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杆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6809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包含一打击面板、一底部及一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设于该底部靠近该打击面板的一侧,并从高尔夫杆头的趾部侧延伸至跟部侧。该变形构造包含一变形始起部、一变形终止部及一最大变形部,且该变形构造的厚度设计成由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朝向该最大变形部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相对形成最薄的厚度,藉以增进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弹性变形裕度。(*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尔夫杆头构造
本技术涉及高尔夫杆头构造,尤指一种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以增进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弹性变形裕度,进而增加击球距离的高尔夫杆头构造。
技术介绍
习用高尔夫杆头构造,如美国专利第6,887,165号「高尔夫杆头构造(Golf Club)」专利技术专利所述,包含一面板部、一顶部及一底部。该面板部设于该中空的金属高尔夫杆头的前端,并设一打击面用以打击高尔夫球。该顶部形成中空的金属高尔夫杆头的顶端。该底部形成中空的金属高尔夫杆头的底端,并于该底部设一变形构造。当该高尔夫杆头用以击球时,该变形构造可产生弹性变形;该变形构造包含一凸部,突出于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并连续性的从该面板部延伸至该底部,并与该面板部形成一钝角以增进弹性效果;该凸部包含第一角隅部及第二角隅部,该第一角隅部在该面板部及底部之间形成一钝角,该第二角隅部则形成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虽然上述高尔夫杆头构造可在不改变高尔夫杆头的基本外观形状的情况下,藉由在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以增进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弹性变形能力,进而提升击球距离。但是,该变形构造在设计上并未在其它基本的构造上作进一步改良。例如,该变形构造通常仅形成均匀一致的厚度,然而当该变形构造形成过薄厚度时,虽可大幅提升底部的弹性变形能力,但却会影响底部的构造强度;反之,当该变形构造形成过大厚度时,虽可大幅提升底部的构造强度,但却会影响底部的弹性变形能力。简言之,若-->该变形构造仅是单纯的将该底部做形状及角度上的变化,如此将导致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弹性变形裕度受到限制,而无法在击球时达到最佳的形变,因而无法达到最佳的击球距离。基于上述因素,其确实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改良上述高尔夫杆头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是在一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并在该变形构造的最大变形部相对形成最薄的厚度,使得本技术具有增进底部弹性变形裕度及增加击球距离的功效。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是在一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且该变形构造设置于底部靠近该打击面板的邻近部位,藉此可调整该高尔夫杆头整体的重心向后偏移,使得本技术具有增加重心调整裕度的功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是在一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并在该变形构造的表面凹设有数个凹槽,以进一步增加该变形构造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本技术具有增进底部弹性变形裕度及增加击球距离的功效。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是在一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并在该变形构造的表面凸设有数个凸部,以进一步增进该变形构造的构造强度,使得本技术具有增进底部构造强度及延长杆头使用寿命的功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包含:一杆头本体,设于高尔夫杆头前端的一打击面板,及形成在高尔夫杆头底侧的一底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凹设于该底部,包含一变形始起部、一变形终止部及一最大变形部,该最大变形部设于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之间;且该变形构-->造的厚度由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朝向该最大变形部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形成相对最薄的厚度,形成较佳的弹性变形构造。其中:所述变形构造从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趾部侧延伸至跟部侧。所述变形构造朝向该高尔夫杆头的顶部方向突起。所述变形构造凹设于该底部靠近该打击面板的邻近部位。所述变形构造为一长形槽孔。所述高尔夫杆头之底部具有相对较大厚度及平整的内表面及外表面,而该变形构造仅凹设形成于该底部的外表面靠近该打击面板的邻近部位。所述变形构造靠近该底部外侧的周面上另凹设数个凹槽。所述变形构造靠近该底部外侧的周面上另凸设数个凸部。所述杆头本体可为铁杆头、木杆型杆头、木杆型铁杆头。有鉴于此,本技术改良上述缺点,由于高尔夫杆头之底部设一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包含一变形始起部、一变形终止部及一最大变形部;且该变形构造的厚度,设计成由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朝向该最大变形部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相对形成一最薄的厚度。藉此,本技术确实能增进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弹性变形裕度,进而有效增加击球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变形构造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于击球时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变形构造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变形构造的局部放大剖视图。-->符号说明:10    高尔夫杆头       11   打击面板12    底部             13   变形构造131   变形始起部       132  变形终止部133   最大变形部       134  凹槽135   凸部             a    趾部b     跟部             90   高尔夫球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3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高尔夫杆头10包含一打击面板11、一底部12、一变形构造13,并具有一趾部a及一跟部b。该高尔夫杆头10具有铁杆头的基本构造,可选择以铸造、锻造或机械加工的方式制造而成。该打击面板11位于高尔夫杆头10的前端,用以打击高尔夫球。该底部12则形成该高尔夫杆头10的底侧(sole)。请再参照图1-3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变形构造13较佳呈长形槽孔状,其设于该底部12外表面靠近该打击面板11的邻近部位,并造成该底部12内表面朝向该高尔夫杆头10的顶部(blade)(未标示)方向向上突起,该变形构造13从高尔夫杆头10的趾部a延伸至跟部b,形成一具较佳弹性变形能力的弹性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13包含一变形始起部131、变形终止部132及一最大变形部133。该变形始起部131设于该变形构造13靠近该打击面板11的一侧,该变形终止部132设于该变形构造13靠近该高尔夫杆头10背部的一侧,该最大变形部133则实质设于该变形始起部131及变形终止部132之间,并朝向该高尔夫杆头10的顶部(blade)方向形成弯折。且该变形构造13的厚度,设计成由该变形始起部131及变形终止部132-->朝向该最大变形部133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133相对形成一最薄的厚度W,藉以在不影响该底部12的构造强度下,进一步增进该高尔大杆头10之底部12的弹性变形裕度,进而增加击球距离。请再参照图4所示,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利用本技术击球时,当高尔夫球90瞬间触及该打击面板11时,该打击面板11受到一向后产生的击球应力,此时该打击面板11及该变形构造13的变形始起部131受力向该变形终止部132的方向渐进产生变形,由于该最大变形部133设计成具有较薄的厚度,因而提供该打击面板11及变形始起部131可产生一相对较大的向后变形量(弹性变形裕度)。接着,藉由该高尔夫杆头10之底部12本身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包含:一杆头本体,设于高尔夫杆头前端的一打击面板,及形成在高尔夫杆头底侧的一底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凹设于该底部,包含一变形始起部、一变形终止部及一最大变形部,该最大变形部设于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之间;且该变形构造的厚度由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朝向该最大变形部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形成相对最薄的厚度,形成较佳的弹性变形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尔夫杆头构造,其包含:一杆头本体,设于高尔夫杆头前端的一打击面板,及形成在高尔夫杆头底侧的一底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变形构造,该变形构造凹设于该底部,包含一变形始起部、一变形终止部及一最大变形部,该最大变形部设于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之间;且该变形构造的厚度由该变形始起部及变形终止部朝向该最大变形部逐渐缩减,并在该最大变形部形成相对最薄的厚度,形成较佳的弹性变形构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杆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构造从该高尔夫杆头之底部的趾部侧延伸至跟部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杆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构造朝向该高尔夫杆头的顶部方向突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杆头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文清
申请(专利权)人:楠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