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田采油
,具体是一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油田稠油丰富,含油污泥处理量大,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技术是以含油污泥为主要原材料,并添加适当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等辅加剂,最终注入到地层深度,封堵地层大孔道。该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含油污泥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为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对油田环保和开发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技术正朝着大剂量深部多段塞方向发展,单井次的用量达到10000m3以上,施工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甚至更长。目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一般使用泵车或者泵注设备注入,泵车注入排量大,无法满足小排量注入要求,同时长时间施工费用昂贵,而目前的泵注设备结构和流程繁琐,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修周期短,检修不仅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含油污泥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施工人员身体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同时拉运来的含油污泥和配制好的含油污泥调剖调堵剂溶液中常存在粒径较大的固相颗粒和“死鱼眼”,导致卡泵甚至停泵现象,增加维修时间和强度,影响现场施工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包括:配液装置(100),设置有用于混合配液装置(1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的第一搅拌组件(105);储液装置(200),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配液装置(100)连接,储液装置(200)设置有用于混合储液装置(2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的第二搅拌组件(204);注入泵(300),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储液装置(200)连通;控制单元(400),能够控制配液装置(100)、储液装置(200)和注入泵(300)的运行,还能够使配液装置(1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经过储液装置(200)后进入注入泵(3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包括:配液装置(100),设置有用于混合配液装置(1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的第一搅拌组件(105);储液装置(200),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配液装置(100)连接,储液装置(200)设置有用于混合储液装置(2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的第二搅拌组件(204);注入泵(300),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储液装置(200)连通;控制单元(400),能够控制配液装置(100)、储液装置(200)和注入泵(300)的运行,还能够使配液装置(100)内含油污泥调堵剂溶液经过储液装置(200)后进入注入泵(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配液装置(100)包括配液罐,该第一搅拌组件(105)固定于该配液罐的顶端,该第一搅拌组件(105)包括搅拌部和驱动部,该搅拌部设置于该配液罐内,该驱动部设置于该配液罐外,该驱动部与该搅拌部连接并能够驱动该搅拌部转动;该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051),该搅拌部包括第一搅拌杆(1053)和第一搅拌叶片(1054),该第一搅拌杆(1053)的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1051)连接,第一搅拌叶片(1054)与该第一搅拌杆(1053)另一端的侧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搅拌杆(1053)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搅拌叶片(1054)为两组,两组第一搅拌叶片(1054)沿第一搅拌杆(1053)的轴向间隔设置,每组第一搅拌叶片(1054)均设置有至少三个扇形叶片,每个该扇形叶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6°至50°,并且沿竖直方向,位于上方的一组第一搅拌叶片(1054)的直径小于位于下方的一组第一搅拌叶片(1054)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配液罐内设有第一过滤网(108),第一过滤网(108)为筒状结构,第一过滤网(108)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且第一过滤网(108)的轴线与第一搅拌杆(1053)的轴线重合,第一过滤网(108)的内径大于位于下方的一组第一搅拌叶片(1054)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油污泥调剖堵水用智能注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
\t配液装置(100)还包括位于该配液罐顶端的进液管线(102)、观察口(107)和液位监视器(106),进液管线(102)的一端与该配液罐顶端的储液进入口(201)连接,进液管线(102)的另一端设有进液管线快速接头(101),进液管线(102)上设有进液电动阀门(103),进液电动阀门(103)与控制单元(400)连接,该配液罐的下部设置有配液装置出液口(114),配液装置出液口(114)和储液进入口(201)分别位于第一搅拌杆(1053)的左右两侧,观察口(107)和液位监视器(106)也分别位于第一搅拌杆(1053)的左右两侧,配液装置出液口(114)和储液进入口(201)到第一搅拌杆(1053)的轴线的距离均大于第一过滤网(108)的外径,观察口(107)和液位监视器(1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袁鹏,李瑞,马昌明,王浩,龙华,郑猛,张俊,柳荣伟,陈小凯,刘建山,刘冬,匡旭光,白龙,白勐,王艳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