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24593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9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外壳框体和金属触点,所述外壳框体内设置有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所述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串联连接,所述锂电池组上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锂电池组和金属触点连接,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触点与凹槽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锂电池组来代替一次性电池,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所述外壳与锂电池组配合设计,携带方便,体积轻薄,可以独立给设备供电;同时,锂电池组上加上滇池保护板,对电池组进行过充、过放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
技术介绍
目前部分采用可循环充电的电池,大部分电源对电池的保护性不强,电池容易损坏,电池损坏后直接更换,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用锂电池代替一次性电池、并对锂电池组进行保护的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外壳框体和金属触点,所述外壳框体内设置有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所述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连接,所述锂电池组上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金属触点通过电路主控板后与所述锂电池组连接,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触点与凹槽卡接。其中,还包括有用于封装外壳框体的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盖板、下盖板卡接的卡槽,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都设置有用于卡紧卡槽的凸块,所述上盖板与外壳框体卡接,所述下盖板与所述外壳框体卡接。其中,所述电池保护板包括用于防止所述锂电池组过充、过放、过流和过温的保护电路。其中,所述电路主控板包括有用于检测锂电池组电量的智能管理电路。其中,所述保护电路包括S-8242AAX芯片,所述S-8242AAX芯片设有管脚VDD、VC、VSS、DO、CO、VM,所述管脚VDD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B+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DD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C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BM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C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SS接地;所述管脚DO与场效应管U4的栅极连接,所述管脚CO与场效应管U5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4的源极与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U5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4的漏极与场效应管U5的漏极连接;所述管脚VM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P-连接端连接。其中,所述智能管理电路包括BQ27210芯片,所述BQ27210芯片设置有管脚GPIO、RBI、VSS、BAT、VCC、SRP、SRN、SCL、SDA、PGM,所述管脚GPIO接地;所述管脚RBI与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SS接地;所述管脚BAT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CC与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SRP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SRP与电容C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SRN的一端与电容C11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SRN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SDA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SDA连接端连接,所述电阻R11和电阻R14的结点处与稳压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管脚SCL与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SCL连接端连接,所述电阻R12和电阻R13的结点处与稳压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管脚PGM悬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本技术采用锂电池组来代替一次性电池,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所述外壳与锂电池组配合设计,携带方便,体积轻薄,可以独立给设备供电;同时,锂电池组上加上电池保护板,对电池组进行过充、过放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的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智能管理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保护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路主控板的电路示意图。在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包括:1—外壳框体 2—金属触点 3—锂电池组4—上盖板 5—下盖板 6—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包括外壳框体1和金属触点2,所述外壳框体1内设置有锂电池组3和电路主控板,所述锂电池组3和电路主控板连接,所述锂电池组3上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金属触点2通过电池保护板后与锂电池组3和连接,所述外壳框体1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触点2与凹槽卡接。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金属触点2向锂电池组3充电,由于锂电池组3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电池保护板可以避免锂电池组3发生过充、过放、过流等现象,所述外壳框体1根据锂电池组3的结构来设计,可以很好地稳定好锂电池组3的位置,不易松动。本技术中,还包括有用于封装外壳框体1的上盖板4和下盖板5,所述外壳框体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盖板4、下盖板5卡接的卡槽6,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5都设置有用于卡紧卡槽6的凸块,所述上盖板4与外壳框体1卡接,所述下盖板5与所述外壳框体1卡接。所述上盖板4和下盖板5与外壳框体1卡接,当内置的锂电池组3损坏时,可以将上盖板4或下盖板5拆下来,更换锂电池组3,使用方便、更换方便、安装方便。本技术中,所述电池保护板包括用于防止所述锂电池组3过充、过放、过流和过温的保护电路。本技术中,所述电路主控板包括有用于检测锂电池组3电量的智能管理电路。智能管理电路可以在电池使用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电路,并根据最新监测的电池电量值更新RMB中寄存器的电量参数,同时还能保留更新后的电量参数,并将其存放在寄存器中知道寄存器复位,所述智能管理电路可以不断地监测并更新来获取电池电量相关的实时参数。本技术中,所述保护电路包括S-8242AAX芯片,所述S-8242AAX芯片设有管脚VDD、VC、VSS、DO、CO、VM,所述管脚VDD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B+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DD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C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BM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C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SS接地;所述管脚DO与场效应管U4的栅极连接,所述管脚CO与场效应管U5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4的源极与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U5的源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4的漏极与场效应管U5的漏极连接;所述管脚VM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P-连接端连接。本技术中,所述智能管理电路包括BQ27210芯片,所述BQ27210芯片设置有管脚GPIO、RBI、VSS、BAT、VCC、SRP、SRN、SCL、SDA、PGM,所述管脚GPIO接地;所述管脚RBI与电容C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SS接地;所述管脚BAT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框体和金属触点,所述外壳框体内设置有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所述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连接,所述锂电池组上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金属触点通过电路主控板后与所述锂电池组连接,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触点与凹槽卡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框体和金属触点,所述外壳框体内设置有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所述锂电池组和电路主控板连接,所述锂电池组上还设置有电池保护板,所述金属触点通过电路主控板后与所述锂电池组连接,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金属触点与凹槽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于封装外壳框体的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外壳框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上盖板、下盖板卡接的卡槽,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都设置有用于卡紧卡槽的凸块,所述上盖板与外壳框体卡接,所述下盖板与所述外壳框体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板包括用于防止所述锂电池组过充、过放、过流和过温的保护电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控板包括有用于检测锂电池组电量的智能管理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的便携式备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S-8242AAX芯片,所述S-8242AAX芯片设有管脚VDD、VC、VSS、DO、CO、VM,所述管脚VDD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B+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DD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C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BM接线端连接;所述管脚VC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管脚VSS接地;所述管脚DO与场效应管U4的栅极连接,所述管脚CO与场效应管U5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4的源极与电容C12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