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3846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6 02:0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包括:竖向构件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所述竖向构件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所述竖向构件包括:带有端柱的L型剪力墙以及设于所述剪力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所述竖向构件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间及所述框架柱与所述端柱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本申请满足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其竖向构件沿边缘对称分布,大大提高结构的抗扭特性,中部的大跨结构也从功能上解决并拓宽建筑的大跨无柱空间要求,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具有良好的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中的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
技术介绍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成熟且常规的结构体系,把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共同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体系。它综合了框架与剪力墙的两者优势。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结构的变形曲线呈弯曲型,框架结构的变形曲线呈剪切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则综合两者优点,变形曲线为弯曲剪切型。结构下部,剪力墙变形小,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结构上部,框架变形小,拉着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通过合理的设计,框架剪力墙具备二道抗侧力体系,剪力墙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为第二道防线。总而言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传力机理研究非常成熟。《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也建议了框架剪力墙的一些结构布置形式,基本属于常见布置形式。尽管近期新颖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应用也日趋成熟,但探索并构建一个合理且高效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对工程师们始终是一个大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包括:竖向构件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所述竖向构件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所述竖向构件包括:带有端柱的L型剪力墙以及设于所述剪力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所述竖向构件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间及所述框架柱与所述端柱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上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进一步的,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内型钢在所述框架柱及所述端柱节点处等强焊接。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构件之间的楼盖空间采用井字梁结构,所述楼板同样铺设在所述井字梁上。进一步的,所述剪力墙带有三个端柱,所述剪力墙沿楼层处设有楼层梁,所述楼层梁设于所述端柱之间。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包括:竖向构件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所述竖向构件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所述竖向构件包括:带有端柱的L型剪力墙以及设于所述剪力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所述竖向构件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间及所述框架柱与所述端柱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本申请满足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其竖向构件沿边缘对称分布,大大提高结构的抗扭特性,中部的大跨结构也从功能上解决并拓宽建筑的大跨无柱空间要求,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具有良好的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结构计算简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节点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与端柱的节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式的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竖向构件9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4;竖向构件9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竖向构件9包括:带有端柱2的L型剪力墙1以及设于剪力墙1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3;竖向构件9之间、钢筋混凝土框架柱3之间及框架柱3与端柱2之间均设置有型钢混凝土组合梁4。钢筋混凝土框架柱3相对于剪力墙1位于楼层内侧,竖向构件9的剪力墙1和端柱2为钢筋混凝土截面,形成型钢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墙柱的新混合型结构,结构两个方向均可以简化为两榀框架剪力墙和两榀框架,受力简洁明了。在本实施例中,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还包括:铺设在型钢混凝土组合梁4上的钢筋混凝土楼板8。计算简图中可将楼板8等效于刚性杆。在本实施例中,型钢混凝土组合梁4通过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内型钢7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柱3及端柱2节点处等强焊接。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内型钢7在平面上保持连续贯通。在本实施例中,竖向构件9之间的楼盖空间采用井字梁6结构,楼板8铺设在井字梁6上。在本实施例中,剪力墙1带有三个端柱2,剪力墙1沿楼层处设有楼层梁5,楼层梁5设于端柱2之间。便于型钢混凝土组合截面内梁型钢7连续贯通。这样,不仅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而且其竖向构件沿边缘对称分布,大大提高结构的抗扭特性,中部的大跨结构也从功能上解决并拓宽建筑的大跨无柱空间要求,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具有良好的前景。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取消了中间楼盖空间内搭建的若干层井字梁6,而布置为大开洞,功能就演变成带中间平台的通高建筑。本实施例具体应用实例如下设置:某项目,结构高度为100m,地下二层,地上43层,标准层层高4.5m,建筑功能为办公楼。应建设方提出塔楼标准层中具备通高的建筑体验感和大跨通透使用空间的要求,结构体系由原方案的框架-核心筒调整为新型布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竖向构件靠近四周分布。中部形成无柱大空间,由于跨度为15~19m,为保证足够的净高,框架梁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综述,该结构采用的是型钢混凝土组合梁-钢筋混凝土墙柱的新混合型结构,结构两个方向均可以简化为
两榀框架剪力墙和两榀框架,受力非常简洁明了。采用本应用技术,其竖向构件沿边缘对称分布,大大提高结构的抗扭特性,中部的大跨结构也从功能上解决并拓宽建筑的大跨无柱空间要求。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方便实用的新型结构,可见,该技术具有比较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构件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所述竖向构件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所述竖向构件包括:带有端柱的L型剪力墙以及设于所述剪力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所述竖向构件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间及所述框架柱与所述端柱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构件以及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所述竖向构件均匀且对称分布于楼层四个靠近角落的位置,所述竖向构件包括:带有端柱的L型剪力墙以及设于所述剪力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所述竖向构件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之间及所述框架柱与所述端柱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剪力墙混合型结构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型钢混凝土组合梁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超伟王兴法陈文瑜方飞虎高义奇吴韵泽
申请(专利权)人:柏涛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