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5260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15: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分散来自触头的对壳体的按压力而防止壳体向外部膨胀,良好地保持外观上的美观,并且稳定地保持触头。电连接器(1)具有壳体(10)以及触头(20)。两股状连接部(21)包括与连通槽(13)的内壁以面相抵接的抵接部(24),和以不与连通槽(13)的内壁相抵接的方式进行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5)。凹部(25)藉由两股状连接部(21)在来自电缆的导电体的按压力下扩开,从而卡止于壳体(10)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与用绝缘体包覆导电体的电缆连接。
技术介绍
以往,与用绝缘体包覆导电体即芯线的电缆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广为人知。作为这样的电连接器,已知具有带两股压接板部的导电性触头,并且在两股压接板部的两股之间刺破绝缘体从而与芯线连接的电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由此,能够节省剥去绝缘体露出芯线的步骤,还能够将电缆容易地与电连接器连接。图10为以往的电连接器100的截面图。另外,在图10中省略了电缆的记载。电连接器100是在两股状触头120的二股之间刺破绝缘体而使触头120与未图示的电缆的芯线连接的电连接器。首先,将电缆插入壳体110中,然后,将触头120安装于壳体110,使触头120与电缆的芯线接触。如图10所示,触头120具有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21,通过将突出部121压接于触头插入槽111的内壁进行卡止,而保持在壳体110中。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587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以往的与用绝缘体包覆芯线的电缆相连接的电连接器存在如下的问题:按压力集中地施加在被触头的突出部按压的壳体局部上,壳体被按压的部位向外部膨胀从而导致外观上的美观变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电连接器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的需求,壳体的壁厚度也倾向于变薄,因此存在用较小的按压力就会向外部膨胀的问题。此外,由于触头的突出部与壳体是通过点接触而使触头保持在壳体中的,因而存在不能使触头稳定地保持在壳体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电连接器:通过增加使触头保持在壳体中时触头与壳体的接触面积,既能够分散来自触头的对壳体的按压力,防止壳体向外部膨胀,从而良好地保持外观上的美观,而且又能够稳定地保持触头。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连接器是一种与用绝缘体包覆导电体的电缆连接的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性壳体和导电性触头,所述壳体包括:可将所述电缆插入的插入孔,在所述插入孔的侧方离开所述插入孔设置并且向外部开放的触头保持部,将所述触头保持部与所述插入孔连通的连通槽;所述触头是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包括:两股状连接部和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所述两股状连接部具有分支为两股的形状,并且插入所述连通槽中将插入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电缆的所述绝缘体在两股之间刺破从而与所述导电体连接,所述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被保持在所述触头保持部中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其中,所述两股状连接部包括:与所述连通槽的内壁以面抵接的抵接部,和以不与所述连通槽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凹陷形成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通过所述两股状连接部在来自所述电缆的所述导电体的按压力下扩开而卡止于所述壳体中。在使两股状连接部的抵接部以面抵接于连通槽的内壁并使触头保持在壳体的连通槽中的同时,将来自触头的对壳体的按压力通过抵接部分散。在电缆的导电体与两股状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两股状连接部受到来自导电体的按压而扩开,使卡止部卡止于壳体中以对触头进行止脱。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将触头保持在壳体中时触头与壳体的接触面积,既能够分散来自触头的对壳体的按压力,防止壳体向外部膨胀,从而良好地保持外观上的美观,而且又能够稳定地保持触头。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平行于x-y平面切断,从上方所见的剖视图。图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平行于x-z平面切断,从斜前方所见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头的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头的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触头在壳体中卡止的部位的放大主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触头在壳体中卡止的部位的放大主视图。图10是现有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1 电连接器 2 电连接器 10 壳体 11 插入孔 12 触头保持部 13 连通槽 14 抵接壁部 15 支柱部 16 上壁 17 下壁 18 卡合凹部 19 卡合孔 20 触头 21 两股状连接部 22 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 23 U字状槽 24 抵接部 25 凹部 26 卡合突起 27 角 28 角 50 壳体 51 贯通孔 52 卡止壁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进行详细说明。图中,x轴、y轴以及z轴构成3轴正交坐标系,将y轴的正方向设为前方向、y轴的负方向设为后方向、x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z轴的正方向设为上方向、以及z轴的负方向设为下方向,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电连接器的结构>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电连接器1包括壳体10以及触头20。电连接器1与用绝缘体130a包覆导电体130b的电缆130连接。电连接器1与电缆130的两端分别连接,与安装于基板的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分别连接,从而将安装于基板的对方侧连接器彼此连接。壳体10是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壳体10包括:向前方开口并且从前端向后方延伸设置、可从前方插入电缆130的一对插入孔11;在插入孔11的左右侧方离开插入孔11设置并且向外部开放的触头保持部12(参照图1);连通插入孔11与触头保持部12的连通槽13。连通槽13是沿着与相对于插入孔11的电缆130的插入方向(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形成的(参照图3)。壳体10将插入孔11的后端封闭,并且在后端具有与电缆130的插入方向的前端相抵接的抵接壁部14。在壳体10中,设置有与抵接壁部14相连接并且在一对插入孔11之间沿着插入孔11设置的支柱部15。在壳体10中,在触头保持部12的上方及下方处,形成有从左右两端向内方向切除的卡合凹部18。触头20是成对设置、且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弯曲加工,形成从上下方向看为“コ”字状的触头20。触头20包括两股状连接部21以及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22。两股状连接部21形成有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22连接、并且前端侧分支为两股的U字状槽23。两股状连接部21插入到壳体10的连通槽13中,将插入在插入孔11中的电缆130的绝缘体130a在两股之间刺破,并且在将导电体130b夹持在两股之间的状态下与导电体130b连接时,受到导电体130b向外方向的按压而扩开。两股状连接部21以陷入导电体130b的状态与其连接。两股状连接部21具有与壳体10的连通槽13的内壁即上壁16以及下壁17以面相抵接的抵接部24。两股状连接部21具有凹部25,凹部25为将抵接部24的一部分以不与连通槽13的上壁16以及下壁17相抵接的方式进行凹陷而形成的卡止部。凹部25设置在与连通槽13相对的两股状连接部21的前端侧。U字状槽23可以通过两股状连接部21受到导电体130b向外侧的按压而扩开。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22保持与壳体10的触头保持部12相抵接,并向外部露出,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导电触头压接连接。在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22中设置有卡合突起26,该卡合突起26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从而与卡合凹部18分别卡合。<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与用绝缘体包覆导电体的电缆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性壳体,包括:能够供所述电缆插入的插入孔;在所述插入孔的侧方离开所述插入孔处设置并且向外部开放的触头保持部;以及将所述触头保持部与所述插入孔相连通的连通槽;以及导电性触头,是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包括:两股状连接部,具有分支为两股的形状,并且插入所述连通槽中将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电缆的所述绝缘体在两股之间刺破,从而与所述导电体相连接;以及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被保持在所述触头保持部中并与对方侧连接器相连接;所述两股状连接部包括:与所述连通槽的内壁以面相抵接的抵接部;以及以不与所述连通槽的内壁相抵接的方式进行凹陷形成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通过所述两股状连接部在来自所述电缆的所述导电体的按压力下扩开,从而卡止于所述壳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11 JP 2014-2507251.一种电连接器,与用绝缘体包覆导电体的电缆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性壳体,包括:能够供所述电缆插入的插入孔;在所述插入孔的侧方离开所述插入孔处设置并且向外部开放的触头保持部;以及将所述触头保持部与所述插入孔相连通的连通槽;以及导电性触头,是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包括:两股状连接部,具有分支为两股的形状,并且插入所述连通槽中将插入于所述插入孔中的所述电缆的所述绝缘体在两股之间刺破,从而与所述导电体相连接;以及对方侧连接器连接部,被保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鸨田润一浅井清
申请(专利权)人:SM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