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玮庭专利>正文

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9757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06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包括:一后盖,一缩径穿口,开设于后盖容槽后端,贯穿后盖背侧;一导流内座,包括圆筒部及扩径盘体,圆筒部组设定位于后盖容槽中,扩径盘体则抵靠于后盖组设端,圆筒部分成前、后区段;一流路切换转控座,组设于圆筒部后区段内,流路切换转控座上、下侧分设有排气切换槽、进气切换槽,流路切换转控座前端设有一轴向凹槽仅与排气切换槽相通,轴向凹槽与进气切换槽之间则呈隔开形态;且流路切换转控座后端并形成有转钮部,该转钮部与容槽后端开设的缩径穿口相对位,令转钮部能显露于外部以供操控;藉此所构成的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可达到构件更精简、结构性稳固且操控方便等优点及实用进步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动工具;特别是指一种气动工具的换向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气动工具结构设计上,除了叶片转子以及气缸部位的核心结构外,换向结构亦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一部份,概因换向结构藉以切换气动工具的进排气流路方向,从而改变叶片转子以及作用轴的转向,以形成松或锁的功能差异,而本专利技术所欲探讨者,即是针对气动工具中的换向结构部份加以思索突破。综观现有气动工具的换向结构形态,较早期的气动工具的换向构造主要在气动工具的气动部下方装设有一气动管,在该气动管开设有与气室相通的顺、逆通孔,另外该气动管与气压源管相通,复于该气动管内装设有一可移动的换向杆,通过该换向杆的操作变化以控制气路的换向作动。由于此种气动工具的换向构造在气动工具的气动部下方装设一气动管,如此使气动工具本体的整体高度大幅增加,造成握持部份势必相对变低而偏离气动工具的重心,导致作动时气动部的晃动现象而无法准确对准工作物。基于上述问题,后续遂有业界研发出一种将换向构造改为装设于气动部近后端位置的另一结构,其常见典型架构可参阅中国台湾公告编号573594的「气动工具换向构造」,其主要于气动工具一内侧成型有凹陷槽的后座中装设一正逆转阀,该正逆转阀能够切换进排气的流向,该后座并开设有与外部相通的一阀杆孔,另外制设一正逆阀杆亦设置于该后座内近后侧处,正逆阀杆设有一连接孔藉以套组于正逆转阀中央处所成型的一凸出杆,藉此而能透过该正逆阀杆的拨动带动正逆转阀作动;然而,此种气动工具换向构造虽确实改良了前段所述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的缺弊,但吾人发现其仍旧存在未臻完善之处而有再加以完善突破之处,例如其中的正逆阀杆为单独制成再与正逆转阀进行组立的结构形态,于实际应用上显然仍旧存在组装费时困难、制造成本提高等问题与缺弊,亦影响其整体换向结构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所述换向控制构造组配于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对应位置处,藉以控制切换气动工具的气压流路启闭与进、排气模式状态。本专利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主要在于该换向控制构造包括:一后盖,包括组设端及背侧,组设端藉以组配于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后盖并设有容槽,该容槽底侧设有一进气孔及二排气孔贯通至组设端,容槽顶侧设有左、右间隔配置的第一排气信道及第二排气信道;一缩径穿口,开设于容槽后端呈贯穿后盖背侧的形态;一导流内座,包括一圆筒部以及设于圆筒部前端的一扩径盘体,圆筒部组设定位于容槽中,扩径盘体则抵靠于后盖组设端,圆筒部分成前、后区段,前区段底侧设有排气用穿流道,后区段底侧设有一进气穿流孔,后区段的圆筒部二外侧分设有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且该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上部各设有一排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上部,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下部各设有一进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下部,又扩径盘体间隔二侧并设有对称的第一、第二进排气接引道;一流路切换转控座,呈可转动状组设于圆筒部后区段内,流路切换转控座的上、下侧分设有排气切换槽、进气切换槽,流路切换转控座前端设有一向后端内凹形态的轴向凹槽仅与排气切换槽相通,轴向凹槽与进气切换槽之间则呈隔开形态;且流路切换转控座后端并形成有转钮部,该转钮部与容槽后端开设的缩径穿口相对位,令转钮部能显露于外部以供操控。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效果与优点,可令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达到构件更精简、结构性稳固且操控方便等优点及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控制构造另一视角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控制构造分解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控制构造组合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换向控制构造组合剖视图二,为该流路切换转控座转动至不同角度的状态。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流路切换转控座所设转钮部转动至设定进气关闭模式时的平面图。图7为对应图6的导流内座与流路切换转控座流道对应状态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流路切换转控座所设转钮部转动至设定第一进气模式时的平面图。图9为对应图8的导流内座与流路切换转控座流道对应状态图。图10为对应图9的剖切于导流内座排气用穿流道位置的剖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设定第一进气模式的进气流路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设定第一进气模式的排气流路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流路切换转控座所设转钮部转动至设定第二进气模式时的平面图。图14为对应图13的导流内座与流路切换转控座流道对应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7所示,本专利技术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换向控制构造A组配于一气动工具10的气动部11后端对应位置处,藉以控制切换气动工具10的气压流路启闭与进、排气模式状态;该换向控制构造A包括下述构成:一后盖20,包括一组设端21以及一背侧22,该组设端21藉以组配于气动工具10的气动部11后端,该后盖20并设有一容槽23,该容槽23的底侧设有一进气孔24以及二排气孔25贯通至组设端21,容槽23的顶侧则设有左、右间隔配置的一第一排气通道26以及一第二排气通道27;一缩径穿口28,开设于后盖20的容槽23后端呈贯穿后盖20背侧22的形态;一导流内座30,包括一圆筒部31以及设于该圆筒部31前端的一扩径盘体
32,其中圆筒部31组设定位于后盖20的容槽23中,扩径盘体32则抵靠于后盖20的组设端21,该圆筒部31分成一前区段312以及一后区段314,该前区段312的底侧设有排气用穿流道33,后区段314的底侧设有一进气穿流孔34,后区段314的圆筒部31二外侧则分设有一第一长形穿流道35以及一第二长形穿流道36,且该第一长形穿流道35及第二长形穿流道36的上部各设有一排气穿口352、362分别连通圆筒部31的二内侧上部,又第一长形穿流道35及第二长形穿流道36的下部各设有一进气穿口354、364分别连通圆筒部31的二内侧下部,又该扩径盘体32间隔二侧并设有对称的一第一进排气接引道325以及一第二进排气接引道327;一流路切换转控座40,呈可转动状态组设于导流内座30的圆筒部31后区段314内,该流路切换转控座40的上、下侧分设有一排气切换槽41、一进气切换槽42,流路切换转控座40的前端设有一向后端内凹形态的轴向凹槽43,该轴向凹槽43仅与排气切换槽41相通,轴向凹槽43与进气切换槽42之间则呈隔开形态;且其中,该流路切换转控座40后端并形成有一转钮部44,该转钮部44与后盖20的容槽23后端开设的缩径穿口28相对位,令转钮部44能够显露于外部以供操控(注:亦即人手能够通过该缩径穿口28操作转钮部44)。如图2、3所示,其中该导流内座30的圆筒部31后端更可设有一扩径限位槽37,该扩径限位槽37一侧设有一限位缺口38;流路切换转控座40后端设有一扩径环缘45,该扩径环缘45对位容置于扩径限位槽37中,且扩径环缘45一侧设有一凸块46位于限位缺口38中,藉此令流路切换转控座40的转动最大角度范围能够通过该凸块46位移范围被限位缺口38所限制而达成。如图2、3所示,其中该流路切换转控座40后端所设扩径环缘45一处更可组设有一弹力顶珠50,导流内座30的圆筒部31后端所设扩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该换向控制构造组配于一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对应位置处,藉以控制切换气动工具的气压流路启闭与进、排气模式状态;该换向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盖,包括一组设端以及一背侧,该组设端藉以组配于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该后盖并设有一容槽,该容槽的底侧设有一进气孔以及二排气孔贯通至组设端,容槽的顶侧则设有左、右间隔配置的一第一排气通道以及一第二排气通道;一缩径穿口,开设于后盖的容槽后端呈贯穿后盖背侧的形态;一导流内座,包括一圆筒部以及设于该圆筒部前端的一扩径盘体,其中圆筒部组设定位于后盖的容槽中,扩径盘体则抵靠于后盖的组设端,该圆筒部分成一前区段以及一后区段,该前区段的底侧设有排气用穿流道,后区段的底侧设有一进气穿流孔,后区段的圆筒部二外侧则分设有一第一长形穿流道以及一第二长形穿流道,且该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上部各设有一排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上部,又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下部各设有一进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下部,又该扩径盘体间隔二侧并设有对称的一第一进排气接引道以及一第二进排气接引道;一流路切换转控座,呈可转动状态组设于导流内座的圆筒部后区段内,该流路切换转控座的上、下侧分设有一排气切换槽、一进气切换槽,流路切换转控座的前端设有一向后端内凹形态的轴向凹槽,该轴向凹槽仅与排气切换槽相通,轴向凹槽与进气切换槽之间则呈隔开形态;且其中,该流路切换转控座后端并形成有一转钮部,该转钮部与后盖的容槽后端开设的缩径穿口相对位,令转钮部能够显露于外部以供操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工具换向控制结构,该换向控制构造组配于一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对应位置处,藉以控制切换气动工具的气压流路启闭与进、排气模式状态;该换向控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后盖,包括一组设端以及一背侧,该组设端藉以组配于气动工具的气动部后端,该后盖并设有一容槽,该容槽的底侧设有一进气孔以及二排气孔贯通至组设端,容槽的顶侧则设有左、右间隔配置的一第一排气通道以及一第二排气通道;一缩径穿口,开设于后盖的容槽后端呈贯穿后盖背侧的形态;一导流内座,包括一圆筒部以及设于该圆筒部前端的一扩径盘体,其中圆筒部组设定位于后盖的容槽中,扩径盘体则抵靠于后盖的组设端,该圆筒部分成一前区段以及一后区段,该前区段的底侧设有排气用穿流道,后区段的底侧设有一进气穿流孔,后区段的圆筒部二外侧则分设有一第一长形穿流道以及一第二长形穿流道,且该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上部各设有一排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上部,又第一长形穿流道及第二长形穿流道的下部各设有一进气穿口分别连通圆筒部的二内侧下部,又该扩径盘体间隔二侧并设有对称的一第一进排气接引道以及一第二进排气接引道;一流路切换转控座,呈可转动状态组设于导流内座的圆筒部后区段内,该流路切换转控座的上、下侧分设有一排气切换槽、一进气切换槽,流路切换转控座的前端设有一向后端内凹形态的轴向凹槽,该轴向凹槽仅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顺
申请(专利权)人:张玮庭陈玉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