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主动配电网局部功率协调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主动配电网局部功率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分布式发电的迅速发展,其高渗透接入给传统配电网带来很多挑战,比如电能质量、潮流规划、继电保护等等,这就催生了主动配电网这一新型配电网;主动配电网旨在利用配电结构中的分布式发电、储能、可控负荷等作为调控手段,实现维护配网电能质量、优化配置配网潮流以及保证配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而对于主动配电网功率协调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关于主动配电网功率协调控制的研究都主要针对长周期下的全局功率协调控制,通过控制分布式发电的出力、储能输出、可控负荷的投切,在保证配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配网中的闲散能源,调控配网中的能量流动,实现配网的经济运行。但是,由于高渗透率下配网中分布式发电(DG)接入量很大,再加上大量的储能和可控负荷,这种全局功率优化控制无疑会涉及海量数据的处理,因而其调控周期必然很长,如果在其两次调控的间隙,局部配网出现计划外负荷变动,长周期的优化控制结果将不能很好地响应系统内的负荷变动,因而有必要对周期为15分钟以内的主动配电网局部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动配电网局部功率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负荷信息采集器、控制目标生成器、局部功率协调优化器和结果输出控制器,其中,负荷信息采集器:用于对主动配电网局部系统进行超短期负荷预测,并采集主动配电网局部系统负载功率,将该负载功率发送至控制目标生成器;控制目标生成器:用于根据输入的网侧注入局部网络的功率、各分布式电源当前输出功率、网侧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各分布式电源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储能设备的额定容量、各分布式电源的额定容量和负荷信息采集器发送的负载功率,获得计划外负载功率和储能输出功率,采用构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方式,描述网侧和各分布式电源对计划外负载功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配电网局部功率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负荷信息采集器、控制目标生成器、局部功率协调优化器和结果输出控制器,其中,负荷信息采集器:用于对主动配电网局部系统进行超短期负荷预测,并采集主动配电网局部系统负载功率,将该负载功率发送至控制目标生成器;控制目标生成器:用于根据输入的网侧注入局部网络的功率、各分布式电源当前输出功率、网侧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各分布式电源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储能设备的额定容量、各分布式电源的额定容量和负荷信息采集器发送的负载功率,获得计划外负载功率和储能输出功率,采用构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方式,描述网侧和各分布式电源对计划外负载功率的分担比例与总费用之间的关系;局部功率协调优化器:用于根据控制目标生成器构建的目标函数,采用基于目标反馈优化搜索的快速收敛算法获得使总费用最大时所对应的分担比例或使总费用最小时所对应的分担比例;结果输出控制器:用于根据获得的分担比例获得网侧注入局部系统的功率变化量和各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变化量,并将变化量发送至外部的功率分配器中。2.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配电网局部功率协调控制系统进行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从上层全局优化控制中心获取网侧注入局部网络的功率、各分布式电源当前输出功率、网侧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和各分布式电源发出单位功率电能造价,并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得储能设备的额定容量及各分布式电源的额定容量,并将上述数据输入至控制目标生成器中;步骤2、采用负荷信息采集器对主动配电网局部系统进行超短期负荷预测并采集,将该负载功率发送至控制目标生成器;步骤3、控制目标生成器根据步骤1输入的数据和步骤2的负载功率,获得计划外负载功率和储能输出功率,并采用构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方式,描述网侧和各分布式电源对计划外负载功率的分担比例与总费用之间的关系;步骤4、采用局部功率协调优化器根据目标函数,采用基于目标反馈优化搜索的快速收敛算法获得使总费用最大时所对应的分担比例或使总费用最小时所对应的分担比例;步骤5、根据获得的分担比例,采用结果输出控制器获得网侧注入局部系统的功率变化量和各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变化量,并将变化量发送至外部的功率分配器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超短期,取值范围为5~15分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采用构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方式,描述网侧和各分布式电源对计划外负载功率的分担比例与总费用之间的关系;目标函数具体公式如下: { min S = C g r i d α 0 | | ΔP L | - | P E S S | | + Σ i = 1 n C D G i α i | | ΔP L | - | P E S S | | P D G i P N i ΔP L + P E S S > 0 max S = C g r i d α 0 | | ΔP L | - | P E S S | | + Σ i = 1 n C D G i α i | | ΔP L | - | P E S S | | P D G i P N i ΔP L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珺,张化光,王继鹏,王智良,刘鑫蕊,孙秋野,杨东升,汪刚,王迎春,王占山,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