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越障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6618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越障机器人,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行走系统、运载平衡系统、控制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前脚和后脚,所述前脚包括第一脚、第二脚,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二脚与机架活接,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脚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运载平衡系统,用于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驱动行走系统工作,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机器人工作,通过运载平衡系统来控制机器人的平衡性,通过传动机构,第二脚和第一脚在行走间相互转化,第二脚与第一脚在直脚‑斜脚的变换之间循环,从而跨越障碍物,适应各种路面的行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越障机器人
技术介绍
移动越障机器人所处环境大多为复杂的非结构化环境,如通过上下坡段和楼梯等复杂路况,因此需要越障机器人具备高机动性、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目前主要的越障方式有:轮式、腿式、履带式。其中轮式的效率最高,但适应能力最差;而腿式的适应能力最强,但效率最差;履带式的虽然有良好的爬坡性能和一定的越障能力,但效率比较低,灵活机动性差。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不仅适应能力强、效率高、灵活机动性好,而且能够越过各种复杂路况的路段,平衡性好的越障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越障机器人。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越障机器人,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行走系统、运载平衡系统、控制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架外侧的前脚和对称设置在机架外侧的后脚,所述前脚包括第一脚、第二脚,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二脚与机架活接,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脚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运载平衡系统,用于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驱动行走系统工作的驱动组件、传感组件、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驱动组件、传感组件电连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脚上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二脚上设有第一传动机构,其包括主动轮和第一曲形齿条,所述主动轮套接在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部,并与第一曲形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曲形齿条固定在机架或外盖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脚上的第二曲形齿条和设置在第一脚上的第三曲形齿条,二者构成啮合配合。所述第二脚和第一脚上均设有上肢和下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设置在上肢上,所述上肢内设有开口向下的容腔,所述下肢沿轴向嵌置在容腔中,所述下肢与上肢构成滑移配合。所述上肢上设有第二伺服电机和丝杆,第二伺服电机通过丝杆带动下肢沿轴向运动。所述下肢上远离上肢的该端设有用于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组件。所述下肢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开口的卡槽,所述支撑组件置于卡槽上,二者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万向轮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置于卡槽上,连接件的一端设有横面,所述万向轮固定在横面上,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开口向下的U型槽,所述支撑件铰接于U型槽。所述前脚的上肢设有第一伺服电机的该端外套设外盖,所述外盖的水平面上设有转向组件。所述转向组件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平板、连接轴、第三伺服电机、第一转向轮、第二转向轮和对称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两个连杆,所述连接轴一端与外盖的水平面连接,另一端穿过平板与第一转向轮连接,所述第三伺服电机固定在平板上,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部穿过平板,与第二转向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轮和第二转向轮位于平板的同一面,所述连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转向轮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转向轮上。设有垂直于水平面的轴承,所述轴承套接在连接轴上,且置于外盖和平板之间。所述运载平衡系统包括用于检测水平度的平衡仪,所述平衡仪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管道通路,所述管道通路包括一个口字型的第一管,在口字型第一管的每个角上设有垂直向上的第二管,所述第一管、第二管内部中空,且相互连通,在第一管、第二管中设有液体,且在每个第二管中放置球,球浮在液体表面。所述运载平衡系统包括用于探测球高度并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的电子探测器,所述电子探测器设置在壳体的四个角上,与每个第二管相对应。所述传感组件包括用于感测前脚或者后脚落地的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部。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触摸屏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分别与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电子探测器、力传感器和触摸屏电连接。所述机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套接在前脚和后脚上,用作移动平台。所述机架包括对称设置的外壳,一个所述外壳套接在一边的前脚和后脚上,两个外壳之间设有座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机器人工作,通过运载平衡系统来控制机器人的平衡性,通过传动机构,第二脚和第一脚在行走间相互转化,第二脚与第一脚在直脚-斜脚的变换之间循环,从而跨越障碍物,适应各种路面的行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左侧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左前脚上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运载平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平衡仪内部的管道通路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越障机器人用作轮椅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越障机器人用作移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1-前脚,11-第一脚,111-上肢,1111-外套,112-下肢,1121-卡槽,1122-盖板,12-第二脚,13-第三脚,14-第四脚,2-后脚,3-机架,31-外壳,32-座椅,41-第一伺服电机,42-第二伺服电机,51-主动轮,52-第一曲形齿条,53-第二曲形齿条,54-第三曲形齿条,61-支撑件,62-万向轮,63-连接件,631-横面,632-U型槽,71-外盖,72-平板,73-连接轴,74-第三伺服电机,75-第一转向轮,76-第二转向轮,77-连杆,78-轴承,81-壳体,82-第一管,83-第二管,84-电子探测器,9-触摸屏。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中前脚与后脚连接关系相同,以下描述均以机器人的左前脚为例,后脚不再赘述,其中转向组件只有前脚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7所示,一种越障机器人,包括机架3和设置在机架3上的行走系统、运载平衡系统、控制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前脚1和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后脚2,所述前脚1包括第一脚11、第二脚12,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二脚12与机架3活接,该第二脚12还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其他部件构成联动配合,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脚11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3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后脚2包括第三脚13、第四脚14,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三脚13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机架3构成联动配合,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四脚14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3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运载平衡系统,用于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驱动行走系统工作的驱动组件、传感组件、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驱动组件、传感组件电连接,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机器人工作,通过运载平衡系统来控制机器人的平衡性,通过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二脚12和第一脚11在行走间相互转化,第二脚12与第一脚11在直脚-斜脚的变换之间循环,从而跨越障碍物,适应各种路面的行走。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脚12上的第一伺服电机41;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51和第一曲形齿条52,所述主动轮51套接在第一伺服电机41的输出部,并与第一曲形齿条52相啮合,所述第一曲形齿条52固定在机架3或其他部件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脚12上的第二曲形齿条53和设置在第一脚11上的第三曲形齿条54,二者构成啮合配合,啮合配合能更好的让第一脚11和第二脚12之间的转换,一个伺服电机控制2只脚的动作,整个机器人8只脚,只需要4个伺服电机控制,比现有的一个伺服电机控制1只脚的,要省一半的成本。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决定第二脚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越障机器人,包括机架(3)和设置在机架(3)上的行走系统、运载平衡系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前脚(1)和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后脚(2),所述前脚(1)包括第一脚(11)、第二脚(12),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二脚(12)与机架(3)活接,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脚(11)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3)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运载平衡系统,用于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驱动行走系统工作的驱动组件、传感组件、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驱动组件、传感组件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越障机器人,包括机架(3)和设置在机架(3)上的行走系统、运载平衡系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前脚(1)和对称设置在机架(3)外侧的后脚(2),所述前脚(1)包括第一脚(11)、第二脚(12),二者铰接构成一个夹角,所述第二脚(12)与机架(3)活接,以及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脚(11)构成二者沿铰接端相向旋转来促使机架(3)前进或后退的联动配合;所述运载平衡系统,用于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用于驱动行走系统工作的驱动组件、传感组件、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与驱动组件、传感组件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越障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脚(12)上的第一伺服电机(41);所述第二脚(12)上设有第一传动机构,其包括主动轮(51)和第一曲形齿条(52),所述主动轮(51)套接在第一伺服电机(41)的输出部,并与第一曲形齿条(52)相啮合,所述第一曲形齿条(52)固定在机架(3)或外盖(71)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脚(12)上的第二曲形齿条(53)和设置在第一脚(11)上的第三曲形齿条(54),二者构成啮合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越障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脚(12)和第一脚(11)上均设有上肢(111)和下肢(11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41)设置在上肢(111)上,所述上肢(111)内设有开口向下的容腔,所述下肢(112)沿轴向嵌置在容腔中,所述下肢(112)与上肢(111)构成滑移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越障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肢(111)上设有第二伺服电机(42)和丝杆,第二伺服电机(42)通过丝杆带动下肢(112)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昌贤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西技双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