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道路的施工方法,其包括汇集、排放、滞留、渗透、净化、收集和利用,所述汇集阶段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的路面纵坡而实现路面排水,通过路沿石和汇水井进行城市路面的雨水收集,所述排放阶段主要通过排水管把汇水井与制定排水区域进行连通,这要求城市道路路面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制定排水区域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层级结构明确,地表雨水排放净化有序,城市雨水局部循环,节约城市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循环,其功能完善和布局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环保道路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之我国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中建筑物不断扩张,城市内各种建设物使原有的自然的土壤表面被水泥和沥青等材料所覆盖,从而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如地表径流增加、雨天积水成灾、地下水补充减少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改善城市环境成为当今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建道路设计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水资源回收利用和节能减排,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道路的施工方法,其层级结构明确,地表雨水排放净化有序,城市雨水局部循环,节约城市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实现良好生态循环。本专利技术通过七个步骤来实现,包括汇集、排放、滞留、渗透、净化、收集和利用。所述汇集阶段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的路面纵坡而实现路面排水,通过路沿石和汇水井进行城市路面的雨水收集;所述排放阶段主要通过排水管把汇水井与制定排水区域进行连通,这要求城市道路路面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制定排水区域的高度;所述滞留阶段主要是对指定排水区域的施工,其基本要求是进行自然式、曲线式平面布局,局部区域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尽可能地延长排水时间;所述渗透阶段主要要求指定排水区域的底板与土壤紧密相连,局部区域可以设置一些散置自然石材,增强流水的渗透性;所述净化阶段主要是指在指定区域排放的过程中,地表污水经土壤自然净化或水生植物净化而进行的,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所述收集阶段主要是在合适的区域进行集水池的施工,让已经净化过的水质流入其中,进行收集,以便相应区域的用水需求,当收集雨水过多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对已经净化过的水进行直排,直接排到城市排水管网;所述利用阶段主要指通过人工措施或依靠地形设计,把已经净化并收集的水进行利用,从而达到城市雨水可持续又循环的管理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层级结构明确,地表雨水排放净化有序,城市雨水局部循环,节约城市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循环,其功能完善和布局合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2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旨在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质,但不能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定。本专利技术通过七个步骤来实现,包括汇集、排放、滞留、渗透、净化、收集和利用。所述汇集阶段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的路面纵坡而实现路面排水,通过路沿石和汇水井进行城市路面的雨水收集;所述排放阶段主要通过排水管把汇水井与制定排水区域进行连通,这要求城市道路路面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制定排水区域的高度;所述滞留阶段主要是对指定排水区域的施工,其基本要求是进行自然式、曲线式平面布局,局部区域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尽可能地延长排水时间;所述渗透阶段主要要求指定排水区域的底板与土壤紧密相连,局部区域可以设置一些散置自然石材,增强流水的渗透性;所述净化阶段主要是指在指定区域排放的过程中,地表污水经土壤自然净化或水生植物净化而进行的,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所述收集阶段主要是在合适的区域进行集水池的施工,让已经净化过的水质流入其中,进行收集,以便相应区域的用水需求,当收集雨水过多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对已经净化过的水进行直排,直接排到城市排水管网;所述利用阶段主要指通过人工措施或依靠地形设计,把已经净化并收集的水进行利用,从而达到城市雨水可持续又循环的管理系统。本专利技术的规划布局:其区域功能从左至右依次是道路外围绿地、人行道、道路路面和中心分隔绿地等部分,其中:道路外围绿地和道路中间分割绿地承担道路的雨水滞留、渗透、净化和收集,人行道则要通过地下管道进行连通道路与外围绿地,道路路面主要收集雨水的汇水井以及道路路面的自然排水。本专利技术的地形施工:根据城市道路地形特征,将其设为若干高程的区域,从左至右呈“低—中—高—低”的分布。具体情况是:假设道路路面标高为0.00米,那么人行道的路面标高为+0.15米,滞留区域标高为-0.15米以下,人行道排水管的坡度为15%,集水池的底面标高为-2.00米以上,城市道路排水管网的标高为1.50,并种植符合道路环境要求的植物,形成各种空间层次变化的绿化景观。本专利技术的排水系统:城市道路海绵体的排水系统由城市道路路面汇集雨水,进入道路汇水井,通过人行道排水管进入外围绿地滞留区域、渗透区域、净化区域,从而进入收集雨水区域,并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城市市政管网,整个过程依靠雨水自然重力,标高由高到低进行自然排放。城市道路海绵体强调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体现“道路景观、雨水循环”的特点,同时也考虑城市道路的开发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给水系统:城市道路的给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已经收集的雨水,通过人工供水系统,根据城市道路周边需水状况,进行给水管网的布置,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循环利用。主要雨水利用的途径有:地下水补给、城市道路净洗以及道路周边绿化用水。本专利技术的景观绿化:城市道路的景观绿化系统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的系统布局,从而形成“一中心、多景带”的景观结构。“一中心”主要是指收集池周边的景观设计,而“多景带”主要包括“三横一纵”,具体是指滞留区景观带、行道树景观带、道路路面景观带以及“乔木—道路—乔木—草坪”纵向景观带。在中心景观节点上主要通过植物种植、地形设计、驳岸设计等元素进行景观营造,而在多景带方面主要通过线形设计、植物种植、驳岸设计、路面材料而进行的景观构建,从而实现“道路景观、雨水循环”的景观技术的效果。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保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汇集、排放、滞留、渗透、净化、收集和利用,所述汇集阶段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的路面纵坡而实现路面排水,通过路沿石和汇水井进行城市路面的雨水收集;所述排放阶段主要通过排水管把汇水井与制定排水区域进行连通,这要求城市道路路面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制定排水区域的高度;所述滞留阶段主要是对指定排水区域的施工,其基本要求是进行自然式、曲线式平面布局,局部区域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尽可能地延长排水时间;所述渗透阶段主要要求指定排水区域的底板与土壤紧密相连,局部区域可以设置一些散置自然石材,增强流水的渗透性;所述净化阶段主要是指在指定区域排放的过程中,地表污水经土壤自然净化或水生植物净化而进行的,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所述收集阶段主要是在合适的区域进行集水池的施工,让已经净化过的水质流入其中,进行收集,以便相应区域的用水需求,当收集雨水过多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对已经净化过的水进行直排,直接排到城市排水管网;所述利用阶段主要指通过人工措施或依靠地形设计,把已经净化并收集的水进行利用,从而达到城市雨水可持续又循环的管理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汇集、排放、滞留、渗透、净化、收集和利用,所述汇集阶段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的路面纵坡而实现路面排水,通过路沿石和汇水井进行城市路面的雨水收集;所述排放阶段主要通过排水管把汇水井与制定排水区域进行连通,这要求城市道路路面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制定排水区域的高度;所述滞留阶段主要是对指定排水区域的施工,其基本要求是进行自然式、曲线式平面布局,局部区域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尽可能地延长排水时间;所述渗透阶段主要要求指定排水区域的底板与土壤紧密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辉,陈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