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0787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7 0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供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端口和供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端口;触头机构,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面上。实现简化隔离开关的布线结构,节省隔离开关的占用空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气开关
,尤其涉及一种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终端电器配电箱中为满足配电需求,通常包括微型断路器、漏电保护、漏电开关等配电电器,目前对于配电箱的供电,通常先将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引入配电柜中的总开关中,再通过串联于总开关后的各支路开关对连接在下端电路中的各种负载设备,如路由器、服务器、小型机等进行供电。传统的终端电器配电箱中采用了导轨安装方式,即将输入输出装置中的多个隔离开关和断路器之间通过导轨并排设置,其中用于接入电流的总开关通过导线将电力输送至各支路开关中,再分配至各个用电电器,由于总开关需要从上端连接电源线,而从下端引线连接至各支路开关的上端,因而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由此产生的复杂的接线工作导致需要为配电箱提前预留出足够的接线空间,现有的配电箱或隔离开关,一般都能满足接线空间需求,但在还存在体积较大,装配工艺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一或多个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能够实现使隔离开关的接线更便捷,减小在配电系统中连接时的占用空间中的一或多个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供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端口和供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端口;触头机构,设于所述壳体中,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面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导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负载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触头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或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之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之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导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端口,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相对的所述壳体的侧面上,使得所述第一导线能够穿过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第一端口插入时,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位于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的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第三端口插入时,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位于能够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的所述第二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以使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述通道内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固定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的限位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配电系统,包括:安装架;上述的隔离开关;支路开关;其中,所述隔离开关和所述支路开关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并且彼此之间电连接。附图说明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隔离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示出图1的隔离开关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图1的隔离开关的一个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1的隔离开关的触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示出图1的隔离开关的限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隔离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隔离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对许多具体细节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而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和部件做出的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避免对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进行详细描述。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隔离开关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示例性地,隔离开关100是1P型隔离开关,其中,第一导线(即电源进线20)和第二导线(即输出导线20’)通过隔离开关100内部的触头机构连接,形成可接通或者断开的控制回路,可对连接于隔离开关100下端的其他负载或者电器件进行通断电控制,从而当其安装于电路系统中,能够保证操作的安全性。上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不限于仅是导线的形式,只要能够实现电力输入或者输出的其它导体形式都可以作为电源进线或者输出导线。为将电源进线20与输出导线20’连接于控制回路,对电源进线20与输出导线20’之间的连通或者断开进行控制,示例性地,壳体10中对应电源进线20和输出导线20’分别配置有第一静触头12和第二静触头12’以及可与第一静触头12和第二静触头12’配合的具有两个接触端的动触头14。具体地,请一并参见图1和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壳体10,隔离开关100的各个元器件布置于壳体10中,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一半壳体,该一半壳体与另一半壳体配合可将元器件进行封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简化隔离开关100的线路布设,并便于与外部电器件连接,壳体10在同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一端口105和第二端口106,电源进线20以及输出导线20’分别通过第一端口105和第二端口106与隔离开关100内部的第一静触头12和第二静触头12’连接,隔离开关通过同一侧面与外部电器件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出现以往的隔离开关在与外部电器件连接时需要从上部接入电源进线并从下部连接输出导线产生的接线复杂并且增加安装成本的问题,相比上下接线的方式,更能节省隔离开关在电路系统中的占用空间。当然第一端口105和第二端口106还可以根据实际连接需要同时设置于壳体10的其他侧面上。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的顶端面处分别对应电源进线20位置和输出导线20’位置开设第一端口105和第二端口106,并且第一端口105沿壳体10内壁向下延伸形成有连接通道101,为避免对壳体10内的其他元器件的安装位置产生影响,连接通道101临近壳体10的后侧壁布设。该连接通道101可以是由形成于壳体10内壁上的凸边以及壳体10后侧壁共同围设形成的半槽形结构,电源进线20通过连接通道101被安置在壳体10中并固定,使得电源进线20可被准确并稳固地安置。第一静触头12包括用于与电源进线20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子11和与动触头14接触的本体。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1和本体可以为分体结构或一体结构。以分体结构为例,为使第一接线端子11相对于第一端口105设置,壳体10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隔离开关及配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供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端口和供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端口;触头机构,设于所述壳体中,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供第一导线穿过的第一端口和供第二导线穿过的第二端口;触头机构,设于所述壳体中,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接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导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负载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中,所述触头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的第一接线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的第二接线端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或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之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之间,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导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寅梁英杰王洪刚曾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