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06488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是由桑白皮、白鲜皮、黄芩、山莴苣、蒲公英、当归、丁公藤、牡丹皮、薏苡仁、皂刺、石楠叶、防风、茵陈、生甘草和聚乙烯醇制成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将多种药物科学配伍,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要求,减少不良反应,疗效稳定、标本兼治、无副作用,具有清热化湿,解表散结,解毒消疮的作用,对湿热型痤疮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面膜涂抹后免洗,使用方便,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
,涉及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青年男女,一般到成年或中年后逐渐减少或自愈。但部分患者会因病情较重,即使愈后也会留下瘢痕。中医称本病为“粉刺”、“肺风粉刺”,本病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病因比较复杂,多与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饮食、毛囊口堵塞、微生物感染等有关。中医认为该病是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受外邪、情志或者饮食因素的影响,内蕴热邪,滞于皮肤从而导致痤疮发生。患者常常见到额头、面颊、颧部、下颌等处红色丘疹或者脓疱,丘疹或者脓疱的颜色或鲜红或暗红,上可伴有白头或者黑头粉刺,周围皮肤油腻,局部感觉疼痛,日久可形成局部的结节或者囊肿。除局部皮肤症状外,患者多有口苦、烦躁、便秘或者便溏等其他表现。目前中医对痤疮的治疗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一般可分为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等多种类型,服用清解肺热、祛风解表、活血祛瘀化痰等中药内服治疗,也可以采用局部外治方法,其中外治方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外敷等。但是在临床实际中,由于年轻人多生活节奏快,对于服用中药和外洗外敷等治疗方法接受度有限,需要开发和研究一种有效、方便和容易被患者接受使用的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疗效稳定、标本兼治、使用方便的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0-50份、白鲜皮40-50份、黄芩20-40份、山莴苣15-25份、蒲公英40-50份、当归25-35份、丁公藤5-10份、牡丹皮20-40份、薏苡仁30-40份、皂刺20-30份、石楠叶4-8份、防风10-30份、茵陈20-30份、生甘草20-30份、聚乙烯醇200-400份。优选的,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5份、白鲜皮45份、黄芩30份、山莴苣20份、蒲公英45份、当归30份、丁公藤7份、牡丹皮30份、薏苡仁36份、皂刺25份、石楠叶6份、防风20份、茵陈25份、生甘草25份、聚乙烯醇300份。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过滤,得滤液;2)将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1.4的浸膏,冷却后加入体积百分比浓度50-60%的乙醇沉淀,静置12h,过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的药膏;3)将聚乙烯醇加至纯净水中,80-90℃加热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得胶状液体;4)将药膏与胶状液体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所述聚乙烯醇与纯净水的重量比为1∶1-2。使用方法:将本专利技术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均匀涂抹在痤疮部位,使用时避开眼周,1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各原料药的药理如下: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白鲜皮:味苦、咸,性寒。归脾、肺、小肠、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山莴苣: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胃之功效,可治疗阑尾炎、扁桃腺炎、疮疖肿毒、宿食不消、产后瘀血。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当归: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丁公藤:味辛,性温。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皂刺:味辛,性温。归肝、肺经。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石楠叶:性平,味辛、苦。祛风,通络,益肾。用于风温痹痛,腰背酸痛,足膝无力,偏头痛。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生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专利技术中,白鲜皮为君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以达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内能清除胃肠湿热,外能解毒消疮;黄芩、山莴苣和蒲公英为臣药,清化湿热、解毒消肿,散结祛瘀,使营血顺而不凝滞,消痤疮;桑白皮、当归、薏苡仁、石楠叶和茵陈为佐药,清湿热、行水消肿、润燥滑肠,导湿热之邪自二便而去,同时具有补血养血之功;丁公藤、牡丹皮、皂刺、防风和生甘草为使药,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消毒止痛,引诸药升达面部,直抵病所,径消疮肿。以上诸药合施,既能清热化湿,解表散结,又上至头面以解毒消疮。本专利技术的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将多种药物科学配伍,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要求,减少不良反应,疗效稳定、标本兼治、无副作用,具有清热化湿,解表散结,解毒消疮的作用,对湿热型痤疮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该面膜涂抹后免洗,使用方便,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用的聚乙烯醇的皂化率为90-99%,平均聚合度为200-3000。实施例1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50份、白鲜皮40份、黄芩20份、山莴苣25份、蒲公英40份、当归35份、丁公藤5份、牡丹皮40份、薏苡仁40份、皂刺20份、石楠叶4份、防风30份、茵陈20份、生甘草30份、聚乙烯醇200份。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冷水浸泡0.5h后,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0.5h,过滤,得滤液;2)将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的浸膏,冷却后加入体积百分比浓度60%的乙醇沉淀,静置12h,过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在60℃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的药膏;3)将聚乙烯醇加至纯净水中,90℃加热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得胶状液体;4)将药膏与胶状液体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治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0‑50份、白鲜皮40‑50份、黄芩20‑40份、山莴苣15‑25份、蒲公英40‑50份、当归25‑35份、丁公藤5‑10份、牡丹皮20‑40份、薏苡仁30‑40份、皂刺20‑30份、石楠叶4‑8份、防风10‑30份、茵陈20‑30份、生甘草20‑30份、聚乙烯醇200‑40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中药面膜,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0-50份、白鲜皮40-50份、黄芩20-40份、山莴苣15-25份、蒲公英40-50份、当归25-35份、丁公藤5-10份、牡丹皮20-40份、薏苡仁30-40份、皂刺20-30份、石楠叶4-8份、防风10-30份、茵陈20-30份、生甘草20-30份、聚乙烯醇200-40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面膜,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45份、白鲜皮45份、黄芩30份、山莴苣20份、蒲公英45份、当归30份、丁公藤7份、牡丹皮30份、薏苡仁36份、皂刺25份、石楠叶6份、防风20份、茵陈25份、生甘草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翠田李朋伟陈晓辉蒋亚军马飞杨博文吕金苗王历花王坡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