光控自动控制绞线成型机能准确的控制线缆的绞合的节距,同时提高了绞合后的电缆的使用精度。(2)本技术的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中的电流控制电路可以根据中央处理器输出的电流信号输出相应的控制电流,以控制电机的转速,从而确保了本技术对线缆绞合节距控制的准确性。(3)本技术采用了QS18型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的性能稳定,能有效的提高本技术的光控自动控制绞线成型机绞合的线缆的节距的准确性。(4)本技术设计合理,整体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效果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以上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送线装器,2—导向模,3—旋转体,4—光电传感器,5—压线装置,6—电机,601—收线筒,7—控制器,8—发光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两个以上的送线器1,导向模2,旋转体3,光电传感器4,压线装置5,电机6,收线筒601,控制器7,以及发光器8组成。所述的送线器1用于将需绞合的线缆送出;所述的导向模2用于引导送线器1送出的两根线缆保持平行运动状态;所述旋转体3用于将导向模2平行引导的两根线缆进行绞合;所述光电传感器4用于采集发光器8照射的平行光被线缆的螺旋绞合结构相对应的部分遮挡后的光信号;所述压线装置5用于提高旋转体3绞合后的线缆绞合的紧密度;所述的电机6用于牵引收线筒601对绞合后的线缆进行收线,以及带动旋转体3进行旋转;所述的控制器7用于接收、处理光电传感器4所采集的光信号,以及根据光电传感器4所采集的光信号的变化对电机6的转速进行控制。运行时,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送线装器1,首先通过两个送线装器1将两根线缆经导线轮同时送出,在两根线缆被送出1m后将两根线缆并在一起经导向模2进行引导后送入旋转体3。所述的旋转体3用于绞合线缆,该旋转体3将绞合后的线缆经压线装置5后送出,所述的压线装置5两个压线轮组组成,一个压线轮组平行对称的设置在另一个压线轮组的上方,绞合后的线缆则是从两组压线轮组之间穿过后连接在收线筒601的上。本技术可通过对上面一组压线轮组的调节螺栓使两个压线轮组之间的距离与线缆的直径一致。所述的控制器7则控制电机6开启,所述的电机6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进行收线,同时该电机6的速度还控制着旋转体3旋转的速度。同时,本技术的光电传感器4则优先采用QS18型光电传感器来实现。所述的发光器8在电机6开启的同时也被开启,所述的发光器8照射出与线缆相平行的平行光,其该平行光的宽度大于线缆的直径。所述的光电传感器4用于采集发光器8照射的平行光在被线缆的螺旋绞合结构相对应的部分遮挡后的光信号,该光电传感器4则将采集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同时传输给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则通过光电传感器4传输的电信号的变化来控制电机6的转速,从而实现对线缆的绞合节距的调节,使线缆的绞合节距达到要求。如图2、3所示,所述控制器7由中央处理器,均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的显示器、报警器、电源、数据存储器和电流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光电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则与电机6相连接,其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为了确保本技术的顺利实施,所述的中央处理器则优先采用TM1809集成芯片来实现,该CL6804集成芯片的VC管脚与电源相连接,VIN管脚与光电传感器4相连接,RI管脚与显示器相连接,GATE管脚与报警器相连接,SET管脚与数据存储器相连接。所述的电源为36V直流电压,该36V直流电压为中央处理器供电。其中,所述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主要由两个以上的送线器(1),用于绞合送线器(1)送出线缆的旋转体(3),用于将送线器(1)送出的线缆引导至旋转体(3)的导向模(2),以及用于收线的收线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体(3)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压线装置(5),所述收线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旋转体(3)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均与控制器(7)相连接的光电传感器(4)和发光器(8);所述控制器(7)由中央处理器,均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的显示器、报警器、电源、数据存储器和电流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光电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则与电机(6)相连接,其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主要由两个以上的送线器(1),用于绞合送线器(1)送出线缆的旋转体(3),用于将送线器(1)送出的线缆引导至旋转体(3)的导向模(2),以及用于收线的收线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体(3)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压线装置(5),所述收线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旋转体(3)与收线装置之间还设置有均与控制器(7)相连接的光电传感器(4)和发光器(8);所述控制器(7)由中央处理器,均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的显示器、报警器、电源、数据存储器和电流控制电路组成;所述中央处理器与光电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则与电机(6)相连接,其输入端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控自动绞线成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控制电路由锁存器U,变压器T,放大器P1,放大器P2,三极管VT1,三极管VT2,N极经电阻R1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锁存器U的S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2,N极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的热敏电阻R2,正极经电阻R3后与放大器P2负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之豪向勇冯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零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