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4765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31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属于机床传动技术领域,包括丝杆,丝杆的两端设置有前端轴承座组件和尾端轴承座组件,前端轴承座组件包括前端轴承座和安装固定在前端轴承座内的前端轴承组,前端轴承组通过前端压盖和前端锁紧螺母压紧在前端轴承座内;尾端轴承座组件包括尾端轴承座和安装固定在尾端轴承座内的尾端轴承组,丝杆尾端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碟簧组一、隔套一、尾端轴承组、隔套二和碟簧组二,碟簧组二另一侧通过后端锁紧螺母压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为机床的传动系统提供高精度及高稳定性;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床传动
,具体涉及一种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数控机床是现代高精度制造业的主要金切工具,机床的结构影响机床的精度。丝杆的传动精度对机床的精度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机床的加工精度,所以机床的传动结构、轴承的精度、丝杆的热变形直接影响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因此,丝杆和轴承的安装结构及方式就非常重要了。目前大部分数控机床的丝杆都采用预拉伸的方法来抵消丝杆的热伸长,但是由于工作环境与丝杠本身属性的原因,将会出现丝杠的热伸长量大于预拉量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预拉伸失效、尾端轴承预紧失效、传动系统刚性下降,或丝杆轴肩与尾端轴承内圈产生应力接触导致丝杆弯曲、轴承发热烧坏、钢珠脱离轨道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机床的精度、稳定性及传动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补偿丝杆热伸长且有效提高机床精度、稳定性及传动刚性的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本技术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包括丝杆,丝杆的两端设置有前端轴承座组件和尾端轴承座组件,所述前端轴承座组件包括前端轴承座和安装固定在前端轴承座内的前端轴承组,前端轴承组通过前端压盖和前端锁紧螺母压紧在前端轴承座内;所述尾端轴承座组件包括尾端轴承座和安装固定在尾端轴承座内的尾端轴承组,所述丝杆尾端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碟簧组一、隔套一、尾端轴承组、隔套二和碟簧组二,尾端轴承组通过后端压盖压紧在尾端轴承座内,所述碟簧组二另一侧通过后端锁紧螺母压紧。所述前端轴承组由不少于两组轴承以DB方式排列,前端轴承组的外圈一端面与前端轴承座内部台阶面接触,另一端面被前端压盖压紧,前端轴承组的内圈一端面与前端轴肩接触,另一端面与隔套三接触,隔套三另一侧被前端锁紧螺母压紧,通过拧紧前端锁紧螺母将前端轴承组预紧消除间隙,并且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所述尾端轴承组由不少于两组轴承以DB方式排列,尾端轴承组的外圈一端面与尾端轴承座内部台阶面接触,另一端面被后端压盖压紧,尾端轴承组的内圈一端面与隔套一接触,另一端面与隔套二接触,所述碟簧组一与后端轴肩接触,通过隔套一调整碟簧组一的高度来实现对尾端轴承组预紧力的调整,并通过拧紧后端锁紧螺母来实现对碟簧组二高度的调整,从而对丝杆预拉力的调整,并且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所述前端压盖通过螺钉安装在前端轴承座端面上,安装固定方便。所述后端压盖通过螺钉安装在尾端轴承座端面上,安装固定方便。碟簧组一的高度高于碟簧组二的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传动精度高:可以使丝杆一直处于预拉的状态,使尾端轴承一直处于预紧状态,并能通过碟簧结构自动补偿丝杆的热伸长,为机床的传动系统提供高精度及高稳定性;2、传动刚性及承受负荷大: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3、安装方便,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前端轴承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尾端轴承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丝杆,2、前端轴承座组件,3、尾端轴承座组件,4、前端轴承座,5、前端轴承组,6、隔套三,7、前端锁紧螺母,8、前端压盖,9、螺钉,10、尾端轴承座,11、碟簧组一,12、隔套一,13、尾端轴承组,14、碟簧组二,15、后端锁紧螺母,16、后端压盖,17、隔套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包括丝杆1,丝杆1的两端设置有前端轴承座组件2和尾端轴承座组件3,前端轴承座组件2包括前端轴承座4和安装固定在前端轴承座4内的前端轴承组5,前端轴承组5通过前端压盖8和前端锁紧螺母7压紧在前端轴承座4内;尾端轴承座组件3包括尾端轴承座10和安装固定在尾端轴承座10内的尾端轴承组13,丝杆1尾端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碟簧组一11、隔套一12、尾端轴承组13、隔套二17和碟簧组二14,尾端轴承组13通过后端压盖16压紧在尾端轴承座10内,所述碟簧组二14另一侧通过后端锁紧螺母15压紧。前端轴承组5由不少于两组轴承以DB方式排列,前端轴承组5的外圈一端面与前端轴承座4内部台阶面接触,另一端面被前端压盖8压紧,前端轴承组5的内圈一端面与前端轴肩接触,另一端面与隔套三6接触,隔套三6另一侧被前端锁紧螺母7压紧,通过拧紧前端锁紧螺母7将前端轴承组5预紧消除间隙,并且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尾端轴承组13由不少于两组轴承以DB方式排列,尾端轴承组13的外圈一端面与尾端轴承座10内部台阶面接触,另一端面被后端压盖16压紧,尾端轴承组13的内圈一端面与隔套一12接触,另一端面与隔套二17接触,所述碟簧组一11与后端轴肩接触,通过隔套一12调整碟簧组一11的高度来实现对尾端轴承组13预紧力的调整,并通过拧紧后端锁紧螺母15来实现对碟簧组二14高度的调整,从而对丝杆预拉力的调整,并且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前端压盖8通过螺钉9安装在前端轴承座4端面上,安装固定方便。后端压盖16通过螺钉9安装在尾端轴承座10端面上,安装固定方便。碟簧组一11的高度高于碟簧组二14的高度。综上所述,本技术可以使丝杆一直处于预拉的状态,使尾端轴承一直处于预紧状态,并能通过碟簧结构自动补偿丝杆的热伸长,为机床的传动系统提供高精度及高稳定性;轴承都采用了DB排列方式,每组轴承两端都被紧固,提高了丝杆的传动刚性及满足双向轴向负荷的最大化;并且安装方便,维护方便,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包括丝杆(1),丝杆(1)的两端设置有前端轴承座组件(2)和尾端轴承座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轴承座组件(2)包括前端轴承座(4)和安装固定在前端轴承座(4)内的前端轴承组(5),前端轴承组(5)通过前端压盖(8)和前端锁紧螺母(7)压紧在前端轴承座(4)内;所述尾端轴承座组件(3)包括尾端轴承座(10)和安装固定在尾端轴承座(10)内的尾端轴承组(13),所述丝杆(1)尾端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碟簧组一(11)、隔套一(12)、尾端轴承组(13)、隔套二(17)和碟簧组二(14),尾端轴承组(13)通过后端压盖(16)压紧在尾端轴承座(10)内,所述碟簧组二(14)另一侧通过后端锁紧螺母(15)压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包括丝杆(1),丝杆(1)的两端设置有前端轴承座组件(2)和尾端轴承座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轴承座组件(2)包括前端轴承座(4)和安装固定在前端轴承座(4)内的前端轴承组(5),前端轴承组(5)通过前端压盖(8)和前端锁紧螺母(7)压紧在前端轴承座(4)内;所述尾端轴承座组件(3)包括尾端轴承座(10)和安装固定在尾端轴承座(10)内的尾端轴承组(13),所述丝杆(1)尾端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碟簧组一(11)、隔套一(12)、尾端轴承组(13)、隔套二(17)和碟簧组二(14),尾端轴承组(13)通过后端压盖(16)压紧在尾端轴承座(10)内,所述碟簧组二(14)另一侧通过后端锁紧螺母(15)压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尾端可游动式丝杆预拉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轴承组(5)由不少于两组轴承以DB方式排列,前端轴承组(5)的外圈一端面与前端轴承座(4)内部台阶面接触,另一端面被前端压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振刚陈舟魏晓庆李瑞兴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