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2641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浮板、螺旋引流板、下浮球、下浮球接管、上浮球接管、上浮球、进口和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混输装置具有容积自适应功能,与传统的混输装置相比,容积自适应装置具有以下三点优势:自吸过程时,装置空间变小,抽吸空气少,混输泵转子干转时间短,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混输泵的使用寿命;混输过程中,装置过滤空间变大,过滤效果好,通过螺旋引流板将细小杂物颗粒沉淀在装置底部;装置密封空间大、状态好,大幅度提高了气固液混输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投资小,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高。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入其他系统。装置做成可移动式,易于安装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输送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气固液多相的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技术背景目前,我们城市排涝采用转子泵,该装置具有自吸能力强,通过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转子泵其具有无需引水特点,使用过长中其对自吸时间提出较高要求。另外,在排涝过程中,污水里可能含有破鞋、塑料袋、铁皮等非正常杂质吸入泵里,造成泵卡死或转子异常磨损。现阶段采用在泵前段设置过滤装置,对固体杂质进行初步过滤,一定程度缓解了转子泵卡泵现象。但是过滤装置空间大,泵在自吸启动阶段,需要先进行排空过滤装置内空气,造成转子自吸干运转时间过长造成磨损。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在排涝过程具有过滤功能,且自吸过程短的混输装置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适用于城市污水排涝,可防止泵干摩擦造成转子磨损,初步过滤防止泵卡死失效,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浮板、螺旋引流板、下浮球、下浮球接管、上浮球接管、上浮球、进口和出口;所述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个相对面上,进口的高度大于出口的高度;螺旋引流板设置在壳体内,螺旋引流板的高度低于进口位置,螺旋引流板上开有多个小孔;浮板设置在壳体内,浮板下方设置有浮板下限位板,下限位板位于容积自适应混流装置进口的上方;上浮球设置在壳体内,上浮球接管固定上浮球下端,并且插入浮板孔,上浮球接管与浮板孔留有间隙,下浮球设置在壳体内,下浮球接管固定在下 浮球上端,下浮球接管套在上浮球接管上,下浮球接管内侧底端与上浮球接管底端留有一段距离,所述的上浮球接管的外侧面设有上浮支撑板;上浮支撑板与浮板之间留有一端距离;上浮球的正上方设有上浮球限位板。所述的下浮球接管内侧底端与上浮球接管底端的距离为5-10cm。所述的上浮支撑板与浮板之间留有一端距离为5-10cm。所述的螺旋引流板上的小孔沿径向从外到内,孔径逐渐减小。本技术的混输装置具有容积自适应功能,与传统的混输装置相比,容积自适应装置具有以下三点优势:自吸过程时,装置空间变小,抽吸空气少,混输泵转子干转时间短,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混输泵的使用寿命;混输过程中,装置过滤空间变大,过滤效果好,通过螺旋引流板将细小杂物颗粒沉淀在装置底部;装置密封空间大、状态好,大幅度提高了气固液混输效果;本技术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投资小,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高。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入其他系统。装置做成可移动式,易于安装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容积自适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容积自适应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螺旋引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螺旋引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螺旋引流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2所示,一种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浮板2、螺旋引流板3、下浮球5、下浮球接管6、上浮球接管8、上浮球9、进口12和出口13;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的进口12和出口13分别设置在壳体1两个相对面上,进口12的高度大于出口13的高度;螺旋引流板3设置在壳体1内,螺旋引流板的高度低于进口12位置,螺旋引流板3上开有多个小孔;浮板2设置在壳体1内,浮板2下方设置有浮板下限位板7,下限位板7位于容积自适应混流装置进口12的上方;上浮球9设置在壳体1内,上浮球接管8固定上浮球9下端,并且插入浮板2孔,上浮球接管与浮板2孔留有间隙,下浮球5设置在壳体1内,下浮球接管6固定在下浮球5上端,下浮球接管6套在上浮球接管8上,下浮球接管6内侧底端与上浮球接管8底端的距离为5-10cm,所述的上浮球接管8的外侧面设有上浮支撑板10;上浮支撑板10与浮板2之间的距离为5-10cm,上浮球的正上方设有上浮球限位板11,如图6所示,基于旋涡流动理论,颗粒大小分布由外到内逐步减小,螺旋引流板上的小孔沿径向从外到内,孔径逐渐减小,R1>R2>R3>R4,加强颗粒过滤性能。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工作过程如下,将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的进口12连接到需要排涝污水输送的管道,出口连接凸轮转子泵,在刚开始的引水阶段,凸轮转子泵主要是抽排浮板2下方的空气,此时混输装置空间小,内部空气量少,抽空混输装置空气时间短。自吸过程中,浮板2下方处于负压,浮板2上方正压,此时浮板2紧紧压在下限位板上,此时浮板2靠下限位板支撑。随着凸轮转子泵的继续转动,混合介质就会被一直吸过来。在工作初始,壳体1内液位较低,介质不对下浮球5产生浮力作用,直接沿着螺旋引流板3螺旋而下流到混输装置底部,固体颗粒物随之过滤在引流板上,过滤效果好。随着输送过程的持续进行,混输装置内输送介质不断增加,液位逐渐升高,整个下浮球5逐渐浸入液体中,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下浮球5与下浮球接管6缓慢上升,下浮球接管6下端与上浮球接管8底端距离逐渐减小,最后处于接触状态,当液位到达一定值时,下浮球5所受的浮力大于浮板2上方的压力,下浮球5通过下浮球接管6与上浮球接管8之间的力传递,使上浮球9缓慢升高,脱离与浮板2的接触,气体通过上浮球接管8与浮板2间的间隙进入浮板2上方空间,此时上浮板2上方压力与下方压平衡,浮板2上浮,过流腔室变大。在上浮球9上升至上浮球限位板11的过程中,上浮球接管8同时上升直至上浮支撑板10与浮板2接触,上浮支撑板10通过力的传递作用,与浮板2一起上升,浮板2上方空间逐渐减小,浮板2上方空间逐渐增大。抽送过程中,介质通过螺旋引流板3螺旋下流到混输装置底部,颗粒受螺旋流左右,颗粒直径大小分布由外到内逐步减小,螺旋引流板3孔大小有外到内逐步减小,过滤同时,防止螺旋引流板3堵塞。在抽吸末尾阶段,混合介质量减少,装置内介质逐步被排空,浮板2恢复到初始阶 段。整个过程装置密封状态好,混输效果佳。通过这个过程,进而确保混输系统全程运行安全正常,工作效率平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

【技术保护点】
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浮板、螺旋引流板、下浮球、下浮球接管、上浮球接管、上浮球、进口和出口;所述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个相对面上,进口的高度大于出口的高度;螺旋引流板设置在壳体内,螺旋引流板的高度低于进口位置,螺旋引流板上开有多个小孔;浮板设置在壳体内,浮板下方设置有浮板下限位板,下限位板位于容积自适应混流装置进口的上方;上浮球设置在壳体内,上浮球接管固定上浮球下端,并且插入浮板孔,上浮球接管与浮板孔留有间隙,下浮球设置在壳体1内,下浮球接管固定在下浮球上端,下浮球接管套在上浮球接管上,下浮球接管内侧底端与上浮球接管底端留有一段距离,所述的上浮球接管的外侧面设有上浮支撑板;上浮支撑板与浮板之间留有一端距离,上浮球的正上方设有上浮球限位板。

【技术特征摘要】
1.容积自适应混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浮板、螺旋引流板、下浮球、下浮球接管、上浮球接管、上浮球、进口和出口;所述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个相对面上,进口的高度大于出口的高度;螺旋引流板设置在壳体内,螺旋引流板的高度低于进口位置,螺旋引流板上开有多个小孔;浮板设置在壳体内,浮板下方设置有浮板下限位板,下限位板位于容积自适应混流装置进口的上方;上浮球设置在壳体内,上浮球接管固定上浮球下端,并且插入浮板孔,上浮球接管与浮板孔留有间隙,下浮球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国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