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2879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所述第一腔体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第二腔体呈中空的圆锥形,第一腔体的上部可拆卸连接固定底座,通过固定底座将燃烧室固定在第一腔体的内部,燃烧室呈半球形,燃烧室的室壁上设置通孔,燃烧室的下端设置环状储粉槽,所述环状储粉槽设置至少两层以上,呈阶梯式分布,环状储粉槽的环宽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环状储粉槽的上表面呈凹面,燃烧室的内部上端中心设置无烟火药包,所述无烟火药包的中央放置点火电极,点火电极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第二腔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用于粉体分散的喷头,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之间设置镀铝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灵敏度高、密封性好、释放粉剂分散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安全技术生产领域,是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
技术介绍
可燃气-空气预混气体广泛存在于化工、能源与动力等行业,众所周知,预混气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火灾与爆炸等安全问题;例如,瓦斯爆炸是煤矿井下最严重的灾害事故之一,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在工业生产场所安装有效的粉体抑爆装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是必须要施行的。实际爆炸火焰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每秒。现有抑爆粉体释放技术在主动性、灵敏度和粉体抑制效率上均存在很大缺陷。如岩粉棚作为煤矿井下最常用的一种抑爆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爆炸破坏力具有一定削减作用,但其靠超前于火焰波的压力冲击波分散对应抑制剂的方法显然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并不高,且经过长久放置粉剂易亲水结块、变质等现实问题均严重影响其抑爆性能。针对目前实际应用中粉体释放装置有效性不高的现状,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技术在试验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改进与施行,但由于为粉体释放提供动力的气流发生器装配结构较复杂、储粉方法不佳、粉体瞬时释放量受限及分散均匀性差等原因,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推广与应用还面临巨大的障碍。因此,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包括控制器(1),第一腔体(10),以及设置在第一腔体(10)底部的第二腔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腔体(10)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的第二腔体(5)呈中空的上宽下窄的圆锥形,第一腔体(10)的上部可拆卸连接固定底座(2),通过固定底座(2)将燃烧室(3)固定在第一腔体(10)的内部,所述的燃烧室(3)呈半球形,燃烧室(3)的室壁上设置以燃烧室(3)的中心为轴线均匀阵列的通孔,燃烧室(3)的下端设置环状储粉槽(4),所述的环状储粉槽(4)设置至少两层以上,呈阶梯式分布,环状储粉槽(4)的环宽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环状储粉槽(4)的上表面呈凹面,燃烧室(3)的内部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包括控制器(1),第一腔体(10),以及设置在第一腔体(10)底部的第二腔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腔体(10)呈中空的圆柱形,所述的第二腔体(5)呈中空的上宽下窄的圆锥形,第一腔体(10)的上部可拆卸连接固定底座(2),通过固定底座(2)将燃烧室(3)固定在第一腔体(10)的内部,所述的燃烧室(3)呈半球形,燃烧室(3)的室壁上设置以燃烧室(3)的中心为轴线均匀阵列的通孔,燃烧室(3)的下端设置环状储粉槽(4),所述的环状储粉槽(4)设置至少两层以上,呈阶梯式分布,环状储粉槽(4)的环宽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环状储粉槽(4)的上表面呈凹面,燃烧室(3)的内部上端中心设置无烟火药包(7),所述的无烟火药包(7)的中央放置点火电极(6),所述的点火电极(6)通过导线(12)的一端与控制器(1)相连,所述的导线(12)的另一端连接点火电极(6),位于燃烧室(3)内;第二腔体(5)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用于粉体分散的喷头(9),所述的喷头(9)为半球形,喷头(9)的喷壁上设置以喷头(9)的中心为轴线均匀阵列的通孔,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5)的之间设置镀铝膜(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式抑爆粉体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点火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先舒苏洋郑立刚张玉贵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