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转换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2160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8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盘转换支架,其包括基架及折叠架,所述基架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分别向上凸设有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折叠架卡持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一开槽,所述折叠架卡持在开槽内,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基架上卡持折叠架,利用折叠架的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构造,将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分别进行弯折固定,第二硬盘通过第三卡持件及第二卡持件固定在第二折板与第二夹板之间,完成第二硬盘的组装工序,使得用户装机时选择不同尺寸的硬盘不再受限,降低成本,操作简单,用户装机的选择性加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硬盘固定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硬盘转换支架
技术介绍
传统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中的硬盘均采用一个装配架放一个硬盘的方式,往往在选择装配3.5寸或2.5寸的硬盘时很难兼用,能兼用两种尺寸硬盘的机构复杂,价格高昂且不易拆装;同时,因需要装配不同型号的硬盘,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间,如此造成电脑机箱体积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硬盘转换支架,使得用户装机时选择不同尺寸的硬盘不再受限,降低成本,操作简单,用户装机的选择性加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硬盘转换支架,其包括基架及折叠架,所述基架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分别向上凸设有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折叠架卡持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一开槽,所述折叠架卡持在开槽内,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所述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一折叠槽,所述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二折叠槽,所述第一折叠槽用于将第二折板与第一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所述第二折叠槽用于将第三折板与第二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上间隔开设有第一卡持孔,所述第一卡持孔内设置有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夹板上间隔开设有第二卡持孔,所述第二卡持孔内设置有第二卡持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于开槽一侧设置有第一卡片,所述第一卡片向上凸设有第一固定凸片,所述固定板上于开槽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持槽,所述折叠架两侧分别卡持在第一卡片及第二卡持槽内;所述第一折板上开设有第三卡持槽,所述第三折板一侧设置有第二卡片,所述第二卡片向下凸伸设有第二固定凸片,所述第三卡持槽匹配第一固定凸片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凸片匹配卡持在第二卡持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上端部间隔开设有第一卡持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一体成型组合成平板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架为PP塑胶材质构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板上卡设有第三卡持件。综上所述,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通过在基架上卡持折叠架,利用折叠架的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构造,将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分别进行弯折固定,第二硬盘通过第三卡持件及第二卡持件固定在第二折板与第二夹板之间,完成第二硬盘的组装工序,使得用户装机时选择不同尺寸的硬盘不再受限,降低成本,操作简单,用户装机的选择性加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技术基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本技术折叠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另一视角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结合第一硬盘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结合第二硬盘的组合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一硬盘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包括基架10及折叠架20,所述基架10设置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两侧分别向上凸设有第一夹板12及第二夹板13,所述折叠架20卡持在所述固定板11上,所述第一夹板12及第二夹板13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硬盘30,所述第一硬盘30尺寸为3.5寸构造,所述第一硬盘30包括两相对的第一侧壁31,所述第一侧壁31上间隔地开设有固定孔311;所述第一夹板12上间隔开设有第一卡持孔121,所述第一卡持孔121内设置有第一卡持件122,所述第一夹板12上端部间隔开设有不同于第一卡持孔121的第一卡持槽123,所述第二夹板13上间隔开设有第二卡持孔131,所述第二卡持孔131内设置有第二卡持件132,所述第一卡持件122及第二卡持件132分别匹配固定孔311设置,以将第一硬盘30固定在第一夹板12与第二夹板13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11中部开设有一开槽111,所述折叠架20卡持在开槽111内,所述固定板11上于开槽111一侧设置有第一卡片112,所述第一卡片112向上凸设有第一固定凸片1121,所述固定板11上于开槽11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持槽113,所述折叠架20两侧分别卡持在第一卡片112及第二卡持槽113内;所述折叠架20包括第一折板21、第二折板22及第三折板23,所述第一折板21、第二折板22及第三折板23一体成型组合成平板状,所述折叠架20为PP塑胶材质构造,所述第一折板21与第二折板22之间凹设有第一折叠槽24,所述第二折板22与第三折板23之间凹设有第二折叠槽25,所述第一折叠槽24用以将第二折板22与第一折板21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所述第二折叠槽25用以将第三折板23与第二折板22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所述第一折板21上开设有第三卡持槽211,所述第三折板23一侧设置有第二卡片231,所述第二卡片231向下凸伸设有第二固定凸片2311,所述第三卡持槽211匹配第一固定凸片1121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凸片2311匹配卡持在第二卡持槽113内,以使得折叠架20能稳定卡固在开槽111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中,所述第二折板22上卡设有第三卡持件221,以配合第二卡持件132将第二硬盘40夹持在第二折板22与第二夹板13之间,所述第二硬盘40尺寸为2.5寸构造。本技术具体实用过程如下,当将3.5寸的第一硬盘30固定在基架10中时,所述第一折板21、第二折板22及第三折板23组合成平板状,折叠架20固定在开槽111中,此时,第一卡持件122及第二卡持件132匹配固定孔311设置,以将第一硬盘30固定在第一夹板12与第二夹板13之间;当将2.5寸的第二硬盘40规定在基架10中时,所述第一折板21、第二折板22及第三折板23组合成形状,此时,第一折板21通过第三卡持槽211固定在第一卡片112上,第三折板23通过第二卡片231固定在第一卡持槽123内,此时,第二折板22与第二夹板13相对设置,第二硬盘40通过第三卡持件221及第二卡持件132固定在第二折板22与第二夹板13之间,完成第二硬盘40的组装工序,使得用户装机时选择不同尺寸的硬盘不再受限,降低成本,操作简单,用户装机的选择性加强。综上所述,本技术硬盘转换支架通过在基架10上卡持折叠架20,利用折叠架20的第一折板21、第二折板22及第三折板23构造,将第二折板22与第三折板23分别进行弯折固定,第二硬盘40通过第三卡持件221及第二卡持件132固定在第二折板22与第二夹板13之间,完成第二硬盘40的组装工序,使得用户装机时选择不同尺寸的硬盘不再受限,降低成本,操作简单,用户装机的选择性加强。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盘转换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及折叠架,所述基架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分别向上凸设有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折叠架卡持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一开槽,所述折叠架卡持在开槽内,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所述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一折叠槽,所述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二折叠槽,所述第一折叠槽用于将第二折板与第一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所述第二折叠槽用于将第三折板与第二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盘转换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架及折叠架,所述基架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侧分别向上凸设有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折叠架卡持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中部开设有一开槽,所述折叠架卡持在开槽内,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板、第二折板及第三折板,所述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一折叠槽,所述第二折板与第三折板之间凹设有第二折叠槽,所述第一折叠槽用于将第二折板与第一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所述第二折叠槽用于将第三折板与第二折板折合成垂直角度的组合构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转换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上间隔开设有第一卡持孔,所述第一卡持孔内设置有第一卡持件,所述第二夹板上间隔开设有第二卡持孔,所述第二卡持孔内设置有第二卡持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盘转换支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进德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兴奇宏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