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护装置,其用于连接件的防护,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顶端至所述底端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顶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本体;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防护装置至少具有防护状态,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凸起的外壁抵紧所述凹槽的内壁,以阻止所述凹槽发生变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提供一种能防止连接件端面的凹槽因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的防护装置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修井作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井口的连接件包括四通和三通。井口的连接件用于连接井口的套管头、油管头、生产闸门和总闸门等。如图1、图2所示,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13和底端15,连接件在顶端13至底端15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9,该第一贯通孔19用于与井筒相连通,顶端13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7。现场施工、检修作业时,由于井深,斜度大,相当部分作业井需下入抽油杆扶正器或者是防偏磨接箍。由于现有技术中,该连接件的顶端13端面上没有防护措施,在起下抽油杆时,抽油杆吊卡经常在井口处提放,不可避免地对该连接件的顶端13端面进行挤压,由于该顶端13端面上的凹槽17由钢圈形成,所以该钢圈形成的凹槽17在受到挤压时容易发生变形,从而造成生产井口的损坏,影响密封效果,造成杆密封器密封失效,且增加了修井作业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防止连接件端面的凹槽因受到挤
压而发生变形的防护装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护装置,其用于连接件的防护,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顶端至所述底端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顶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本体;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防护装置至少具有防护状态,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凸起的外壁抵紧所述凹槽的内壁,以阻止所述凹槽发生变形。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起包括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凸块。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起为钢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面覆盖所述顶端的端面。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孔径相同。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同时与所述顶端相接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起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的第一凸起和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凸起,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同时伸入所述凹槽,以阻止所述凹槽发
生变形。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握持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握持部包括转动件和扶手;所述转动件包括枢轴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扶手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上。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扶手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面转动的角度最大为9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护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护装置在防护状态下,第二贯通孔与第一贯通孔相连通;从而抽油杆能通过该第二贯通孔下入井中进行作业;凸起的外壁抵紧凹槽的内壁;所以当抽油杆吊卡在井口处提放,不可避免地对该连接件的凹槽进行挤压时,该挤压的作用力作用于该凸起上,该凸起承担挤压变形的作用力而凹槽的内壁不会受到挤压,因此该凸起能阻止凹槽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实现了本技术提供一种能防止连接件端面的凹槽因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的防护装置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顶端端面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2、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可以用于连接件的防护,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13和底端15,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顶端13至所述底端15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9,所述顶端13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7;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25和第二端面27的本体23;所述本体23
在所述第一端面25至所述第二端面27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21;所述本体23所述第一端面25上设置有凸起33;所述防护装置至少具有防护状态,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二贯通孔21与所述第一贯通孔19相连通;所述凸起33的外壁抵紧所述凹槽17的内壁,以阻止所述凹槽17发生变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护装置可以在防护状态下,第二贯通孔21与第一贯通孔19相连通;从而抽油杆能通过该第二贯通孔21下入井中进行作业;凸起33的外壁抵紧凹槽17的内壁;所以当抽油杆吊卡在井口处提放,不可避免地对该连接件的凹槽17进行挤压时,该挤压的作用力作用于该凸起33上,该凸起33承担挤压变形的作用力而凹槽17的内壁不会受到挤压,因此该凸起33能阻止凹槽17受到挤压而变形,从而实现了本技术提供一种能防止连接件端面的凹槽17因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的防护装置的目的。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护装置用于连接件的防护,以能防止连接件端面的凹槽17因受到挤压而发生变形。该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13和底端15,该顶端13用于与井口装置相连接,从而将该连接件固定到井口端上。该连接件在顶端13至底端15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9,该第一贯通孔19用于与井筒相连通,从而能通过该第一贯通孔19下入抽油杆或者修井工具。如图2所示,该顶端13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7;该凹槽17由钢圈形成,所以该钢圈形成的凹槽17在受到挤压时容易发生变形,从而造成生产井口的损坏,影响密封效果,造成杆密封器密封失效,且增加了修井作业成本。该连接件可以为小四通,也可以为大四通,或者为三通。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25和第二端面27的本体23;该第一端面25用于与连接件的顶端13的端面相抵靠,以对连接件顶端13的端面进行防护,以避免在起下抽油杆时,抽油杆吊卡经常在井口处提放,不可避免地对该连接件的顶端13端面进行挤压时,刮擦该顶端13端面。该本体23在第一端面25至第二端面27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21,第二贯通孔21与第一贯通孔19相连通;从而抽油杆能通过该第二贯通孔21下入井中进行作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护装置,其用于连接件的防护,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顶端至所述底端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顶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本体;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防护装置至少具有防护状态,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凸起的外壁抵紧所述凹槽的内壁,以阻止所述凹槽发生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装置,其用于连接件的防护,所述连接件具有相背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连接件在所述顶端至所述底端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一贯通孔,所述顶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本体;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孔;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防护装置至少具有防护状态,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连通;所述凸起的外壁抵紧所述凹槽的内壁,以阻止所述凹槽发生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包括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的凸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钢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护状态下,所述第一端面覆盖所述顶端的端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友,裴智广,曾立桂,饶德林,刘波,刘绍奎,李春利,邹吉辉,王志强,张孝燕,杨雄伟,孙蕾,米继明,田苗,王越,苏小虎,贾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