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燃烧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空气分级反向射流技术的双凹腔火焰稳定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作为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已经渗入到各个主要的经济部门,其应用领域涉及海、陆、空等多个方面,服务对象惠及军用、民用。燃烧室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稳定高效低污染发动机燃烧室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由于燃烧室内燃料处于高速流动中,燃料点火、混合和燃烧通常比较困难,现有技术中,为使燃料更加顺利点火,通常会在点火区域设置凹腔。气流流过凹腔会在凹腔内形成回流区,回流区作用下,火焰始终驻留在凹腔内,该区域作为稳定的点火源持续点燃来流新鲜燃料,并不断促进未燃尽气体的燃烧。凹腔在燃烧室中集燃料喷注、混合增强及火焰稳定作用于一身,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带有凹腔的发动机也存在如下缺陷:第一、传统带有凹腔的燃烧室,主流直通道进气方式下,凹腔底部形成的燃烧区较为稳定,凹腔上部的燃烧区不够稳定,燃料
燃烧效率仍待提高;第二、现有的燃烧室采用单一进气口,燃料在凹腔内部的停留时间不长,造成燃料燃烧不充分;第 ...
【技术保护点】
基于空气分级反向射流技术的双凹腔火焰稳定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共轴线顺序连接的二次空气进气分流预热段、火焰稳定凹腔段、旋流式斜缝反向射流段和渐扩渐缩出口段;其中,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分流预热段包括二次空气入口及安装于燃烧装置头部的W型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中心区域为凹型并开设有与中心轴线平行的长条形直孔,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区域开设有与中心轴线成12°~18°夹角的圆形斜孔;所述火焰稳定凹腔段包括相对配置的上部火焰稳定凹腔和下部火焰稳定凹腔,所述上部火焰稳定凹腔和下部火焰稳定凹腔的后壁面均设有至少一个一次空气喷孔,凹腔的前壁面均设有至少一个燃料气喷孔,且所述一次空气喷孔和燃料气喷 ...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空气分级反向射流技术的双凹腔火焰稳定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共轴线顺序连接的二次空气进气分流预热段、火焰稳定凹腔段、旋流式斜缝反向射流段和渐扩渐缩出口段;其中,所述二次空气进气分流预热段包括二次空气入口及安装于燃烧装置头部的W型分流板,所述分流板的中心区域为凹型并开设有与中心轴线平行的长条形直孔,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区域开设有与中心轴线成12°~18°夹角的圆形斜孔;所述火焰稳定凹腔段包括相对配置的上部火焰稳定凹腔和下部火焰稳定凹腔,所述上部火焰稳定凹腔和下部火焰稳定凹腔的后壁面均设有至少一个一次空气喷孔,凹腔的前壁面均设有至少一个燃料气喷孔,且所述一次空气喷孔和燃料气喷孔交错布置;所述旋流式斜缝反向射流段包括安装在主流通道上的上三次空气喷孔和下三次空气喷孔,所述上下三次空气喷孔均为旋流式斜缝反向射流喷孔,其进气方向与主气流方向相反,且安装成与中心轴线成30°~60°夹角;所述渐扩渐缩出口段包括渐扩渐缩通道和燃烧室出口,所述渐扩渐缩通道中的渐扩入口当量直径大于渐缩出口当量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气分级反向射流技术的双凹腔火焰稳定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采用具有强蓄热功能的陶瓷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空气分级反向射流技术的双凹腔火焰稳定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的中心区域设有多列长条形直孔,中间的长条形直孔孔径较大且分布密集,中间两侧的长条形直孔孔径较小且分布稀疏;所述分流板的两侧区域设有多列圆形斜孔,且靠近所述分流板边缘的圆形斜孔分布较密集。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云飞,郭红艳,崔宇,冯帅,李龙,许卿云,张力,杨仲卿,蒲舸,唐强,陈艳容,冉景煜,丁林,秦昌雷,杜学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