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油燃烧设备排出的有负载的废气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1639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可再生的吸附剂净化由燃烧设备1,尤其是废物焚化设备排出的至少有负载SO-[2],一种重金属、尤其是水银以及其它有毒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物和呋喃的废气的方法,以便有利于获取较浓、较纯的硫酸,有时还可能获取汞,该方法包括:将废气送入吸附器(4)中,使其释放出SO-[2],上述重金属及其有害气体;如果需要的话,可将从吸附器(4)排出的气体进一步净化(通过装置5、7),然后再排放出去;对吸附器(4)中有负载的吸附剂进行无氧再生(经装置9);将再生过程(由装置9完成)中形成的富煤进行气体清洗(由装置11完成),然后在氮氧化物—硫酸装置(12)中使其转化为较纯的硫酸。(*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可再生的吸附剂净化至少含有负载SO2、一种重金属(尤其是水银)以及其它有毒气体尤其是:二噁英和呋喃的废气的方法,上述废气是由燃烧设备尤其是废物焚化设备排放出来的。从垃圾焚化炉排放出的废气含有HCl、HF、SOx、Hg、NOx及剧毒有机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二并呋喃(PCDD/PCDF)化合物一公知的是二噁英和呋喃。为了保持空气洁净,应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并尽可能地将可再利用的有用物质回收。两级或多级以石灰为基料工作的湿法分离HCl、HF、和SO2已是公知的,在这类方法中,首先生成的反应物是CaCl2和CaSO4,要将这些反应物运到堆积场并存放在那里。此外,这类方法的不足之处是生成有负载的废水,或者需要对这种废水进行净化或者对所要排放的废水降温,因而只有对废水进行净化后才能排放到下水渠或下水道系统中。因此这种方法的总费用昂贵,而且,由于反应物要存放在堆积场,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一类方案已有所披露(参见Chem.-Ing.-Tech.60.1988.247页-255页),采用这种原理用湿式洗涤法净化时可以从废气中提取和回收重金属。因为这类方法耗资极高,在费用与使用价值之比不合理的情况下,一种向地下排除废物(Untertage-Entsorging)被认为在经济上是值得的,而且从生态学来看也是可能的。在大电站回收重金属时每年可生成2000吨盐,这些盐应该有控制地送到大海中。对于二噁英和呋喃则可以利用它们-->容易被破坏的特性在合适的温度下将含有二噁英和呋喃的气体送回到燃烧炉中。有人曾建议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中和剂可得到低价值销售的工业产品NaCl,因此,存放物减少了。但是这种方法费用极其昂贵,而且只有对加入氯-碱-电解液中的NaCl的纯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事先要尽可能地将废气中所含的HCl与所有剩余的有害物质分离开来,而迄今用现有的方法又不能生产NaCl时这种方法才适用。此外,干式吸附法也是公知的,这种方法在干燥或准干燥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也是以石灰为基料工作。所生成的反应物与焚化垃圾时所生成的粉尘一起作为废物被存放。此种方法所存在的另外问题是没有将废气中所含的二噁英和呋喃分离出来。在干法和湿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从废气中将气态汞分离出来。用干式吸附法不能分离,用湿式洗涤至少不一定能分离。DE3706131A1公开了一种除去烟气中的有害物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将经预处理的烟气通过若干吸附器填料层(Adsortersohiittung)送至湿式洗涤装置。该方法所利用的效应是使有害物积聚在具有已知选择性的吸附器中,当吸附作用达到饱和时,较小的分子就从吸附器中排放出来。对气体进行预处理旨在将对后续催化脱氮不利的气体组分从废气中排除出去。第一层吸附器填料层吸附的是重金属(尤其是水银),随后一层或二层填料层吸附的是SO2和HCl,最后将这种有负载的吸附剂送入另一吸附级中,脱氮级的气体中所含的剩余氨由该级吸附。最后在锅炉中将有负载氨、SO2和HCL的吸附剂烧掉将第一吸附级中有负载重金属的焦炭排出并存放起来。首先(不能再生)将平炉焦炭(Herdofenkoks)用作吸附剂。这个方法只能在对-->烟气进行了预净化之后可进行,否则在燃烧吸附的过程中被吸附的有害物又会再进入烟气中。当然也希望吸附级中昂贵的活性焦炭能用于气态有害物而且还能再生,而在再生过程中不希望生成含有又成为游离态有害物的那些物质。根据上面所提到的理由,这种已知方法只能用于对预净化过的烟气进行最后净化。燃烧含有害物的平炉焦炭存在的危险是二噁英和呋喃在锅炉中的阻留时间太短因而不能被破坏,或者由于锅炉区存在O2和Cl2,还可能通过炉渣或粉尘中起催化作用的铜组分促使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PCDD/PCDF)-再化合,这种化合物与未被破坏的二噁英和呋喃一起可使废气中剧毒物的浓度逐渐增高,为了将二噁英和呋喃排出废物净化系统尚需将含有害物的平炉焦炭存放起来,因而待存放的废物量会不断增加。在1989年7月出版的“Energie  Spectrum”13-16页上列出了一份关于由不同建议者提出的常用方法的特点的一览表,该表清楚地表明所有吸附方法或者需存放生成物或者将有负载的焦炭和有负载的煤燃烧,根据上述理由。只有在对烟气进行后净化时使用这类吸附方法才有意义。在现有的干式吸附法中,为了减少酸气中的有害排出物,在燃烧中加入碱性添加物。用吸附器对减少了有害物的烟气进行处理同样会出现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在干式吸附法中加入石灰产物不能将水银分离出来,而且在锅炉中燃烧有负载的平炉焦炭还会导致废物中的水银浓度逐渐增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考虑需对平炉焦碳进行处理,将平炉焦碳吸收的剩余SO2,剩余HCl,剩余HF及水银再-->从平炉焦碳中热解吸出来,然后用补入的含硫平炉焦碳再吸附水银,并将剩余的有害物及放出了有害物的平炉焦碳再送到锅炉中。这种只有负载水银并含有硫的补偿平炉焦碳必须存放在特殊场所。为了控制二噁英、呋喃及水银,在干式吸附过程中人们同时还采用另一种办法,即干式吸附中加入用于分离SO2,HCl和HF的石灰,在石灰中再加入少量平炉焦碳,此平炉焦碳吸附二噁英、呋喃及水银。此外,平炉焦碳还吸附一定量的SO2、HCl和HF。这种方法也会导致废物增多,因为必须将吸收了有害物的平炉焦碳跟石灰反应物一起(大多数又跟粉尘混合)送至仓库并存放在那里。关于长时间存放有负载二噁英、呋喃、水银、SO2、HCl和HF的平炉焦碳还没有经验。由于二噁英、呋喃、水银是令人担心的有毒物,甚至还应存放在特殊场所。此外,用这种方法净化垃圾焚化炉排出的废气在必需将反应物存放在特殊场所时存放费用将显著增加,迄今,仍将这些反应物价格低廉地存放在单一堆积场。使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在干式吸附装置之后加入一个活性炭过滤器以便分离剩余的SO2、HCl和HF,因为只用干式吸附装置很难使净化气体中的有害物达到所要求的低剩余浓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锅炉中燃烧吸收了有害物的平炉焦碳则不必担心,因为只释放出SO2、HCl和HF,干式吸附装置可用作收集这些有害物的收集点。此外,上述活性炭过滤器只用作后续净化废气,而不用来分离二噁英、呋喃和Hg。如果要想避免含有毒物的废气浓度增高,现有的所有烟气处理方法都会生成必要存放的废物。-->DE34260591披露了一种用吸附方法从烟气中除去特殊的有机有毒物尤其是二噁英和呋喃的方法。该文献提出,在分离上述有毒物的同时还将其他如SO2和重金属之类的有毒物也分离出来。用于吸附的活性炭或活性焦碳可在温度约为350℃-750℃的条件下用惰性气体进行常规再生。为了裂解二噁英和呋喃,将由再生排出的有毒物的解吸气体加热到1000℃以上直至约1400℃,从而超过二噁英和呋喃的裂解温度,以保证上述有毒物分解。在这种裂解温度下,停留时间的长短为几秒例如5-10秒,因此就可以在脱吸的同时再生级中实现二噁英和呋喃的裂解。但是该文献没有公开进一步处理剩余有害物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要对有益的值得回收的废气进行净化,除去其中含有的SO2、水银及其它有毒气体,以避免废料堆积或环境中充满废气。在上面所得到的现有方法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可由下述步骤完成:将废气送入吸附器中,使其释放出SO2,重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可再生的吸附剂净化由燃烧设备1,尤其是废物焚化设备排出的至少有负载SO↓[2],一种重金属、尤其是水银以及其它有毒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物和呋喃的废气的方法,以便有利于获取较浓、较纯的硫酸,有时还可能获取汞,该方法包括:将废气送入吸附器(4)中,使其释放出SO↓[2],上述重金属及其有害气体;如果需要的话,可将从吸附器(4)排出的气体进一步净化(通过装置5、7),然后再排放出去;对吸附器(4)中有负载的吸附剂进行无氧再生(经装置9);将再生过程(由装置9完成)中形成的富煤进行气体清洗(由装置11完成),然后在氮氧化物—硫酸装置(12)中使其转化为较纯的硫酸。

【技术特征摘要】
DE 1991-8-16 P4127075.41、用可再生的吸附剂净化由燃烧设备1,尤其是废物焚化设备排出的至少有负载SO2,一种重金属,尤其是水银以及其它有毒气体、尤其是二噁英和呋喃的废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步骤:将废气送入吸附器(4)中,使其释放出SO2,上述重金属及其有害气体;将从吸附器(4)排出的气体如果需要进一步净化(通过装置5,7)然后再排放出去;对吸附器(4)中有负载的吸附剂进行无氧再生(经装置9);将再生过程(由装置完成)中形成的富煤气进行气体清洗(由装置11完成),然后在氮氧化物-硫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V法廷格J里特
申请(专利权)人:奈密克安斯托尔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LI[列支敦士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