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建民专利>正文

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4168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在油管外对扣卡箍一四通护壁,四通护壁呈斜直状态安装,四通护壁的斜下方内设置有限位阻铁,四通护壁的斜上方与弹道基管相贯通,弹道基管又与导油管相贯通,异形弹头设置在弹道基管内,异形弹头由实心硬质合金弹头、阻油弹体、导油弧板及后部的装药弹壳和引发装置构成,引发装置通过引发导线引出隧道外部,需灭火时,引发引信,使异形弹头沿弹道基管以高速射向四通并将油管穿透,使上喷油路被切断而油由弹头的弧板,弹道及注水导油管喷出。(*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消防灭火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油井灭火的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现有的油田灭火装置及灭火方法,大多仍采用陆地上一般的水压喷射等常规装置和方法,不仅效率极低,而且费用也很高,因为一般的油田大多都在沙漠及干旱地区,在此种地区采用大量的水来灭火是不现实和很不经济的。由于井喷或战争等原因,油井火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高压力的自喷油井一旦起火,用常规灭火装置及常规方法灭火是很困难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喷射压力大,人员及机械无法接近火源,因此,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都是惊人的,海湾战争后科威特的油井大火则证明了此点。特别是大火扑灭后油井无法快速恢复生产。在科威特的油井灭火中,各国灭火队都使用了各种先进和奇特的灭火装置和方法,例如中国灭火队采用了套管灭火新技术,匈牙利灭火队采用了把米格飞机发动机固定在T35坦克上,以产生16吨的压力,以高压水克火的先进技术,但从其效果来看,也是不很理想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一种适用于油井灭火的专用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在地下实施灭火、灭火迅速及时、灭火后即可迅速恢复石油生产的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在油管外对扣卡箍一四通护壁,四通护壁呈斜直状态安装,四通护壁的斜下方内设置有限位阻铁,四通护壁的斜上方与弹道基管相贯通,弹道基管又与导油管相贯通,异形弹头设置在弹道基管内,异形弹头由实心硬质合金弹头、阻油弹体、导油弧板及后部的装药弹壳和引发装置构成,引发装置通过引发导线引出遂道外部,需灭火时,引发引信,使异形弹头沿弹道基管以高速射向四通并将油管穿透,使上喷油路被切断而油由弹头的弧板、弹道及注水导油管喷出。由上可见,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1.灭火迅速,在灭火切断上喷油流的同时即可恢复石油的生产。2.由于灭火装置设置在地下,人员及设备离火源较远,故安全可靠。3.由于灭火迅速及时,可减少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本技术的具体结构是由下面的附图及实施例实现的。图1是本技术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的结构剖面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图3中异形弹头的结构分解图。图6是图5的B向视图。图7是图5的C向视图。下面将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结构特点是:注水导油管2的前端与弹道基管3相连接贯通,弹道基管3的前端与四通护壁5的上斜管51相连接导通,四通护壁呈两半对扣卡箍在油井油管6的外圈,四通护壁5的下斜管52内设置有限位阻铁53,在弹道基管3内装设有异形弹头4,异形弹头4的后部设置有导油弧板44,异形弹头4是由弹尖41、弹体42、导油弧板44及药仓45及引发装置46构成。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的结构特征还在于:四通护壁5是由两铸铁的上斜管51和下斜管52对扣而成,在两斜管的对扣处均有一竖直的相吻合的半圆形扣合部分56,扣合部56的扣合凸沿处拧连有螺栓54,油井油管6被包箍在扣合部56组成的护管段内,下斜管52的最下端为封口状,在下斜管52的下段内腔中叠放有数层金属限位阻铁53,上、下斜管51和52及扣合部56均相互贯通,在上斜管51上设置有对称的导向槽段55,与上斜管51等内径相通并相连接的弹道基管3内装放有异形弹头4,异形弹头4的弹尖部分41为实心硬质金属构成,与弹尖部分41为一体的弹体部分42为一等直径圆柱实心金属体,在弹体部分42的前端周圈设置有前凸的尖状清碍板43,在弹体部分42的尾部有一向后延伸的半圆弧形导油板44,在弹体部分42的周向设置有两对称的外凸导向翼板48,-->在导油板44的敞口部位沿其轴向外凸有两对称的密封翼板47,导向翼板48与弹道基管3内的内凹滑道31及四通护壁5的上斜管段上开设的导向槽55活动滑配,异形弹头4的药仓45后部设置有引发装置46,46上外引连有引爆导线49。参见3至图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参见图1和图2从远离火源的地上向斜下方挖埋一条遂道1,遂道1内铺设一条外引出的导油管2,导油管2前段与内装有异形弹头4的弹道基管3相连接贯通,弹道基管3的前部与四通护壁5的上斜管51相连接贯通,四通护壁5两半对扣卡箍在油井油管6的外圈,遂道1穿过油井油管6并向斜下方延伸,在延伸段11的末端设置有混凝土主板12,与主板12靠抵的是四通护壁5的下斜管52内的限位阻铁53,异形弹头4的引发装置46后部外引连有引爆导线49,引爆导线49的外段引出导油管2,引爆前导油管2内灌装有水,靠引爆形后异弹头4后的推动力将异形弹头4沿弹道基管3射出并将油管6穿透,使异形弹头4尾部半圆形导油弧板44与油管6相贯通,原油经导油弧板44、弹道基管3、导油管2高速喷出,引爆后的药仓45则在油流压力作用下随水流排出。参见图1和图2遂道1是在油井起火后临时挖设的或预先埋设在地下的,在疏软的地质里遂道1应采取逐段支撑打拱的方式进行挖掘。本技术的关键是计算异形弹头4的装药量、即推力的大小,总推力应大于穿透油管2的阻力+喷射油流的阻力+与弹道基管3及四通护壁5的摩擦阻力+自身重力和穿行时的空气阻力+限位阻铁的部分穿透力之和。以确保异形弹头4的大直径段略穿过油管6,而导油弧板正好位于与导管6相通的位置。密封翼板47的作用是略穿插入油管6内壁而起隔离油路作用,因此,此部分的材质应和弹尖部分41相同的高硬度合金钢,即其硬度要大于油管6材料的硬度。弹尖部分41的前端在穿透油管6后应被限位阻铁53阻挡住,限位阻铁为3-6块竖直相叠靠构成,每块阻铁的厚度及材料均与油管6相同,其目的是使弹头在穿过2-3层阻铁后其推力已消失。不会造成弹头穿膛而过。往导油管内注水目的一是为防止弹头穿出油管6时产生摩擦火花而引起火灾,同时也起密封作用,另一目的是为建立足够的压力,以确保弹头引爆后有-->足够的后坐力。一旦导油弧板44与油流导通,导油管2内的水及弹仓45即被高压油流推出。在导油管2的外露段上安装有控制阀门21,引爆导线49由弹仓45后部的引发装置46引出。在安装四通护壁5时,护壁与油管6的夹合面上应垫装铅垫57进行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注水导油管2的前端与弹道基管3相连接贯通,弹道基管3的前端与四通护壁5的上斜管51相连接导通,四通护壁呈两半对扣卡箍在油井油管6的外圈,四通护壁5的下斜管52内设置有限位阻铁53,在弹道基管3内装设有异形弹头4,异形弹头4的后部设置有导油弧板44,异形弹头4是由弹尖41、弹体42、导油弧板44及药仓45及引发装置46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注水导油管2的前端与弹道基管3相连接贯通,弹道基管3的前端与四通护壁5的上斜管51相连接导通,四通护壁呈两半对扣卡箍在油井油管6的外圈,四通护壁5的下斜管52内设置有限位阻铁53,在弹道基管3内装设有异形弹头4,异形弹头4的后部设置有导油弧板44,异形弹头4是由弹尖41、弹体42、导油弧板44及药仓45及引发装置46构成。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弹头钻破灭火导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四通护壁5是由两铸铁的上斜管51和下斜管52对扣而成,在两斜管的对扣处均有一竖直的相吻合的半圆形扣合部分56,扣合部56的扣合凸沿处拧连有螺栓54,油井油管6被包箍在扣合部56组成的护管段内,下斜管52的最下端为封口状,在下斜管52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李建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