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播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5333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5 1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播种装置,包括横梁、分设于横梁延伸方向左右两侧的两套播种组件以及设置于横梁后侧中部的手柄;每套播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播种机构单元,各组播种机构单元沿横梁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各组播种机构单元包括框架、前滚轮和供料装置。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水稻品种选育实验中采用人工划行以及播种所导致的效率低、耗时长,且人工播种误差大,极容易将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的种子撒到应该种植选育品种的区域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真实性的缺点,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实现半自动化操作的优点,能对水稻抗病诱发品种进行机械播种,不仅提高了播种的准确率,也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播种装置,特别是应用在上水稻品种选育实验的播种上。
技术介绍
如图1所述,现有水稻品种选育实验中需要将田地划分为多个小实验田块,如实验田块A、B,相邻实验田块间为有可供人通过的过道4,每个实验田块里设有多排平行排列的纵排畦5,用于播种种植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相邻纵排畦5间的空地上又设有多个平行排列的横排畦6用于播种种植水稻选育品种。传统做法是采用人工逐行划行以及逐行播种,因此,不仅效率低、耗时长,且人工播种误差大,极容易将应种植在纵排畦5里的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种子播撒到应该种植选育品种的横排畦6里,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水稻品种抗病选育实验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实验的结果的真实性。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效率高、同时适用于旱田水田且能半自动化进行播种甚至同时能够划地的播种装置己成为当务之亟。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水稻品种选育实验中采用人工划行以及播种所导致的效率低、耗时长,且人工播种误差大,极容易将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的种子撒到应该种植选育品种的区域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播种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实现半自动化操作的优点,能对水稻抗病诱发品种进行快速机械播种,不仅提高了播种的准确率,而且可多排同时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播种装置,包括横梁、分设于横梁延伸方向左右两侧的两套播种组件以及设置于横梁后侧中部的手柄;每套播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播种机构单元,各组播种机构单元沿横梁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各组播种机构单元包括框架、前滚轮和供料装置;各组播种机构单元的框架后侧连接于横梁上,前滚轮通过中心轴转动安装于框架前侧,各组播种机构单元的供料装置固定安装于框架上,
供料装置的开口贴近前滚轮的侧壁并朝向下方。本播种装置采用包括前滚轮和供料装置构成的播种机构单元以及播种组件元,使用时人仅需站在过道向前推进该播种装置,即可实现对2块以上实验田块中纵排畦进行半自动化播种,避免了传统采用人工播种不仅效率低,而且易将应种在纵排畦的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种子撒到原应该种植水稻选育品种的横排畦区域的误播情况的发生。另外,该播种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所述每组播种机构单元能沿横梁延伸方向活动,方便根据不同纵排畦间隔距离调节播种机构单元位置。所述各组播种机构单元的前滚轮间隔并排排列。所述供料装置位于前滚轮后方。各组播种机构单元还包括后压轮,该后压轮安装于框架上,并位于前滚轮的后侧,两轮的中轴线平行。无后轮时,该播种装置适用于旱播,而加上后轮后,能适用于水播。每套播种组件包含的播种机构单元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每套播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相邻两组播种机构单元之间的划地机构单元,所述划地机构单元包括传动轮以及安装于该传动轮外周壁上且以传动轮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划地刀。该设计使得在进行纵排畦水稻抗病诱发品种的播种的同时,可以在纵排畦间空地上均匀划出横排畦以便于后续进行水稻选育品种的播种。每套播种组件的各组播种机构单元前滚轮的中心轴以及各划地机构单元的传动轮的中心轴同轴连接。所述划地刀为可拆卸式的划地刀。可拆卸设计使得划地刀的更换和维护更加快速便捷,且在其他品种的播种时即仅需播种无需同时划地的情况下也同时适用,提高了适用植物的品种,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所述每个传动轮上的划地刀的数量为2-3个。合适的纵排畦行间距可根据不同植物进行选择。每套播种组件包含的播种机构单元的数量为三组。播种机构单元和划地机构单元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具体播种的需要而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申请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包括前滚轮和供料装置构成的播种机构单元以及播种组件,使用时人仅需站在过道向前推进该播种装置,即可实现对2块以上实验田块中纵排畦进行半自动化播种,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节约了人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人
工撒种时易将纵排畦的种子播到横排畦的错误;2)后压轮的设置使得该播种装置的同时适用于水旱田的使用;3)划地机构单元的设置使得对纵排畦播种的同时即可进行横排畦的划地;4)划地刀的可拆卸设计方便维护更换;5)播种机构单元以及划地刀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自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水稻选育品种播种区块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播种装置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播种装置的实施例2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播种装置的实施例3的俯视图。标号说明:手柄1、横梁2、播种机构单元3、框架31、前滚轮32、供料装置33、后压轮34、划地机构单元35、传动轮351、划地刀352、过道4、纵排畦5、横排畦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2-4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播种装置,包括横梁2、分设于横梁2延伸方向左右两侧的两套播种组件以及设置于横梁2后侧中部的手柄1;每套播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播种机构单元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沿横梁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包括框架31、前滚轮32和供料装置3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框架31后侧连接于横梁2上,前滚轮32通过中心轴转动安装于框架31前侧,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供料装置33固定安装于框架31上,供料装置33的开口贴近前滚轮32的侧壁并朝向下方。所述每组播种机构单元3能沿横梁2延伸方向活动。所述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前滚轮32间隔并排排列。所述供料装置33位于前滚轮31后方。实施例2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还包括
后压轮34,该后压轮34安装于框架31上,并位于前滚轮32的后侧,两轮的中轴线平行。实施例3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每套播种组件包含的播种机构单元3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每套播种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相邻两组播种机构单元3之间的划地机构单元35,所述划地机构单元35包括传动轮351以及安装于该传动轮351外周壁上且以传动轮351中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划地刀352。每套播种组件的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前滚轮32的中心轴以及各划地机构单元35的传动轮351的中心轴同轴连接。所述划地刀352为可拆卸式的划地刀。所述每个传动轮351上的划地刀352的数量为2-3个。每套播种组件包含的播种机构单元3的数量为三组。本技术所述的播种装置并不只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是依据本技术原理的任何改进或替换,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分设于横梁(2)延伸方向左右两侧的两套播种组件以及设置于横梁(2)后侧中部的手柄(1);每套播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播种机构单元(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沿横梁(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均包括框架(31)、前滚轮(32)和供料装置(3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框架(31)后侧连接于横梁(2)上,前滚轮(32)通过中心轴转动安装于框架(31)前侧,供料装置(33)固定安装于框架(31)上,供料装置(33)的开口贴近前滚轮(32)的侧壁并朝向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分设于横梁(2)延伸方向左右两侧的两套播种组件以及设置于横梁(2)后侧中部的手柄(1);每套播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播种机构单元(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沿横梁(2)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均包括框架(31)、前滚轮(32)和供料装置(33);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框架(31)后侧连接于横梁(2)上,前滚轮(32)通过中心轴转动安装于框架(31)前侧,供料装置(33)固定安装于框架(31)上,供料装置(33)的开口贴近前滚轮(32)的侧壁并朝向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播种机构单元(3)能沿横梁(2)延伸方向移动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的前滚轮(32)间隔并排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装置(33)位于前滚轮(31)后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组播种机构单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涂诗航董瑞霞郑轶董练飞王洪飞王志赋张水金游晴如郑家团黄庭旭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