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64492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8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针对现有的容器盖结构为基础设计,引入全新的智能检测控制结构,通过设计测距传感器(5)的实时工作,检测判断容器盖是否盖上尺寸相适应的容器开口端,以此为依据,针对所设计的微型气泵(6)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针对容器内空气的抽真空操作,保持容器内存放的物品处于真空环境,提高物品的保存时间与保存质量;同时配合具体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15),针对伸缩杆电机(10)和盖板(11)进行智能控制,便于在真空状态下实现容器的开启,让使用变得更加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属于智能家居

技术介绍
容器盖是用于盖在容器开口上的物件,主要是针对容器内的物品实现保护,随着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容器盖的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诸如专利申请号:201210319458.4,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液体容纳蓄水池的盖子,盖子包括多孔材料的外层;外层再分为不连续的独立隔层。隔层每个都具有到内部容积的通道,用于接收空心球体的填充;中央布置收集元件位于独立隔层的交叉处,一旦填充完球体,该位置实际就是盖子的质心,并允许位于液体容器表面的盖子的快速定位和调整;独立隔层便于控制其中的球体的合并,并允许盖子的简单定位和移除,这在现有技术的装置中是有挑战性的,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盖子,提供了所有与球体几何形状典型相关的优点,并且还给盖子提供了可观的保温性能。还有专利号:201310175101.8,公开了一种容器盖,提供一种全新的结构,包括外套筒和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置于外套筒内腔顶部,所述密封盖的侧壁与顶壁之间通过柔性部分连接,所述柔性部分内壁
上沿圆周方向连接有多个挡片,密封盖的侧壁内侧设有螺纹部,在密封盖封装到容器上之前,所述柔性部分处于自由状态,每个所述挡片沿轴向向下延伸,在密封盖初始封装到容器上时,所述柔性部分处于沿轴向向下的拉伸状态并使得所述挡片径向向内倾斜,外套筒的顶壁与密封盖的顶壁保持固定,容器开启后再次封闭,所述挡片抵在容器口上方。不仅如此,专利申请号:201510361369.X,公开了一种电容器盖体,在盖子背部上设有两根凸出的顶杆,盖子上设有通孔,在盖子的正面上部设有通孔的外周围护体;盖子在背部上设有盖体的围封壁,围封壁外周设有凸出的围封条;顶杆为矩形条状体或圆柱体,顶杆的高度不低于盖子的围封壁的高度;生产时将电容器封装盖两根凸出的顶杆伸入电容器壳内,将电容器内芯件进行定位固定,避免在灌封浇注时发生电容器内芯移动、上浮,引线从中间开孔穿出,再通过外周围护体,使引线不易折伤,同时起到提高灌封质量作用。从上述现有技术可以看出,现有的容器盖,不论是结构,还是功能上均做出了不同程度上的改进,但是现有的容器盖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众所周知,容器盖的基本目的是针对容器开口实现封盖,针对容器内的物品实现保存,并且大家都知晓现有市面上的很多产品在售卖的时候都会采取真空保存的方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现有的容器盖缺乏了这方面的考虑,并没有针对所保存的物品实现真正保护,这在该物品的使用或食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存放物品的变质等情况,因此,现有的容器盖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电控设计结构,集智能检测、智能控制技术于一体,具有智能工作抽真空功能和便捷开启功能的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包括容器盖本体、挡板、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盖板、伸缩杆电机、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测距传感器、微型气泵、压力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伸缩杆电机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分别为测距传感器、微型气泵、压力传感器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伸缩杆电机进行供电;挡板的尺寸与容器盖本体内顶面的尺寸相适应,挡板与容器盖本体内顶面相平行的设置于容器盖本体内部,挡板一周的边缘与容器盖本体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挡板与容器盖本体内顶面之间构成腔体;控制模块、电源、微型气泵和电机驱动电路设置于腔体内部;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伸缩杆电机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
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挡板上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进气管道的口径相适应,微型气泵的进气口经进气管道与挡板上的第一通孔密封连接;容器盖本体的顶部设置贯穿其顶部上下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口径与出气管道的口径相适应,微型气泵的出气口经出气管道与容器盖本体顶部的第二通孔密封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容器盖本体的顶面;容器盖本体的顶部还设置贯穿其顶部上下面的进气通孔,进气通孔的尺寸小于盖板的尺寸,伸缩杆电机固定设置在腔体内部,伸缩杆电机的驱动杆竖直穿过进气通孔,且伸缩杆电机驱动杆的端部与盖板表面相垂直连接,盖板的角度与容器盖本体的顶部相平行,其中,伸缩杆电机驱动杆收缩时,盖板随驱动杆移动密封封盖在进气通孔上,伸缩杆电机驱动杆伸长时,盖板随驱动杆移动开启进气通孔,挡板上还设置至少一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透气通孔;容器盖本体内部位于挡板下方的侧壁上设置内螺纹,用于连接尺寸对应的容器;测距传感器设置于挡板下表面的边缘位置,与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所连对应容器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伸缩杆电机为无刷伸
缩杆电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测距传感器为红外测距传感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纽扣电池。本技术所述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针对现有的容器盖结构为基础设计,引入全新的智能检测控制结构,通过设计测距传感器的实时工作,检测判断容器盖是否盖上尺寸相适应的容器开口端,以此为依据,针对所设计的微型气泵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针对容器内空气的抽真空操作,保持容器内存放的物品处于真空环境,提高物品的保存时间与保存质量;同时配合具体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针对伸缩杆电机和盖板进行智能控制,便于在真空状态下实现容器的开启,让使用变得更加人性化;(2)本技术设计的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中,针对伸缩杆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伸缩杆电机,使得本技术设计的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具有的真空开启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3)本技术设计的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中,针对测距传感器,进一步设计采用红外测距传感器,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光线不足的情况,保证了所获测距结果的准确性,为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包括容器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2)、进气管道(8)、出气管道(9)、盖板(11)、伸缩杆电机(10)、控制模块(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的电源(4)、测距传感器(5)、微型气泵(6)、压力传感器(14)、电机驱动电路(15),伸缩杆电机(10)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5)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4)经过控制模块(3)分别为测距传感器(5)、微型气泵(6)、压力传感器(14)进行供电,同时,电源(4)依次经过控制模块(3)、电机驱动电路(15)为伸缩杆电机(10)进行供电;挡板(2)的尺寸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的尺寸相适应,挡板(2)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相平行的设置于容器盖本体(1)内部,挡板(2)一周的边缘与容器盖本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挡板(2)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之间构成腔体(7);控制模块(3)、电源(4)、微型气泵(6)和电机驱动电路(15)设置于腔体(7)内部;电机驱动电路(15)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3)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伸缩杆电机(10)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挡板(2)上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口径与进气管道(8)的口径相适应,微型气泵(6)的进气口经进气管道(8)与挡板(2)上的第一通孔密封连接;容器盖本体(1)的顶部设置贯穿其顶部上下面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口径与出气管道(9)的口径相适应,微型气泵(6)的出气口经出气管道(9)与容器盖本体(1)顶部的第二通孔密封连接;压力传感器(14)设置于容器盖本体(1)的顶面;容器盖本体(1)的顶部还设置贯穿其顶部上下面的进气通孔(12),进气通孔(12)的尺寸小于盖板(11)的尺寸,伸缩杆电机(10)固定设置在腔体(7)内部,伸缩杆电机(10)的驱动杆竖直穿过进气通孔(12),且伸缩杆电机(10)驱动杆的端部与盖板(11)表面相垂直连接,盖板(11)的角度与容器盖本体(1)的顶部相平行,其中,伸缩杆电机(10)驱动杆收缩时,盖板(11)随驱动杆移动密封封盖在进气通孔(12)上,伸缩杆电机(10)驱动杆伸长时,盖板(11)随驱动杆移动开启进气通孔(12),挡板(2)上还设置至少一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透气通孔(13);容器盖本体(1)内部位于挡板(2)下方的侧壁上设置内螺纹,用于连接尺寸对应的容器;测距传感器(5)设置于挡板(2)下表面的边缘位置,与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所连对应容器开口边缘的位置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驱动式抽真空容器盖,包括容器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2)、进气管道(8)、出气管道(9)、盖板(11)、伸缩杆电机(10)、控制模块(3),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的电源(4)、测距传感器(5)、微型气泵(6)、压力传感器(14)、电机驱动电路(15),伸缩杆电机(10)经过电机驱动电路(15)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4)经过控制模块(3)分别为测距传感器(5)、微型气泵(6)、压力传感器(14)进行供电,同时,电源(4)依次经过控制模块(3)、电机驱动电路(15)为伸缩杆电机(10)进行供电;挡板(2)的尺寸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的尺寸相适应,挡板(2)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相平行的设置于容器盖本体(1)内部,挡板(2)一周的边缘与容器盖本体(1)的内壁密封连接,且挡板(2)与容器盖本体(1)内顶面之间构成腔体(7);控制模块(3)、电源(4)、微型气泵(6)和电机驱动电路(15)设置于腔体(7)内部;电机驱动电路(15)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3)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伸缩杆电机(10)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
\t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二NP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明华蔡建青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浦灵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