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钧瑞专利>正文

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3543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0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包含一中空的外壳、一设于该外壳内的本体以及一端与该本体接设的第一、第二与第三刹车线;在该本体下端内缘设一容置部,用以枢设一滑轮,而另一端相对二侧向内形成有间隔部,各该间隔部内设一朝外端面贯穿的穿孔,令该第一刹车线中段环套于该滑轮上,再令线的二端分别与代步工具的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接设;而该第二、第三刹车线一端与该本体连动接设后,另一端则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左、右控制器。据以当该第二刹车线或第三刹车线被拉动时,可通过该本体令该第一刹车线产生连动,并同时利用该滑轮的调整,令该第一刹车线的二端同时拉动该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达到迅速、准确且稳定性高的同步刹车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动式刹车连动结构的技术,特别系指可应用于机车、电动代步车或自行车的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按,一般自行车或机车等代步工具的刹车系统,是在对应前、后轮上方装设刹车器,以及分别于左、右二侧的把手处装设刹车控制器,再利用二刹车线连接该二控制器及前、后轮的刹车器,利用按压该二控制器达到控制刹车目的。而由
技术介绍
可知,一种自行车双轮同步刹车制动装置(以下简称现有案)系如图7、图8、图8A所示,其构成包含:一第一刹车线1、一中继装置2,以及一第二刹车线3;该第一刹车线1二端接头11分别设于手把两侧的控制器,而线之中段处与中继装置2内的滚轮221绕设。该中继装置2具有一盖体212及一筒体211,该筒体221内设一滑块22,该滑块22上方剖设一开口,用以枢设滚轮221,且滑块22的下方固设该第二刹车线3。当第一刹车线1被拉动时,系带动该滚轮221及滑块22于筒体221内滑移,并同时拉动该第二刹车线3,用以控制前后轮的刹车器作刹车动作。上述现有案使用上的缺失在于,1.第一刹车线系绕设该滚轮后,二端再同时与设于把手的控制器接设,如此当其中一个控制器按压时,并无法立即带动该滑块向上移动,而会先与滚轮产生滑动后再逐渐因紧绷而将滑块往上带动,除非二控制器同时按压,才能立即达到刹车目的,刹车的效率及品质的稳定性差。2.滑块枢设滚轮的位置呈开口结构,若第一刹车线与滚轮之间没有调整紧迫状态时,第一刹车线会因松弛而向外扩张与筒体接触,造成刹车效率及品质的不良,有加以改良的必要。有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人乃针对前述现有产品问题深入探讨,并凭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的道,经过长期努力的研究与发展,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技术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以改善现
有产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其系令自行车或机车等代步工具的前、后轮刹车器,能以简单、精巧的结构设计达到同步刹车的效果,据以增进同步刹车的效率及安全的稳定性。缘于达成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外壳,其内缘中空,二端设有一上盖及下盖,并在该上、下盖上分别形成两个通孔;一本体,设于该外壳内,下端内缘形成一容置部,可供一滑轮枢设,另一端内缘形成有间隔部,并在间隔部设有两个朝外端面贯穿的穿孔,而该滑轮的轮面上形成有一环沟;一第一刹车线,其中段呈对折弯绕后,环套于该滑轮的环沟处,该第一刹车线的二端分别与代步工具的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接设;一第二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块,另一端由该间隔部内一侧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左控制器;一第三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块,另一端由该间隔部内另一侧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右控制器。其中:该间隔部呈贯穿该本体二侧的透空结构,或是形成于该本体相对二侧的两个独立空间。其中:该容置部是封闭的结构,二侧形成有轴孔,该滑轮设于该容置部内后,利用一轮轴经由该轴孔将该滑轮枢设固定。其中:该容置部内壁面形成一线槽,当该滑轮枢设于该容置部内时,环套于该滑轮上的第一刹车线外缘定位于该线槽处。如此,当该第二刹车线或第三刹车线被拉动时,可通过该本体令该第一刹车线产生连动,并同时利用该滑轮的调整,令该第一刹车线的二端同时拉动该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达到迅速、准确且稳定性高的同步刹车效果。有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于后,相信本技术上述的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刹车线带动二刹车器作动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刹车线带动二刹车器作动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装设于自行车上的实施例图。图7是现有产品的立体分解图。图8、图8A分别是现有产品的刹车作动示意图及其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代步工具4;外壳40;上盖41;下盖42;通孔43;前刹车器44;后刹车器45;左控制器46;右控制器47;本体50;容置部51;线槽511;轴孔512;间隔部52;穿孔521、522;轮轴53;珠孔54;钢珠55;滑轮60;环沟61;第一刹车线70;第二刹车线80;挡块81;第三刹车线90;挡块9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技术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其可应用于自行车、机车或电动车等代步工具4的刹车系统,组成结构包含一外壳40、一本体50、一滑轮60,以及一第一刹车线70、第二刹车线80与第三刹车线90,其中:该外壳40呈中空的圆筒结构,二外端处可套设一上盖41及下盖42,并在该上、下盖41、42上分别形成二通孔43,所述的这些通孔43可供对应的刹车线穿设。该本体50概呈圆柱状,设于该外壳40内,其下端内缘形成一容置部51,另一端内缘形成有间隔部52;该容置部51为四面封闭结构,最内侧壁面形成一线槽511,二相对侧面适当处形成有轴孔512,可供该滑轮60容设后,利用一轮轴53经由该轴孔511将该滑轮60枢设固定。而该间隔部52,可呈贯穿该本体50二侧的透空结构,或是形成于该本体50相对二侧的二独立空间,其内面适当处设有二朝外端面贯穿的穿孔521、522。又该本体50外缘设有若干珠孔54,可供嵌设若干钢珠55,令该本体50能在该外壳40内顺畅滑动。该滑轮60轴向中心呈穿孔结构,可供该轮轴53穿设而枢固于该容置部51
内,并在轮面上形成有一环沟61。该第一刹车线70是将其约中段位置呈对折式弯绕后,环套于该滑轮60的环沟61处,再令该第一刹车线70的二端,分别与代步工具4设于前、后轮处的前刹车器44及后刹车器45接设。又该第一刹车线70环套于该环沟61处,并连同该滑轮60枢设于该容置部51内时,系令该第一刹车线70外缘定位于该线槽511处。该第二刹车线80是在一端固设一挡块81,另一端由该间隔部51内一侧的穿孔521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4的把手左侧的左控制器46。该第三刹车线90是在一端固设一挡块91,另一端由该间隔部51内另一侧的穿孔522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4的把手右侧的右控制器47。如此,利用该第一刹车线70中段与该滑轮60作滑动式组接,二端与前刹车器44及后刹车器45接设,以及第二、第三刹车线80、90以独立作动结构与左控制器46及右控制器47连接的结构设计,令该第二刹车线80或第三刹车线90因刹车动作而被拉动时如图4、图5所示,可通过该本体50令该第一刹车线70产生连动,该第一刹车线70因滑轮60的转动调整,而能同时拉动二端接设的前刹车器44及后刹车器46,达到同步刹车的效果。利用该滑轮60转动过程中带动该前、后刹车器44、46作动,不仅能使刹车动作呈现缓和式的煞效果,更能在该第一刹车线70松弛时,具有自动调整连动平衡点位置的功能,使同步刹车更为迅速、准确且稳定。以上说明对本技术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外壳,其内缘中空,二端设有一上盖及下盖,并在该上、下盖上分别形成两个通孔;一本体,设于该外壳内,下端内缘形成一容置部,可供一滑轮枢设,另一端内缘形成有间隔部,并在间隔部设有两个朝外端面贯穿的穿孔,而该滑轮的轮面上形成有一环沟;一第一刹车线,其中段呈对折弯绕后,环套于该滑轮的环沟处,该第一刹车线的二端分别与代步工具的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接设;一第二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块,另一端由该间隔部内一侧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左控制器;一第三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块,另一端由该间隔部内另一侧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右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动同步刹车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外壳,其内缘中空,二端设有一上盖及下盖,并在该上、下盖上分别形成两个通孔;一本体,设于该外壳内,下端内缘形成一容置部,可供一滑轮枢设,另一端内缘形成有间隔部,并在间隔部设有两个朝外端面贯穿的穿孔,而该滑轮的轮面上形成有一环沟;一第一刹车线,其中段呈对折弯绕后,环套于该滑轮的环沟处,该第一刹车线的二端分别与代步工具的前刹车器及后刹车器接设;一第二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块,另一端由该间隔部内一侧的穿孔向外穿出后,接设于该代步工具的左控制器;一第三刹车线,一端的端缘设有一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钧瑞
申请(专利权)人:杨钧瑞廖桂平廖振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