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57515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该光学结构的特点是通过光学结构的匹配设计,同时适用于微光像增强器(600nm~900nm)成像采集目标微光信息和长波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8.5μm~13μm)成像采集同一目标长波红外信息,最后在OLED上显示。双物镜所成的像经放大倍率匹配,相同视场的畸变匹配,满足光学图像融合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物镜光学结构,适用于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技术背景:图像融合成像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技术,通常是利用两种不同波段分别成像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像素配准,形成融合图像。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同样属于图像融合成像技术的一种,但不同于其他图像融合成像技术,其特点是不需要把成像后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也不需要通过算法进行像素匹配,而是直接利用纯光学的方法进行图像叠加达到图像融合成像的目的。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利用微光和红外技术的优点,合理组合后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单独使用的缺点。通过光学叠加,使得在一个波段上不可见的图像,在另一个波段上可见,从而获得物体更多的特性信息,提高恶劣环境下对目标的发现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的成像要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物镜光学结构,双物镜光学结构由一个微光物镜和一个红外物镜组成。本专利技术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双物镜光学结构由一个微光物镜和一个红外物镜组成;其中:微光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微光物镜第一透镜(5)、微光物镜第二透镜(6)、微光物镜第三透镜(7)、微光物镜第四透镜(8)、微光物镜第五透镜(9)、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0)、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放置在像增强器窗口玻璃(12)之前,所有透镜的面型均为球面;红外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放置在探测器窗口(4)之前,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的第二面为非球面,其余面为球面。所述微光物镜F/#(简称F数)为1.2、器件为1倍的微光像增强器;所述红外物镜为连续微变焦物镜、F/#为0.9、器件为非制冷探测器。双物镜光学结构进行放大倍率的匹配设计,红外物镜为连续微变焦物镜,通过改变红外物镜的焦距,保证微光物镜和红外物镜放大倍率相同;双物镜光学结构进行畸变匹配设计,特意控制双物镜光学结构两只物镜的畸变,确保在红外物镜全视场范围内双物镜光学结构两只物镜的畸变差引起的像差高不大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一个像元大小。本专利技术双物镜光学结构是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成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采集微光波段和长波红外波段的目标信息。双物镜成像质量直接影响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的成像效果,从而使得双物镜光学结构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小F/#、放大倍率的匹配、畸变的匹配。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双物镜光学结构具有小F/#、进行放大倍率匹配、畸变匹配等特点,能够满足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的成像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的红外物镜的像差曲线。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的微光物镜的像差曲线。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微光物镜的传递函数。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焦距为12.44mm的红外物镜的传递函数。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焦距为12.82mm的红外物镜的传递函数。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中焦距为13.2mm的红外物镜的传递函数。图中各标号:1—红外物镜第一透镜、2—红外物镜第二透镜、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4—探测器窗口、A和B为红外物镜第一透镜连续微变焦的移动位置、5—微光物镜第一透镜、6—微光物镜第二透镜、7—微光物镜第三透镜、8—微光物镜第四透镜、9—微光物镜第五透镜、10—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1—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2—像增强器窗口玻璃。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双物镜光学结构由一个微光物镜和一个红外物镜组成。其中微光物镜F/#为1.2、成像器件为1倍微光像增强器(阴极面和阳极面大小相同),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排列着微光物镜第一透镜5、微光物镜第二透镜6、微光物镜第三透镜7、微光物镜第四透镜8、微光物镜第五透镜9、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0、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所有透镜的面型均为球面。红外物镜为连续微变焦物镜、F/#为0.9、成像器件为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显示器件OLED,由三片透镜构成,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排列着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其中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的第二面为非球面,其他面为球面。双物镜进行了放大倍率匹配,在红外物镜(对角线视场)范围内进行了畸变匹配。技术方案具体的实施步骤:第一步选取成像器件,根据成像器件计算微光物镜的焦距、红外物镜的焦距:用一个理想的全视场畸变为0的焦距25mm的目镜进行计算,双物镜成像的放大倍率设定为1倍,计算公式如下:第二步根据计算好的焦距以及上面所描述的结构形式进行光学设计,其中微光物镜为定焦物镜,红外物镜为一个连续微变焦的物镜,微变焦的范围为计算出来的红外物镜焦距的97%~103%,例如计算出红外物镜的焦距为100mm、那么连续微变焦的范围为97mm~103mm。连续微变焦的实现是通过改变1红外第一物镜和2红外第二物镜之间的轴向间隔以及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和4探测器窗口的轴向间隔。在光学设计过程中,特意控制微光物镜和红外物镜的畸变,主要在四个典型视场进行畸变的控制,分别是全视场、0.7视场、0.5视场、0.3视场。保证在红外物镜全视场(对角线视场)范围内两个物镜由畸变差引起的像高差均小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一个像元大小。也就是说在光学设计过程中就已经对双物镜光学结构进行了畸变匹配设计。考虑到零件的加工误差和装调误差,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先装调好微光物镜,确定其焦距,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能保证双物镜放大倍率匹配的红外物镜焦距,通过计算出的红外物镜焦距,查找到对应的1红外第一物镜和2红外第二物镜之间的轴向间隔数值以及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和4探测器窗口的轴向间隔数值。红外物镜做了连续微变焦的设计,通过修切隔圈厚度将1红外第一物镜和2红外第二物镜之间的轴向间隔调整到查找到的对应数值,保证了装调出来的红外物镜焦距正确,通过红外物镜整组(不包括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轴向移动来保证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和4探测器窗口的轴向间隔数值(成像面位置),从而满足双物镜的放大倍率匹配的要求。实施例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双物镜光学结构,如图1所示微光物镜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排列着微光物镜第一透镜5、微光物镜第二透镜6、微光物镜第三透镜7、微光物镜第四透镜8、微光物镜第五透镜9、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0、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红外物镜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排列着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其中微光物镜为定焦物镜,红外物镜为一个连续微变焦的物镜,微变焦的范围12.44mm~13.2mm(公称值12.82mm),A和B位置为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连续微变焦过程中的轴向移动位置。在光学设计过程中,特意控制微光物镜和红外物镜的畸变,主要在四个典型视场进行畸变的控制,分别是全视场、0.7视场、0.5视场、0.3视场。保证在红外物镜全视场(对角线视场)范围内两个物镜由畸变差引起的像高差均小于非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双物镜光学结构由一个微光物镜和一个红外物镜组成;其中:微光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微光物镜第一透镜(5)、微光物镜第二透镜(6)、微光物镜第三透镜(7)、微光物镜第四透镜(8)、微光物镜第五透镜(9)、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0)、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放置在像增强器窗口玻璃(12)之前,所有透镜的面型均为球面;红外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放置在探测器窗口(4)之前,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的第二面为非球面,其余面为球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光红外光学图像融合双物镜光学结构,其特征在于,双物镜光学结构由一个微光物镜和一个红外物镜组成;其中:微光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微光物镜第一透镜(5)、微光物镜第二透镜(6)、微光物镜第三透镜(7)、微光物镜第四透镜(8)、微光物镜第五透镜(9)、微光物镜第六透镜(10)、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微光物镜第七透镜(11)放置在像增强器窗口玻璃(12)之前,所有透镜的面型均为球面;红外物镜的结构为:沿光轴方向共轴依次放置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红外物镜第三透镜(3)放置在探测器窗口(4)之前,红外物镜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红外物镜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红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力张绍禄戴赋贵李训牛杨雁贾星蕊冯晓燕付艳鹏王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