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5552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8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处理的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目前对燃煤电厂尾部烟气除尘除雾时,存在二次携带导致排出的尾部烟气中尘/雾含量较高以及除尘除雾装置布置方式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及系统,包括分离管,该分离管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排料缝,分离管的下部设有旋流产生装置,且该旋流产生装置位于分离管内,所述排料缝沿与所述分离管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或所述排料缝沿分离管的圆周方向延伸,或排料缝为螺旋形。被甩向分离管的内壁的尘/雾会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料缝及时排出,流向分离管外部,从而实现尘/雾与尾部烟气的零接触,避免了尾部烟气对尘/雾的二次携带,提高了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处理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空气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降低现役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乃至实现资源化利用,提高燃煤电厂清洁生产水平,已经成为燃煤发电行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燃眉之急,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图1所示,目前对燃煤电厂尾部烟气除尘除雾时,旋转的尾部烟气从除尘除雾装置40的入口41进入,在离心力作用下,尾部烟气中密度较大的尘/雾43被甩向除尘除雾装置40的内壁,而尾部烟气会继续向前流动从除尘除雾装置40的出口42流出,实现尾部烟气与尘/雾43的分离,最后使用收集装置(图中未示出)将尘/雾43收集下来。尾部烟气从除尘除雾装置40的入口41流向出口42的过程中,虽然尘/雾43被甩向了除尘除雾装置40的内壁,但除尘除雾装置40内壁上的一部分尘/雾43会随着尾部烟气的流动而再次卷入尾部烟气中,形成二次携带,导致排出的尾部烟气中尘/雾的含量较高,增加了燃煤电厂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尘/雾的排出结构单一,限制了除尘除雾装置40的布置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对燃煤电厂尾部烟气除尘除雾时,存在二次携带导致排出的尾部烟气中尘/雾含量较高以及除尘除雾装置布置方式单一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该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 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分离管,该分离管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排料缝,所述分离管的下部设有旋流产生装置,且该旋流产生装置位于所述分离管内。其中,所述排料缝沿与所述分离管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排料缝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排料缝的切线方向的夹角为10-90度。其中,所述排料缝沿所述分离管的圆周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排料缝为螺旋形。其中,所述排料缝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其中,所述若干个排料缝的面积占所述分离管上部表面积的10%-90%。其中,所述旋流产生装置为叶轮。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除尘除雾系统,该除尘除雾系统包括SCR脱硝装置、空气预热器、电除尘装置、脱硫塔、烟囱和上述任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所述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为若干个,布置于所述脱硫塔顶部,或/和所述脱硫塔与所述烟囱之间的水平烟道中,或/和所述脱硫塔与所述烟囱之间的竖直烟道中,或/和所述烟囱中。其中,所述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并联为若干组,该若干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之间并联或串联布置。本技术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及系统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分离管上设有若干个排料缝,这样尾部烟气中的尘/雾被甩向分离管的内壁后,尘/雾会通过排料缝及时排出,流向分离管外部,从而被甩向分离管内壁的尘/雾不再与尾部烟气接触,避免了尾部烟气对分离出来的尘/雾的二次携带,提高了分离效率。本技术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布置灵活,布置方式多样,可水平布置或垂直布置,可布置于脱硫塔顶部,或/和脱硫塔与烟囱之间的水平烟道中,或/和脱硫塔与烟囱之间的竖直烟道中,或/和烟囱中。本技术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无运动部件,运行可靠,效果好,维护方便,性价比高,且具有较宽的高效运行参数范围,有效解决了燃煤电厂负荷变化较大时 其它分离设备效率低下导致尾部烟气污染物超标的问题,实现了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为沿图2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旋流产生装置的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除尘除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除尘除雾系统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除尘除雾系统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的另一种布置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包括分离管15,该分离管15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内壁光滑。分离管15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排料缝13,分离管15的下部设有旋流产生装置12,该旋流产生装置12位于分离管15内,例如该旋流产生装置12焊接固定于分离管15的内壁。其中,排料缝13沿与分离管15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排料缝13可以在分离管15 上均匀分布,若干个排料缝13的面积占分离管15上部表面积的10%-90%。如图3所示,排料缝13的深度方向O与排料缝13的切线方向P的夹角可以为10-90度。如图4所示,旋流产生装置12可以为叶轮,该叶轮上安装有多个倾斜叶片16。本实施例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步,带有尘/雾的尾部烟气从分离管15的导流入口11进入分离管15;第二步,尾部烟气流经分离管15内的旋流产生装置12后发生旋转产生旋流,由于尘/雾密度较大,在离心力作用下,尘/雾被甩向分离管15的内壁;第三步,被甩向分离管15内壁的尘/雾通过排料缝13排出,流向分离管15的外部,并被收集装置(图中未示出)收集,由于被甩向分离管15内壁的尘/雾流向了分离管15的外部,这样被甩向分离管15内壁的尘/雾不再与尾部烟气接触,避免了尾部烟气对分离出来的尘/雾的二次携带,提高了分离效率;第四步,进入分离管15的尾部烟气在经过一定长度的分离过程后,从分离管15的出口14流出,实现尘/雾与尾部烟气的分离。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排料缝13沿分离管15的圆周方向延伸,排料缝13为五组,每组包括三个排料缝13,每组排料缝13均匀分布于同一个圆周上,排料缝13的组数和每组包括的排料缝13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实施例三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排料缝13为螺旋形,图6中排料缝13为一条,排料缝13也可以为多条,均匀分布于分离管15上。排料缝13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三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排料缝13还可以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只要能够将被甩向分离管15内壁的尘/雾排出的排料缝13的结构,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7所示,本技术除尘除雾系统包括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 除雾装置17、SCR脱硝装置21、空气预热器22、电除尘装置23、脱硫塔24和烟囱25,锅炉20、SCR脱硝装置21、空气预热器22、电除尘装置23、脱硫塔24和烟囱25依次连接,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17为若干个,布置于脱硫塔24顶部,或/和脱硫塔24与烟囱25之间的水平烟道26中,或/和脱硫塔24与烟囱25之间的竖直烟道27中,或/和烟囱25中,即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17可以布置于脱硫塔24顶部、脱硫塔24与烟囱25之间的水平烟道26、脱硫塔24与烟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管,该分离管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排料缝,所述分离管的下部设有旋流产生装置,且该旋流产生装置位于所述分离管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管,该分离管的上部设置有若干个排料缝,所述分离管的下部设有旋流产生装置,且该旋流产生装置位于所述分离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缝沿与所述分离管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缝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排料缝的切线方向的夹角为10-9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缝沿所述分离管的圆周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缝为螺旋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煤电厂尾部烟气的除尘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缝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维明曹文广谷吉林马治安王珍董方孙禄党美琳杨李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电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