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85912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21:30
一种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水稻秸秆固氮菌肥、水稻秸秆解磷解钾菌肥、水稻秸秆抗虫菌肥、水稻秸秆防病抗生菌肥、水稻秸秆农药降解菌肥等量或不等量混合,并按总重量的10‑20%加入中药抗虫液肥和10‑30%的菌肥辅料,调节含水量至30%以下,即为本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1、变废为宝。2、充分利用水稻秸秆发酵及合成的有机养分,配伍添加了固氮解磷解钾、防病、杀虫等功能菌及中药等;3、具有良好的防治虫害和病害作用,生态环保安全;4养分持久、迅速,可做底肥和追肥,一肥多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肥料领域。技术背景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有机质长期未得到有效补充,土壤板结、贫瘠、比例失调、酸碱化、有益微生物严重减少,土壤性能严重下降,作物扎根、生长、发育困难甚至绝收,土壤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破坏;土传病害虫害易发多发,抗药性不断增强,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攀升,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逐年加剧,威胁人们健康的同时,已形成恶性循环。迅速供给土壤有机养分及大量补充土壤有益微生物,修复土壤生态链及提高土壤性能和肥力,以生态环保方法防治土壤及作物病虫害,填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其在速效有机肥、土壤功能微生物、生物农药等领域应用的空白,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和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作物品质,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制备方法为:一)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A液体培养基:将去皮土豆80-120g、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A液体培养基;b、制备B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尿素2-4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B液体培养基;c、制得C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尿素4-6g、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C液体培养基;d、制备D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4-6g、尿素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D液体培养基;B)制备各菌种菌株的菌种液a、将草菇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b、将木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c、将球毛壳菌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d、将嗜热侧孢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培养7-9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e、将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C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D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C)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将上述培养的草菇菌种液、木霉菌种液、球毛壳菌菌种液、嗜热侧孢霉菌种液、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液等量混合,即为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2)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A)发酵原料重量份配比:水稻秸秆10000公斤 养猪场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9000-12000公斤 98%浓硫酸300-350公斤 石灰200-250公斤 红糖100-150公斤 尿素200-300公斤 KCl50-100公斤 KH2PO4 50-100公斤 MgCl2 50-100公斤 FeSO4 50-100公斤 MnCl2 50-80公斤 ZnSO4 50-80公斤 NaSeO3 10-30公斤;B)发酵料制备方法:a、水稻秸秆酸碱处理将水稻秸秆粉粹为1-2cm小段,并等分为堆体甲和堆体乙;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也等分为两份,并分别加入堆体甲和堆体乙;堆体甲在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时,随之加入全部配方量的浓硫酸溶液并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酸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堆体乙先拌入全部配方量的石灰,后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碱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b、水稻秸秆低温发酵将上述经过酸、碱处理后的堆体甲、堆体乙进行混合、拌匀,按配方量加入全部KCl、KH2PO4、MgCl2、FeSO4 、MnCl2 、ZnSO4 、NaSeO3 、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并加入1/2配方量的尿素,拌匀,建堆发酵,约从第二天开始,每天翻堆1-2次,维持堆温约25-40℃,至第7-10日、堆体内可见菌丝明显生长;c、水稻秸秆高温发酵水稻秸秆低温发酵过程中、至堆体内可见菌丝大量生长时,继续加入全部配方用量的红糖及余下配方用量的尿素,拌匀,适当覆膜,进行高温发酵,至7-10日、堆体温度经高温自然降至常温、堆料黑褐色并可见大量菌丝,结束发酵,打碎,即为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二)制备水稻秸秆固氮菌肥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E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90-11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E液体培养基;b、制备F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F液体培养基;B)制备固氮菌菌种液a、将短小芽孢杆菌菌种进行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E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F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即为短小芽孢杆菌菌种液;b、将短芽孢杆菌菌种进行活化,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一)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A液体培养基:将去皮土豆80‑120g、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A液体培养基;b、制备B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尿素2‑4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B液体培养基;c、制得C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尿素4‑6g、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C液体培养基;d、制备D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4‑6g、尿素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D液体培养基;B)制备各菌种菌株的菌种液a、将草菇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b、将木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c、将球毛壳菌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d、将嗜热侧孢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培养7‑9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e、将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C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D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C)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将上述培养的草菇菌种液、木霉菌种液、球毛壳菌菌种液、嗜热侧孢霉菌种液、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液等量混合,即为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2)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A)发酵原料重量份配比:水稻秸秆10000公斤养猪场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9000‑12000公斤98%浓硫酸300‑350公斤石灰200‑250公斤红糖100‑150公斤尿素200‑300公斤KCl50‑100公斤KH2PO4 50‑100公斤MgCl2 50‑100公斤FeSO4 50‑100公斤MnCl2 50‑80公斤ZnSO4 50‑80公斤NaSeO3 10‑30公斤;B)发酵料制备方法:a、水稻秸秆酸碱处理将水稻秸秆粉粹为1‑2cm小段,并等分为堆体甲和堆体乙;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也等分为两份,并分别加入堆体甲和堆体乙;堆体甲在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时,随之加入全部配方量的浓硫酸溶液并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酸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堆体乙先拌入全部配方量的石灰,后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碱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b、水稻秸秆低温发酵将上述经过酸、碱处理后的堆体甲、堆体乙进行混合、拌匀,按配方量加入全部KCl、KH2PO4、MgCl2、FeSO4 、MnCl2 、ZnSO4 、NaSeO3 、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并加入1/2配方量的尿素...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水稻秸秆高效多功能有机菌肥,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一)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A液体培养基:将去皮土豆80-120g、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A液体培养基;b、制备B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尿素2-4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B液体培养基;c、制得C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22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8-12g、尿素4-6g、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C液体培养基;d、制备D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粉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红糖4-6g、尿素8-12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D液体培养基;B)制备各菌种菌株的菌种液a、将草菇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5℃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b、将木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c、将球毛壳菌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培养6-8日,至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d、将嗜热侧孢霉菌种活化,无菌接入A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摇床培养5-7日,至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并可见菌丝大量生长;继续无菌接入B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35-55℃培养7-9日,至发酵菌液粘稠、颜色改变、可见菌丝大量生长且菌丝生物量达500 mg/100ml以上;e、将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C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D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C)制备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将上述培养的草菇菌种液、木霉菌种液、球毛壳菌菌种液、嗜热侧孢霉菌种液、产黄纤维单胞菌菌种液等量混合,即为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2)制备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A)发酵原料重量份配比:水稻秸秆10000公斤养猪场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9000-12000公斤98%浓硫酸300-350公斤石灰200-250公斤红糖100-150公斤尿素200-300公斤KCl50-100公斤KH2PO4 50-100公斤MgCl2 50-100公斤FeSO4 50-100公斤MnCl2 50-80公斤ZnSO4 50-80公斤NaSeO3 10-30公斤;B)发酵料制备方法:a、水稻秸秆酸碱处理将水稻秸秆粉粹为1-2cm小段,并等分为堆体甲和堆体乙;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也等分为两份,并分别加入堆体甲和堆体乙;堆体甲在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时,随之加入全部配方量的浓硫酸溶液并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酸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堆体乙先拌入全部配方量的石灰,后加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拌匀,并以猪粪尿及其冲洗水或其沼渣沼液调节含水量至65-75%,碱处理12-24小时,期间翻堆3-4次;b、水稻秸秆低温发酵将上述经过酸、碱处理后的堆体甲、堆体乙进行混合、拌匀,按配方量加入全部KCl、KH2PO4、MgCl2、FeSO4 、MnCl2 、ZnSO4 、NaSeO3 、水稻秸秆发酵菌种液,并加入1/2配方量的尿素,拌匀,建堆发酵,约从第二天开始,每天翻堆1-2次,维持堆温约25-40℃,至第7-10日、堆体内可见菌丝明显生长;c、水稻秸秆高温发酵水稻秸秆低温发酵过程中、至堆体内可见菌丝大量生长时,继续加入全部配方用量的红糖及余下配方用量的尿素,拌匀,适当覆膜,进行高温发酵,至7-10日、堆体温度经高温自然降至常温、堆料黑褐色并可见大量菌丝,结束发酵,打碎,即为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二)制备水稻秸秆固氮菌肥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E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90-11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E液体培养基;b、制备F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80-22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F液体培养基;B)制备固氮菌菌种液a、将短小芽孢杆菌菌种进行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E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F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即为短小芽孢杆菌菌种液;b、将短芽孢杆菌菌种进行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E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F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即为短芽孢杆菌菌种液;c、将赖氨酸芽孢杆菌菌种进行活化,活化后无菌接入E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菌液浑浊、颜色改变;继续无菌接入F液体培养基,转速160-200r/min、25-40℃摇床培养1-2日,至发酵液浑浊、颜色改变,并经细胞平板涂抹计数达5×108/ml以上,即为赖氨酸芽孢杆菌菌种液;d、将上述培养的短小芽孢杆菌菌种液、短芽孢杆菌菌种液、赖氨酸芽孢杆菌菌种液等量混合,即为固氮菌菌种液;C)制备水稻秸秆固氮菌肥以1000公斤刚完成发酵的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加入固氮菌种液50-100公斤,并以固氮菌种液调节发酵料的含水量至约60-65%,结合翻堆,控制发酵温度约25-45℃,培养7-8日,至堆体降为室温,即为水稻秸秆固氮菌肥;三)制备水稻秸秆解磷解钾菌肥A)制备菌种培养基:a、制备G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90-110g、磷矿粉20-30g、钾长石粉5-1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再加入蛋白胨4-6g、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G液体培养基;b、制备H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180-220g、磷矿粉20-30g、钾长石粉5-10g加水900-1100ml置于密闭容器内,加热排除冷空气后维持110-130℃、0.5-1小时,冷却后补足水量,混匀,转入100℃蒸汽灭菌0.5-1小时,制得G液体培养基;c、制备I液体培养基将水稻秸秆富硒发酵料90-110g、黄豆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华舟
申请(专利权)人:荆楚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