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2016年5月23日提交的、名称为“单向增强体、制备单向增强体的方法及其用途”、申请号为201480064002.5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单向增强体、制备单向增强体的方法及其用途。本专利技术的单向增强体可用于所有一般需要增强体的应用,特别是用于使用闭模方法的那些应用。闭模方法通常意指在需要最终产品具有特别高的质量和强度的应用中使用真空灌注技术或树脂传递模塑(RTM)或轻型RTM技术将树脂分布在模具中。本专利技术的单向增强体特别适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叶片的翼梁帽层压制品、汽车部件、船、各种强度构件等等,即,适用于制造所有需要纵向形态的结构。
技术介绍
当使用各种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以及亚麻纤维、大麻纤维、黄麻纤维、洋麻纤维、玄武岩纤维和其他天然纤维等等制造复合和层压产品以便制造例如船、汽车和风力涡轮机部件时,制造是以制备可具有单向或多轴取向的适当纤维增强体,如织造或针织结构开始的。然后将这些结构放入用于制造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模具中。模具自然地具有最终产品的形状,意味着该形状有时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在放入模具中时需要增强体的大量成形。通常在模具中将几层、最多达数十层的增强体一个接一个上下堆叠,并且将与硬化剂或不饱和聚酯树脂或乙烯基酯混合的热固性树脂如环氧树脂引入模具中以形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树脂也可为热塑性塑料如PA(聚酰胺)或CBT(环状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等。实践已经表明,当最终产品必须抵抗高机械负荷时,可通过缝合而在横向方向上保持在一起的单向增强体是其制造中的优选选择,因为它们可有效地根据负荷而取向。此类单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向增强体,所述单向增强体用于通过闭模方法(例如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或真空灌注模塑工艺)来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述单向增强体(2, 4, 34, 120)包含连续单向粗纱(102),所述连续单向粗纱沿所述增强体(120)的纵向方向布置并且彼此通过热塑性和/或热固性粘结剂粘结在一起,所述增强体(2, 4, 34, 120)具有两个纵向边缘、一个顶表面和一个底表面,其特征在于用于促进树脂在横向和Z‑方向上流动的分立装置(128, 138),所述分立树脂流动促进装置在横向方向上在所述增强体的所述纵向边缘之间来回延伸,在所述增强体(2, 4, 34, 120)的所述顶表面与所述底表面之间行进,并且在其侧面上形成树脂流道(100)。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22 EP 13193998.51. 一种单向增强体,所述单向增强体用于通过闭模方法(例如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或真空灌注模塑工艺)来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述单向增强体(2, 4, 34, 120)包含连续单向粗纱(102),所述连续单向粗纱沿所述增强体(120)的纵向方向布置并且彼此通过热塑性和/或热固性粘结剂粘结在一起,所述增强体(2, 4, 34, 120)具有两个纵向边缘、一个顶表面和一个底表面,其特征在于用于促进树脂在横向和Z-方向上流动的分立装置(128, 138),所述分立树脂流动促进装置在横向方向上在所述增强体的所述纵向边缘之间来回延伸,在所述增强体(2, 4, 34, 120)的所述顶表面与所述底表面之间行进,并且在其侧面上形成树脂流道(10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立Z-方向树脂流动促进装置(128, 138)为单根长丝或一些长丝的粘结束。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立Z-方向树脂流动促进装置(128, 138)在受到真空灌注或RTM压缩时具有100至300µm的直径或厚度。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立Z-方向树脂流动促进装置(128, 138)由聚酰胺(PA)、共聚酰胺或共聚酯(co-PET)制成,或所述分立Z-方向树脂流动促进装置为双组分纤维、丙烯酸纤维或聚烯烃纤维。5.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立Z-方向树脂流动促进装置(128, 138)为具有可熔外芯的双组分单丝。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附加装置,所述附加装置用于在浸透增强体(2, 4, 34, 120)的叠堆时促进树脂在与所述单向粗纱(102)的方向横向的方向上浸渍所述增强体(2, 4, 34, 120),所述浸渍促进装置为用于形成与所述单向粗纱(102)横向布置的树脂流道的薄分立装置(6, 40),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在其侧面上形成树脂的横向流道(10),所述横向流道(10)从所述单向增强体(2, 4, 34, 120)的一个纵向边缘延伸到其相对的纵向边缘。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固定在所述单向粗纱上的附加纱线(42, 46),所述附加纱线(42, 46)在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上并以与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横向的方式延伸,每个附加纱线(42, 46)在所述增强体的所述顶表面上或所述底表面上延伸,并且以粘合方式粘结到至少所述单向粗纱。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纱线(42, 46)通过热塑性和/或热固性粘结剂粘结到所述单向粗纱。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在受到真空灌注或RTM压缩时具有100至300µm的直径或厚度。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由聚酰胺(PA)、聚酯(PET)、酚氧树脂、共聚酰胺或共聚酯(co-PET)制成,或由双组分纤维、丙烯酸纤维或聚烯烃纤维制成。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 40)是具有可熔外芯的双组分单丝。12.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纱线(42, 46)设置有热塑性和/或热固性粘结剂,以便将所述纱线(42, 46)固定在所述单向粗纱上。13. 根据权利要求7、8或12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纱线(42, 46)以彼此相距5 – 50mm的侧向距离布置。14. 根据权利要求7、8、12或13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纱线(42, 46)由玻璃、聚酯、聚酰胺、聚醚、芳纶、金属或碳纤维、或天然纤维或改性天然纤维、或上述纤维的任何组合制成。15. 根据权利要求7、8、12或13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纱线(42, 46)与所述单向粗纱具有相同的材料。1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6 -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分立流道形成装置(6)在它们所铺设的所述表面(所述顶表面或所述底表面)上平行,并且以2 – 50mm的间距定位在所述单向增强体(2, 4, 34)上。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粗纱由人造纤维或天然纤维,即如玻璃、碳、芳纶、玄武岩、洋麻、剑麻、亚麻、大麻、黄麻和亚麻布或它们的任何组合的纤维制成。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向增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和/或热固性粘结剂为幅材、织物、干粉、分散体或溶液的形式,和/或受热会变成低粘性。19.一种用于制备单向增强体的方法,所述单向增强体用于通过闭模方法如树脂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伯格斯特雷姆,U科森恩,R哈亚卡纳,M霍伊坎恩,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特罗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芬兰;FI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