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7334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利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麦秸秆或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水稻田地表,当水稻灌水施肥后,利用在田秸秆自动吸水吸肥,当灌水落干后,秸秆所吸收的水肥又缓慢释放,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由此可以延缓再次灌水的时间间隔,减少水稻一生的灌水次数和施肥量。经对比试验,采用秸秆全量覆盖地表种稻技术,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量20%-30%、节水90-130m3,化肥利用率提高8至10个百分点,节省化肥15%~2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不育秧、不栽秧、不耕耙整地,省工、省本和省秧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生产
,尤其是一种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全球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的1/4,因此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全国十多亿人饭碗里是否装有国产大米。然而,水稻栽培又是用水大户。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占28%,但耗水量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65%以上。因而研发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我国水稻栽培水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既严重又普遍。无论是传统的人工插秧,还是现代的机插秧、抛秧和水稻直播等方式,一亩水稻耗水量多在450m3左右。对于渗漏严重的田块,耗水量更是惊人。在大面积生产中,生育期150~160天的水稻品种,除育秧用水外,大田灌水(包括降雨在内)一般需26次左右,平均6天左右灌水一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秸秆覆盖田间达到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利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麦秸秆或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水稻田地表,当水稻灌水施肥后,利用在田秸秆自动吸水吸肥,当灌水落干后,秸秆所吸收的水肥又缓慢释放,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由此可以延缓再次灌水的时间,减少水稻一生的灌水次数和施肥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秸秆覆盖的时间可优化为:采用零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在麦秸秆收割后即可覆盖;采用有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要求麦油菜收割时水稻秧苗生长速度在二叶一心范围内,不要超过三叶一心即可覆盖。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覆盖秸秆的数量及厚度可优化为:留在地表可覆盖的秸秆量在每亩264-440公斤,其覆盖厚度不超过10公分。覆盖秸秆的规格可优化为:覆盖的秸秆可以是整齐的,也可以是杂乱的,可以是切碎的,也可以是不切碎的;而切碎的不宜过分太细,一般切碎长度在10-20公分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覆盖秸秆的吸水量可优化为:正常情况下,水稻一生灌水26次左右,一亩秸秆实际总吸水量在21000公斤左右。秸秆覆盖后的管理可优化为:零共生期麦套稻,在覆盖秸秆完毕后要立即灌水浸泡播田稻种,浸泡时间为36-48小时,一般在浸泡36小时后,田间水自然落干为好。经过3-5天水稻立苗后,薄水灌溉促其出苗整齐;有共生期麦套稻,覆盖秸秆完毕后,应先湿润灌溉让其适应,以后再逐步建立水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经对比试验,采用秸秆全量覆盖地表种稻技术,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量20%-30%、节水90-130m3,节约水电费15~20元,化肥利用率提高8至10个百分点,节省化肥15%~20%,每亩节水节肥的直接经济效益约60元左右,加上节省的秸秆处理成本、节省的水资源费,化肥利用率提高的效益,每亩可节本增收200元左右。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具有不育秧、不栽秧、不耕耙整地,省工、省本和省秧池等优点;此方法简便易行,与大面积生产农艺措施相匹配,只要在收割机收割后,人工辅助将机收后的秸秆均匀散铺即可;此方法使得前茬秸秆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秸秆露天焚烧这一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此方法使得吸水后的麦秸秆在释放过程中,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生理需水,又保证了土壤有良好的通透性,水、土、气三相得到有益调整,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和根系活力的增强,提供了水稻根系生长的理想环境条件,满足了生理需求的时空;此方法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后,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田间的温度和湿度发生有益变化,可减轻病虫草害发生:(1)、秸秆腐解的淋溶液有抑制杂草萌发的功效。(2)、由于水稻植株下部沤水时间相对缩短,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明显减轻或不发生。如遇暴风雨极端天气,秸秆覆盖地表能有效地防御和减缓对植株的伤害;此方法由于秸秆具有先吸水吸肥后缓慢释放的特性,使地下水径流渗漏的量减少,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流失,减轻了大地沟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主因素的发生;此方法秸秆覆盖还田腐解,不需额外消耗能量,还可减轻地球温室效应。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为利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麦秸秆或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水田地表,当水稻灌水施肥后,在田秸秆自动吸水吸肥,当灌水落干后,秸秆所吸收的水肥又缓慢释放,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从而延缓了再次灌水的时间,减少了水稻一生灌水次数,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达到节水节肥目的。该方法中秸秆覆盖的时间、量及厚度、规格、吸水量、覆盖后的田间管理、节水量及节肥原理等详述如下:1.秸秆覆盖的时间:采用零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在麦秸秆收割后即可覆盖。采用有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要求麦油菜收割时水稻秧苗生长速度在二叶一心范围内,不要超过三叶一心即可覆盖。2.覆盖秸秆的量及厚度:经测定:水稻前茬作物小麦,其粮草比为1:1.1,即亩产400公斤小麦,可产秸秆440公斤,目前大面积小麦生产水平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由于收割机收割留茬高度在10-20公分,收割后留在地上的根系占其总量的1/5左右,也就是说留在地表可覆盖的量有264-440公斤,这些量的秸秆均匀覆盖其厚度不超过10公分,不会对水稻正常生长带来不良影响,如小麦超高产达到550公斤以上时,其秸秆也必然多出,在秸秆覆盖时,只要将这部分多出的秸秆埋入麦田一套沟内即可。3.覆盖秸秆的规格。覆盖水田地表的秸秆不受不同类型收割机的限制.覆盖的秸秆可以是整齐的,也可以是杂乱的,可以是切碎的,也可以不切碎.但要注意,不切碎的铺草一定要均匀,覆盖厚度不宜超过10公分;而切碎的不宜过分太细,不能切成草糠状。一般切碎长度在10-20公分之间,这与收割机的切草要求是相吻合的。4.覆盖秸秆的吸水量。经测定,麦秸秆的初始吸水率为3.7,即在自然干燥条件下,1公斤麦秸秆能吸收3.7公斤水。如果440公斤秸秆全部覆盖地表,其灌水后一次可吸水1628公斤。正常情况下,水稻一生灌水26次左右,一亩秸秆可吸水42328公斤。考虑麦秸秆覆盖水田地表,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逐渐腐解,其吸水量也会逐渐衰减,正常情况下到水稻收获期。所覆盖的秸秆腐解后仅剩余10%~15%的残渣。如将吸水量按50%保守估算,一亩秸秆实际总吸水量在21000公斤以上,这些水分均有效供给水稻植株生长需要。5.秸秆覆盖后的管理。零共生期麦套稻,在覆盖秸秆完毕后要立即灌水浸泡播田稻种,浸泡时间为36-4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麦秸秆或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水稻田地表,当水稻灌水施肥后,利用在田秸秆自动吸水吸肥,当灌水落干后,秸秆所吸收的水肥又缓慢释放,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由此可以延缓再次灌水的时间间隔,减少水稻一生的灌水次数和施肥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前茬作物
收获后的麦秸秆或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水稻田地表,当水稻灌水施肥后,利用在
田秸秆自动吸水吸肥,当灌水落干后,秸秆所吸收的水肥又缓慢释放,保持田间
一定的湿度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由此可以延缓再次灌水的时间间隔,减少水
稻一生的灌水次数和施肥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其特征
是:秸秆覆盖的时间可优化为:采用零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在麦秸秆收割后
即可覆盖;采用有共生期麦套稻模式,则要求麦油菜收割时水稻秧苗生长速度
在二叶一心范围内,不要超过三叶一心即可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秸秆覆盖节水节肥栽培水稻的方法,其特征
是:覆盖秸秆的数量及厚度可优化为:留在地表可覆盖的秸秆量在每亩264-440
公斤,其覆盖厚度不超过10公分。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植宝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市姜堰区浦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