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互动式木人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203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动式木人桩,它包括外壳、底座、至少一个击打棒、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及控制装置,该外壳可转动安装在该底座上,该第一驱动装置与该外壳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击打棒通过支点安装在该外壳的外壁上,该第二驱动装置与该击打棒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该支点转动,该控制装置与该第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由于控制装置根据设定程序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所以在外壳转动的同时,击打棒随机击出,模拟对手的出拳动作,既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力量,还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反应和速度,使训练器材由单纯的靶子变成训练者的对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武术训练器材领域,尤其是关于一种可以主动击打训练者的木人桩。
技术介绍
现有木人桩是固定设置的,它只能呆板的锻炼人的桥手力量,而不能训练受训者的反应能力;格斗时,人们面对的不是定立的木人桩,也不是定立的沙袋,而是有思想、灵活多变且具有攻击力的对手,由于现有的木人桩只是训练的靶子,所以起不到模拟实战的训练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木人桩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模拟人出拳从而提高训练者抗击能力的互动式木人桩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互动式木人桩包括外壳、底座、至少一个击打棒、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及用于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外壳可转动安装在该底座上,该第一驱动装置与该外壳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击打棒通过支点安装在该外壳的外壁上,该第二驱动装置与该击打棒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该支点转动,该控制装置与该第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的外壳的外壁设有第一、第二摆动支座,该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动力件,该第一、第二动力件的输出端与分别与第一、第二摆动支座连接。所述的第一、第二摆动支座关于外壳的转动轴线对称。所述的外壳的底部固定在转盘上,该转盘具有轴向贯穿的空腔,该空腔的腔壁与轴承的外圈紧配合,该轴承的内圈与轴承座紧配合,该轴承座固定在底板上,该底板及轴承座构成底座。所述的转盘上还压设有垫板,一头部安装有推力轴承的螺杆由下至上顺次穿过轴承座和垫板,且该螺杆向上伸出垫板的部分通过螺母锁紧。所述的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击打棒支座,该击打棒通过水平转轴可转动安装在该击打棒支座上,该击打棒部分位于外壳外部,其部分伸入外壳的内部,该击打棒伸入外壳内部的部分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的击打棒呈钝角型。所述的第一、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气缸,各气缸均与电磁阀连接,各电磁阀均与控制装置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控制装置可以根据设定程序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动作,在外壳转动的同时,击打棒可以随机击出,模拟对手的出拳动作,既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力量,又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反应和速度,使训练器材不单是训练者的靶子还是训练者的对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的立体结构图(未包含底座)。图2是图1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P所指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的主视图(未包含底座)。图5是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的立体图(包含底座)。图6是本专利技术外壳及第一驱动装置组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的主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的气路控制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至8,本专利技术互动式木人桩包括外壳、底座、第一驱动装置、击打棒及第二驱动装置。该外壳可转动安装在底座上,该第一驱动装置与该外壳连接并可传动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击打棒通过支点可转动安装在该外壳的外壁上,该第二驱动装置与该击打棒连接并可驱动其绕支点转动。该外壳1为轴向贯穿的圆筒结构,其沿重力方向竖直放置。该外壳1的顶部被顶板16封闭,该外壳1底部的内壁套在转盘2上并通过螺钉13将该转盘2和外壳1紧固一体。该转盘2与该外壳1同轴,其具有轴向贯穿的空腔21,该空腔21的腔壁与圆锥滚子轴承3的外圈紧配合,该圆锥滚子轴承3的内圈与轴承座4紧配合,该轴承座4通过螺钉13固定在底板5上。该外壳1底部的外壁上固定有第一、第二摆动支座17、18,该第一、第二摆动支座17、18关于该外壳1的转动轴线(即外壳的中心轴)对称,即在水平面的投影上,该第一、第二摆动支座位于该外壳直径的两端。该第一动力装置6由第一气缸61和第二气缸62组成,该第一、第二气缸61、62固定在底板5上,其气缸杆611、621则分别通过摆动销14与该第一、第二摆动支座17、18连接。当第一气缸61通气时,则第一气缸杆611推动该外壳1绕其转动轴线逆时针转动;当第二气缸62通气时,则第二气缸杆621推动该外壳1绕其转动轴线顺时针转动。另外,为了防止该外壳1在高速转动中晃动甚至脱落,还设有压紧结构,该压紧结构包括推力轴承7、螺杆8、螺母9及垫板10,该垫板10压在转盘2上,该推力轴承7安装在该螺杆8头部,该螺杆8由下至上顺次穿过该轴承座4和垫板10,且该螺杆8向上穿出垫板10的部分通过双螺母9锁紧。该击打棒11有六个,其分为三组并分别安装在该外壳1外壁的上部、中部及下部,位于上部的两个击打棒用于进行手臂向上击打的训练,位于中部的两个击打棒用于进行手臂向下击打的训练,处于下部的两个击打棒用于进行腿部训练。各个击打棒11均大致呈钝角型,其由安装段111和击打段112两个部分组成,该击打段112位于该外壳1的外部并用于训练时击打,该安装段111伸入外壳内部,该击打段112和安装段111的连接处设有水平贯穿的安装孔,该外壳1的外壁上固设有六个击打棒支座19,轴销15穿过该击打棒11的安装孔和击打棒支座19的安装孔,从而通过轴销15将击打棒11可转动安装在对应的击打棒支座19上,且该轴销为水平放置,即各击打棒在竖直面内上下摆动。每个击打棒11均由一个第二动力装置12驱动,该第二动力装置12为气缸12,该气缸12固定在外壳1的内壁上,其气缸杆121与对应击打棒11的安装段111通过连接销连接,从而在该气缸的驱动下,该击打棒可以绕该轴销15摆动。当气缸通气时,气缸杆伸出(收回)而带动安装段,则击打段绕轴销15翻转到竖直的第一位置(即击打段处于竖直状态而贴在外壳的外壁上);当气缸杆收回(伸出)时,则带动对应的击打棒,使击打段绕销轴15翻转到水平的第二位置(即击打段处于水平位置而与外壳的外壁垂直),从而供使用者训练击打。另外,该外壳1上还设有贯穿壳壁的通孔20,该通孔20用于提供安装段111运动空间。本实施方式中,分别驱动六个击打棒翻转的六个气缸12分别与六个电磁阀24连接,驱动外壳转动的两个气缸61、62均与同一个电磁阀24连接,该七个电磁阀24均由具有控制电路的控制装置23控制,该控制装置根据设计的程序随机控制各个电磁阀开启或关闭。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可以使外壳绕着其中心轴来回转动;控制装置通过控制各个第二驱动装置,可以使对应的击打棒出击,由于控制装置随机控制各个第二驱动装置,所以在外壳转动的同时,六根击打棒可以随机出击,模拟人出拳的动作,既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力量,又可以训练练习者的反应和速度。另外,由于该训练器可以模拟对手进行上、中、下三路的无规则攻击,更进一步接近于实战,而且可以通过修改程序而调整击打棒出击的速度和个数,在断电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沙袋,从而适应拳手不同要求和不同程度的训练要求。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互动式木人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底座、至少一个击打棒、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及用于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外壳可转动安装在该底座上,该第一驱动装置与该外壳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击打棒通过支点安装在该外壳的外壁上,该第二驱动装置与该击打棒连接并可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互动式木人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底座、至少一个击打棒、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及用于控制第一、第二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该外壳可转动安装在该底座上,该第一驱动装置与该外壳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转动轴线转动,该击打棒通过支点安装在该外壳的外壁上,该第二驱动装置与该击打棒连接并可驱动其绕该支点转动,该控制装置与该第一、第二驱动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良庄惠生魏茂雨罗家阳王华权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