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922775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7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所述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所述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排烟装置若能内嵌到隧道顶部减少外凸尺寸则效果更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对现有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进行较小的改造,即可有效提高传统侧向集中排烟的效率,对于大断面隧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工程化标准化、一体化制作,提高了产品质量,简化了施工流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排烟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
技术介绍
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是集中排烟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在公路隧道排烟系统尤其是沉管隧道集中排烟系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的剖面图,其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单向侧面开设有与行车主通道行车方向平行的排烟道2,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单向侧壁开设有与排烟道2连通的侧壁排烟口3,因此,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产生的烟气通过侧壁排烟口3排放到排烟道2,最终排向外部环境,实现火灾工况下对隧道内烟雾扩散范围的控制。上述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由于侧壁排烟口只设置于隧道单向侧壁,因此,具有排烟效率低的问题,并且,距离侧壁排烟口距离越远的车道,排烟效果越差。尤其对于大断面隧道,最外侧车道发生火灾直接采用侧壁排烟口直接排烟,排烟效率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可见,对大断面公路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如何有效提高其排烟效率,规避侧向集中排烟的不利影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所述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所述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优选的,所述转换风道(4)的顶面通过螺栓或焊接连接方式固定到所述行>
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壁。优选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形式与侧壁排烟口(3)的预埋件密封连通。优选的,所述转换风道(4)采用金属材质,并采用防火板或者防火涂料进行防护保护。优选的,以行车主通道(1)的行车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转换风道(4)包括风道底板(4.1),所述风道底板(4.1)横向设置,所述风道底板(4.1)用于开设所述电动排烟口(5);所述风道底板(4.1)的前后两侧分别向上安装有前导流件(4.2)和后导流件(4.3);所述风道底板(4.1)左右两侧中,远离所述侧壁排烟口(3)的一侧向上安装有挡板(4.4),所述挡板(4.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导流件(4.2)的侧面以及所述后导流件(4.3)的侧面密封连接,形成密封包围结构;所述风道底板(4.1)靠近所述侧壁排烟口(3)的一侧向上安装有接口(4.5),所述接口(4.5)与所述侧壁排烟口(3)相适配,可紧密插入到所述侧壁排烟口(3)的内部,形成密封连通结构。优选的,所述前导流件(4.2)和所述后导流件(4.3)均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楔块;所述楔块包括垂直面、水平面以及倾斜面;所述水平面位于最上方,用于与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壁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垂直面与所述风道底板(4.1)的前侧面或后侧面连接;所述倾斜面位于所述风道底板(4.1)的外侧,且与所述风道底板(4.1)的夹角大于90度,进行扰流。优选的,所述转换风道(4)和所述电动排烟口(5)为模块化组装一体结构;或者,所述转换风道(4)预留电动排烟口安装位置,所述转换风道(4)与所述电动排烟口(5)为分体结构。优选的,电动排烟口(5)采用百叶式组合式风阀,对于单洞四车道隧道,在每个行车车道正上方或者两个行车车道中间设置一组电动排烟口。优选的,隧道中所布置的各个电动排烟口(5)通过PLC或硬线连接实现对各个电动排烟口(5)的控制及状态反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对现有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进行较小的改造,即可有效提高传统侧向集中排烟的效率,对于大断面隧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工程化标准化、一体化制作,提高了产品质量,简化了施工流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在隧道中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隧道中的布置方式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隧道中的布置方式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的左右侧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的前后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可有效解决大断面隧道侧向集中排烟口开口尺寸受结构安全影响,排烟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排烟方式,可有效提高排烟效率。结合图1-图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转换风道4设置形式(长度、宽带、高度)根据排烟量不同确定不同的断面积。转换风道满足在设计火灾当量下的结构安全和排烟要求。实际中,转换风道4的顶面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方式
或者焊接方案固定到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壁。其中,排烟装置若能内嵌到隧道顶部减少外凸尺寸则效果更好。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具体的,转换风道的开口端可以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形式与侧壁排烟口3的预埋件密封连通,连接强度满足正常工况级火灾工况下结构安全要求。此外,整个转换风道通风面积受排烟量限制,风速优选控制在15m/s以下。转换风道与侧壁排烟口相连接部分的连接需圆滑,尽量减少通风阻力。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其中,根据隧道主体结构不同,在转换风道4的底面不同位置预留电动排烟口安装位置,两者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整个装置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满足正常工况及火灾工况下安全要求。另外,转换风道内电动排烟口设置数量及尺寸需要根据隧道车道数以及排烟量进行灵活确定。由于转换风道上所安装的电动排烟口位于行车车道的正上方,转换风道再与目前已设置的侧壁排烟口连通,因此,可以有效将行车车道产生的烟气高效的通过转换风道后排放到排烟道。一方面,对现有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的改造较小,改造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设计方式,可有效提高传统侧向集中排烟的效率,对于大断面隧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上述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进行以下改进:改进1:转换风道4推荐采用金属材质,并采用防火板或者防火涂料进行防护保护,从而保证风道结构能在设计火灾当量下保证结构安全。改进2:转换风道具体结构形式以行车主通道1的行车方向为前后方向,转换风道4包括风道底板4.1,风道底板4.1横向设置,风道底板4.1用于开设电动排烟口5;风道底板4.1的前后两侧分别向上安装有前导流件4.2和后导流件4.3;风道底板4.1左右两侧中,远离侧壁排烟口3的一侧向上安装有挡板4.4,挡板4.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前导流件4.2的侧面以及后导流件4.3的侧面密封连接,形成密封包围结构;风道底板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所述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所述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部固定安装转换风道(4),所述转换风道(4)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与侧壁排烟口(3)密封连通;所述转换风道(4)的底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电动排烟口(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风道(4)的顶面通过螺栓或焊接连接方式固定到所述行车主通道(1)所在隧道的顶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风道(4)的开口端采用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形式与侧壁排烟口(3)的预埋件密封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风道(4)采用金属材质,并采用防火板或者防火涂料进行防护保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转换成顶部集中排烟装置,其特征在于,以行车主通道(1)的行车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转换风道(4)包括风道底板(4.1),所述风道底板(4.1)横向设置,所述风道底板(4.1)用于开设所述电动排烟口(5);所述风道底板(4.1)的前后两侧分别向上安装有前导流件(4.2)和后导流件(4.3);所述风道底板(4.1)左右两侧中,远离所述侧壁排烟口(3)的一侧向上安装有挡板(4.4),所述挡板(4.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导流件(4.2)的侧面以及所述后导流件(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军张昊邢燕颖石志刚徐东彬霍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