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5381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用于对变流模块进行散热,包括:散热器、风道组件和风机。散热器设置在变流模块内,用于对变流模块内部的功率器件进行散热。风道组件连接在风机的出风口与变流模块之间,风道组件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变流模块的下部开口作为与风道组件相连的进风口,变流模块的上部开口作为出风口。冷空气由风机的进风口进入,自风机的出风口排出,再通过风道组件进入变流模块的内部,冷空气通过散热器的间隙带走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并从变流模块上部的出风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变流器模块散热装置结构复杂、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变流器模块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变流器是将从发电机获得的电量转换成频率和幅值均可调的交流电压给牵引电动机供电的电气设备。其中,变流器模块是变流器的核心组件,随着变流器模块功率不断提升,变流器模块的散热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变流器一般采用强迫风冷的方式保证模块散热。在现有技术中,与本技术最接近的技术方案为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11年03月11日申请,并于2011年09月14日公告,公告号为CN201975981U的中国技术专利《基于热管散热器大功率电力变换装置的通风结构》。该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功率电力变换装置的通风结构,大功率电力变换装置的柜体内设置有主风道,散热器模块布置于柜体内,散热器模块由基板、设置在基板上、下和背面的铝锌板构成的壳体、安装在壳体内并与基板背面相连的热管构成。功率器件安装在基板的正面,若干散热器模块布置在柜体内,每个散热器模块的进风口侧装有风机、出风口侧与柜体内主风道或离心风机相连。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不但结构复杂、散热效率低,而且稳定性和可维护性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解决现有变流器模块散热装置结构复杂、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具体提供了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的技术实现方案,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用于对变流模块进行散热,包括:散热器、风道组件和风机。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变流模块内,用于对所述变流模块内部的功率器件进行散热;所述风道组件连接在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变流模块之间,所述风道组件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变流模块的下部开口作为与所述风道组件相连的进风口,所述变流模块的上部开口作为出风口。优选的,冷空气由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进入,自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排出,再通过所述风道组件进入所述变流模块的内部,冷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器的间隙带走所述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并从所述变流模块上部的出风口排出。优选的,所述风机的重心与所述变流模块的重心位于同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线上。优选的,所述风道组件采用倾斜式结构,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组件之间的安装面以所述变流模块的安装底面为基准呈设定的角度倾斜。优选的,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组件之间的安装面与所述变流模块的安装底面呈15°~25°夹角。优选的,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组件之间的安装面与所述变流模块的安装底面呈20°夹角。优选的,所述变流模块下部的进风口,以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组件密封配合。优选的,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左L型板、右L型板、后板和前板,所述左L型板、右L型板均采用L型折弯结构。所述左L型板、右L型板、后板和前板组成上部和下部开口、四周封闭,且上部边缘折弯的结构。优选的,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L型板、右L型板底部的导轨,所述风机能通过所述导轨以推拉方式安装在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优选的,所述左L型板、右L型板的上部折弯,形成与所述变流模块底部封闭安装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右L型板的下部长于所述左L型板的下部,以形成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组件之间倾斜的安装面。优选的,所述左L型板呈90°夹角折弯,所述右L型板呈大于90°夹角折弯。优选的,所述风机通过螺丝与所述后板和/或前板固定。优选的,所述后板、前板均采用L型折弯结构,所述后板、前板的上部折弯,形成与所述变流模块底部封闭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优选的,所述变流模块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变流模块内部的基板。所述功率器件安装在所述基板上,并通过所述基板与所述散热器安装。冷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片之间的间隙带走所述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优选的,所述风机采用双进风口结构的离心风机,冷空气由所述风机的前、后方向进入。优选的,所述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仅包括一台与所述风道组件连接的风机。通过实施上述本技术提供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合理的风道结构设计,合理选择风机类型及布置风机,精简了散热装置的结构,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模块的散热效率;(2)本技术通过采用倾斜式结构的风道组件,使得风机重心与模块重心位于同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线上,保证了风机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图1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右视图;图5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带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右视图;图7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带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9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带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左视图;图10是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带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中:1-变流模块,2-功率器件,3-散热器,4-模块外壳,5-基板,6-风道组件,7-风机,8-螺丝,9-安装孔,61-左L型板,62-右L型板,63-后板,64-前板,65-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1至附图10所示,给出了本技术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对变流模块1进行散热,变流模块1包括模块外壳4,以及设置在模块外壳4内部的功率器件2。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3、风道组件6和风机7。散热器3设置在变流模块1内,用于对变流模块1内部的功率器件2进行散热。散热器3使用铝型材散热器,具有质量轻、散热效果优异、加工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如附图1所示,变流模块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变流模块1内部的基板5。功率器件2安装在基板5上,并通过基板5与散热器3安装。冷空气通过散热器3的散热片之间的间隙带走功率器件2产生的热量。风道组件6连接在变流模块1与风机7之间,风道组件6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变流模块1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变流模块1的上部开口为出风口,变流模块1的下部开口为与风道组件6相连的进风口。变流模块1的出风口侧直接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用于对变流模块(1)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3)、风道组件(6)和风机(7);所述散热器(3)设置在所述变流模块(1)内,用于对所述变流模块(1)内部的功率器件(2)进行散热;所述风道组件(6)连接在所述风机(7)的出风口与所述变流模块(1)之间,所述风道组件(6)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变流模块(1)的下部开口作为与所述风道组件(6)相连的进风口,所述变流模块(1)的上部开口作为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流模块散热装置,用于对变流模块(1)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3)、风道组件(6)和风机(7);所述散热器(3)设置在所述变流模块(1)内,用于对所述变流模块(1)内部的功率器件(2)进行散热;所述风道组件(6)连接在所述风机(7)的出风口与所述变流模块(1)之间,所述风道组件(6)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变流模块(1)的下部开口作为与所述风道组件(6)相连的进风口,所述变流模块(1)的上部开口作为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冷空气由所述风机(7)的进风口进入,自所述风机(7)的出风口排出,再通过所述风道组件(6)进入所述变流模块(1)的内部,冷空气通过所述散热器(3)的间隙带走所述功率器件(2)产生的热量,并从所述变流模块(1)上部的出风口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7)的重心与所述变流模块(1)的重心位于同一条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6)采用倾斜式结构,所述风机(7)与所述风道组件(6)之间的安装面以所述变流模块(1)的安装底面为基准呈设定的角度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7)与所述风道组件(6)之间的安装面与所述变流模块(1)的安装底面呈15°~25°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7)与所述风道组件(6)之间的安装面与所述变流模块(1)的安装底面呈20°夹角。7.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模块(1)下部的进风口,以及所述风机(7)的出风口均与所述风道组件(6)密封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流模块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6)包括左L型板(61)、右L型板(62)、后板(63)和前板(64),所述左L型板(61)、右L型板(62)均采用L型折弯结构;所述左L型板(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黄敏佘岳孙胜苗陈明史虎王新泽陈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