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1023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6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包括一空气滤清器总成、一油气分离室以及一通气控制单元。空气滤清器总成具有一空气滤清器滤芯,通过一进气管与引擎相连接。油气分离室具有一油气分离室通气孔,通过一连通管与引擎通气孔相连接。通气控制单元组设于油气分离室通气孔,用以控制引擎内部气体的排放时机。通过上述设计,有效改善了现有技术的油气分离室未设置通气控制单元,无法有效控制引擎内部气体散逸的问题,同时可一并解决环境污染及强化引擎的再启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控制机车吹漏气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引擎在运转的过程中,因各部位机件应存在一合理间隙,以利机件运动与装配,但此间隙受温度变化影响时易使燃烧室的爆炸油气经由活塞环而泄进曲轴室中,其内部气体包含碳化氢(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碳(CO2)及氮气(N2)等污染气体,一般称上述的蒸发机油与其它气体混和而成的油气污染物为吹漏气(Blow-By Gas),若所述吹漏气使得曲轴箱内压力无法平衡,就会对下行的活塞造成阻力,甚至造成引擎外壳结合面产生泄漏,故需设置一引擎通气装置,让该油气有一宣泄管道。请参阅图5,系现有引擎通气装置的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引擎通气装置与一具有一引擎通气孔9101的引擎910相连接,包括一空气滤清器总成92以及一组设于该空气滤清器总成92内的油气分离室93。其中,空气滤清器总成92具有一空气滤清器滤芯921,通过一进气管920与引擎910相连接,并于进气管920内组设有一节流阀体9201,用以控制气门的进气流量。另一方面,油气分离室93以一连通管930与引擎通气孔9101相连接,使得引擎910内部的多余气体能够导通至油气分离室93中,并直接经由油气分离室通气孔931导引至空气滤清器总成92,其间并未设置任何控制阀门。然而,在此架构下,运转后的引擎910若处于高温状态并停止运转,此时曲轴箱911内部气体受高温膨胀影响,膨胀后气体由于压力差关系流至空气滤清器总成92内,且由于引擎910处于停止状态,污染气体无法再次燃烧,容易通过空气滤清器滤芯921逸散至大气中,将导致空气污染,造成环境中有毒气体增加,且当污染气体累积至一定浓度时更可能影响引擎再启动性。另一方面,若以另一种将油气分离室配置于汽缸头的设计方式,请参阅图6及图7,其分别为现有设置于汽缸头的油气分离室的侧视图以及其A-A剖视图。如图所示,汽缸头盖体81盖合于一引擎80的汽缸头801上,且有一密封隔板87密封此汽缸头801内部的一中空容室802,密封隔板87上并开设有一进气孔871,此进气孔871连通至汽缸头801的中空容室802,汽缸头盖体81并具有一排气道83,其可将密封隔板87与汽缸头盖体81之间所形成的夹层空间85连通至外部。夹层空间85所建构的一油气分离室86,与其邻接的密封隔板87上开设有一回油孔872,此回油孔872将机油回收至曲轴箱内。然而,在此架构下,如同前述的现有技术,同样缺乏能够有效防止污染气体在引擎停止状况下逸散至大气的控制装置,且在此一配置关系下,更增加了组设控制装置的困难度及导引气流的循环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空气滤清器总成内部所增设的通气控制单元以及通过该通气控制单元设置后所产生的预载压力,当引擎停止运转后,仍可将内部的污染气体封存于引擎中,有效防止该气体外泄至空气滤清器或大气中,藉以降低空气污染并改善引擎的再启动性。此外,通过修改油气分离室的气体通道,当引擎启动运转时,若有污染气体排放至空气滤清器总成内时,可将该气体重新导入汽缸内进行燃烧,达到二次利用,藉以改善车辆使用后污染物的排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与一具有一引擎通气孔的引擎相连接,包括:一空气滤清器总成、一油气分离室以及一通气控制单元。空气滤清器总成具有一空气滤清器滤芯,通过一进气管与引擎相连接;油气分离室具有一油气分离室通气孔,通过一连通管与引擎通气孔相连接;通气控制单元组设于油气分离室通气孔,用以控制引擎内部气体的排放时机。通过上述设计,有效改善了现有技术的油气分离室未设置通气控制单元,无法有效控制引擎内部气体散逸的问题,可一并解决环境污染及强化引擎的再启动性。其中,上述引擎通气孔可设置于一曲轴箱上或一汽缸头上。引擎中所产生的多余气体的排放路径不局限于由特定位置排出,通常根据整车及管线配置方式,将引擎通气孔设置于曲轴箱或汽缸头上,通过一连通管将污染气体导入油气分离室内。上述油气分离室可设置于空气滤清器总成内。藉此,引擎内的污染气体与机油经油气分离后,可直接经由油气分离室通气孔进入空气滤清器总成中,不须额外设置连通管线,有效提升气体排放及循环效率。上述油气分离室通气孔可连通油气分离室与空气滤清器总成,使得引擎内的污染气体与机油经油气分离后,仍有排放路径可将该气体导入至空气滤清器总成中,避免存在于曲轴箱内使机油乳化或变质。上述油气分离室通气孔包含一固定孔及至少一油气分离室气体通道。上述该通气控制单元包括一固定柱及至少一单向膜片。其中,该固定柱可卡合于固定孔内,作为固定支撑;该单向膜片则可完全遮蔽至少一油气分离室气体通道,产生一预载压力,并以该预载压力作为临界值,使至少一单向膜片具有一开启状态及一关闭状态,藉以达到通气控制的效果。上述至少一单向膜片可由挠曲材料所制成,依据所受压力大小的不同而产生微量的形态变化,其适用于简易的压力控制单元,可有效降低成本并提供实时的开关效果。上述预载压力可设定为100~200mmAq,参照一般引擎热车停止后的最大压力皆低于100mmAq,故设定为100~200mmAq可有效避免引擎热车停止后污染气体的外泄。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技术的其它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的配置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室通气孔与通气控制单元的立体放大图。图4A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室通气孔与通气控制单元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4B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室通气孔与通气控制单元的开启状态的剖视图。图5系现有引擎通气装置的配置示意图。图6系现有设置于汽缸头的油气分离室的侧视图。图7系图6的A-A剖视图。【符号说明】10 引擎 101 引擎通气孔11 曲轴箱 12 汽缸头2 空气滤清器总成 20 进气管201 节流阀体 21 空气滤清器滤芯3 油气分离室 30 连通管31 油气分离室通气孔 311 固定孔312 油气分离室气体通道 32 机油回收管33 油气分离室盖 4 通气控制单元41 固定柱 42 单向膜片80 引擎 801 汽缸头802 中空容室 81 汽缸头盖体83 排气道 85 夹层空间86 油气分离室 87 密封隔板87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引擎通气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与一具有一引擎通气孔的引擎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气滤清器总成,具有一空气滤清器滤芯,通过一进气管与该引擎相连接;一油气分离室,具有一油气分离室通气孔,通过一连通管与该引擎通气孔相连接;以及一通气控制单元,组设于该油气分离室通气孔,用以控制该引擎内部气体的排放时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与一具有一引擎通气孔的引擎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气滤清器总成,具有一空气滤清器滤芯,通过一进气管与该引擎相连接;一油气分离室,具有一油气分离室通气孔,通过一连通管与该引擎通气孔相连接;以及一通气控制单元,组设于该油气分离室通气孔,用以控制该引擎内部气体的排放时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擎通气孔设置于一曲轴箱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擎通气孔设置于一汽缸头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分离室设置于该空气滤清器总成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通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分离室通气孔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垂隆游振修孙振庭叶伟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