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物流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4071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2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能源物流车,用于解决现有的电池组升温问题。它包括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其中,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所述均温组件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导液片和进液管、出液管,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导液片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导液片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形成胶缝,导液片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在导液片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中心孔和螺旋布液槽孔,进液管与出液管外接液泵和散热器形成循环管路,形成冷却介质流动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均温组件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加以控制,达到控制电池芯内部温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动力电池
,具体地说是一种温控效果更佳的新能源物流车
技术介绍
物流、载物货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运输行业中应用广泛,例如,快递行业使用的箱式货车,但是其排量较大,也是城市污染的重要因素。从物流效率上将,城市中由于角度堵塞的因素,一般时速都低于60公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20至40公里的速度,这一速度正好适合电动能源车,如果电动物流车能够在物流行业大规模应用,对于城市的节能减排具有很好的意义。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在轿车、客运车中取得一定的技术进步,但是物流用的货车应用较少,原因之一就是,需要配备大规模的集成电池,形成动力电机,而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动汽车性能的好坏,其中动力电池一般体积较大,占据在车辆的底盘位置,其散热效果很差。现在的都更努力电池一般采用自然冷却、风冷或者水冷的方式进行,由于动力电池一般为锂电池,以锂电池为例,其内部最佳充放电温度不能高于140℃,外部温度不能高于80℃,否则就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充放电效果。其中,三种散热方式各有各的优势,自然冷却由于冷却效率低,逐步被淘汰,风冷结构简单,是目前的市场主流,水冷由于结构复杂,但是其冷却效率和可控性是最高的,目前应用较少,申请人发现,目前的水冷一般都是采用大流量的循环水对电池芯进行强制冷却,或者对电池包的壳体进行强制冷却,
在这一过程中,冷却水往往是在所有电池芯中完成一个大循环,这一过程中,以一百块电池芯为例,冷却开始和结束处的冷却介质的温度温差在几十度以上,使得电池包内不同部位的温度极度不均衡,这种现象会造成彼此串联、并联的电池芯之间的出现个体差异,进而影响整体的性能。另外,由于现有的冷却通道设计都是简单的夹层设计,冷却介质在流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做到将冷的介质直接作用在需要降温的作用点,进一步地降低了对降温点的降温效果,也就是降温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物流车,用于动力电池的温控,尤其是对其主要表面进行降温,解决由于动力电池升温带来的寿命降低、爆炸等问题,解决物流车使用性能源电池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能源物流车,包括车厢、车头、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车厢底盘上,所述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均温组件和散热器,其中,所述电池芯为平板状,所述动力电池中的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并安装在一个金属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组件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导液片和进液管、出液管,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并通过焊接形成一个内部密闭的壳体,焊接焊缝连续沿壳体的四周边沿处展开,其中,所述左壳体、右壳体为不锈钢材质冲压件,且向外侧设计为外凸结构,并在外侧面上设置有一个用于卡住电池芯的凹槽,并在左、右壳体的四对转角处为用于安装出液管的回流孔,顶部中间的一对为安装进液管的装配孔;所述导液片为工程塑料注塑件,所述导液片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的间隙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间,所述导液片整体为四周密封的凸字形,并在上部的突起处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设置为安装进液管的圆孔,所述导
液片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设置有聚乙烯胶槽形成胶缝,所述导液片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所述均温场间距控制在10至20毫米之间;在导液片的中部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中心孔和螺旋布液槽孔,其中,所述中心孔直径在10毫米左右,螺旋布液槽以中心孔为中心螺旋布置,所述螺旋布液槽孔为弧形缝隙,且缝隙的自内向外为逐渐增大的,最窄处的宽度在1毫米,最宽处的宽度在3毫米,且是倾斜设置的,倾斜方向是自中心孔向出液管方向倾斜设置;在所述导液片上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有与壳体上所述回流孔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冷却液通道非贯通;所述壳体和导液片通过四根出液管和一根进液管进行连接,并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与壳体、导液片接触部位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在进液管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进液孔,在出液管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出液孔。所述进液管与出液管外接液泵和散热器形成外循环管路,且在外循环管路中设置有一个安全蓄压泄压装置。所述散热器包括换热筒、软管和集气口,其中,所述换热筒为薄的金属薄板(例如1毫米不锈钢薄板)焊接件,在换热筒整体为环形,中间为气流通道,所述换热筒包括内壁、外壁、前挡板、后挡板、前均流板、后均流板和管接头,其中,内壁、外壁、前挡板、后挡板彼此焊接后形成一个环状的密封夹层,所述前均流板和后均流板分别设置在环形的空腔的前后两端,将夹层分割为前均流腔、中冷却腔和后回流腔,其中在前、后均流板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并在中冷却腔中使用若干隔板将其内部分割为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子空腔,在前后均流腔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管接头,再通过软管与进、出液管进行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所述集气口和换热筒之间通过软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夹层的间隙D为1厘米。进一步地,所述集气口为喇叭口状,安装在汽车的进气格栅处。进一步地,在左、右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自中间向四周螺旋分布的螺旋突起,所述螺旋突起与所述螺旋布液槽相对设置,且设置在螺旋分布槽的反方向。进一步地,所述均温组件内灌注的冷却介质成分是由质量比为95-99%的150N三类基础油,1.0-5.0%的二酚基丙烷,0.005%甲基硅油或甲基硅油酯,0.05%磷酸三甲酚酯,0.1%硫化聚异丁烯,100PPM的破乳剂T1001或LZ5957,以及0.2-0.3%的琥珀酸酯磺酸盐组成。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芯的电极位于侧向。所述安全蓄压泄压装置为气囊,气囊设置在回油管路中,在气囊的正上侧设置有一个泄压阀。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均温组件的设置,可以将电池芯产生的热量带走,并可以对均温组件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速度加以控制,达到控制电池芯内部温度的目的,进而解决了现有的货车中大规模集成电池内部发热无法排出的问题,使得大规模电池组件在箱式物流车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动力电池的金属壳体形成密封结构,可以对内部的电池芯形成有效的保护,解决传动的风冷中对电池芯的污染问题。制造成本低,可靠性好,其中外侧与电池芯结合的壳体采用金属钣金件,导热性能良好,且在周边进行压力焊连接,并配合导液片四周的密封胶密封,形成密闭效果,方式冷却介质零泄漏。壳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且结合均温场的空间,可以满足电池芯之间热胀冷缩的要求。均温场的存在,尤其是螺旋布液槽孔的存在使得冷却介质可以更加均匀的
被分布并直接作用在壳体内壁上,使得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提高降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动力电池包内部结构的原理图(正面)。图2为动力电池包内部结构的原理图(侧面)。图3为本动力电池包的剖视图。图4为动力电池包状态示意图。图5为左壳体(右壳体)的立体图。图6为导液片的立体图。图7为密封圈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气囊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12为散热系统的立体图。图13为散热系统的主视图。图14为散热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5为换热筒的立体图。图16为换热筒内部结构图。图中:1电池芯,2均温组件,21左壳体,211外凸结构,212凹槽,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新能源物流车,包括车厢、车头、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车厢底盘上,所述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均温组件(2)和散热器(5),其中,所述电池芯(1)为平板状,所述动力电池中的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并安装在一个金属壳体(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组件(2)包括左壳体(21)、右壳体(22)、导液片(23)和进液管(24)、出液管(25),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并通过焊接形成一个内部密闭的壳体,焊接焊缝(221)连续沿壳体的四周边沿处展开,并在左、右壳体的四对转角处为用于安装出液管的回流孔,顶部中间的一对为安装进液管的装配孔;所述导液片(23)为工程塑料注塑件,所述导液片(23)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231)所述导液片(23)整体为四周密封的凸字形,并在上部的突起处设置有进液口(232),所述进液口设置为安装进液管的圆孔,所述导液片(23)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设置有聚乙烯胶槽(233),聚乙烯胶槽内涂胶形成胶缝,所述导液片(23)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3);在导液片(23)的中部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中心孔(234)和螺旋布液槽孔(235),所述螺旋布液槽孔以中心孔为中心螺旋布置,所述螺旋布液槽孔(235)为弧形缝隙,在所述导液片上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有与壳体上所述回流孔对应的通孔(236),所述通孔(236)与冷却液通道(231)彼此不贯通;所述壳体和导液片通过四根出液管(25)和一根进液管(24)进行连接,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与壳体、导液片接触部位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在进液管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进液孔,在出液管(25)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出液孔;所述进液管(24)与出液管(25)外接液泵和散热器(5)形成循环管路,所述散热器(5)包括换热筒(51)、软管(52)和集气口(53),其中,所述换热筒为金属薄板钣金焊接件,换热筒(51)整体为环形,中间为气流通道(57),所述换热筒(51)包括内壁(511)、外壁(512)、前挡板(513)、后挡板(514)、前均流板(515)、后均流板(516)和管接头(517),其中,内壁、外壁、前挡板、后挡板彼此焊接后形成一个环状的密封夹层,所述前均流板(515)和后均流板(516)分别设置在环形的空腔的前后两端,将夹层分割为前均流腔(54)、中冷却腔(55)和后回流腔(56),其中在前、后均流板上分别设置有若干圆孔(5151),并在中冷却腔(55)中使用若干隔板(518)将其内部分割为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子空腔,在前后均流腔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管接头(517),通过软管与进、出液管进行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所述集气口(53)和换热筒之间通过软管(52)连接,且所述集气口位于车头机舱中。...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物流车,包括车厢、车头、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散热系统,所述动力电池安装在车厢底盘上,所述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均温组件(2)和散热器(5),其中,所述电池芯(1)为平板状,所述动力电池中的电池芯和均温组件彼此间隔叠加并安装在一个金属壳体(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组件(2)包括左壳体(21)、右壳体(22)、导液片(23)和进液管(24)、出液管(25),其中,左、右壳体为对称结构,并通过焊接形成一个内部密闭的壳体,焊接焊缝(221)连续沿壳体的四周边沿处展开,并在左、右壳体的四对转角处为用于安装出液管的回流孔,顶部中间的一对为安装进液管的装配孔;所述导液片(23)为工程塑料注塑件,所述导液片(23)内部腔室为冷却液通道(231)所述导液片(23)整体为四周密封的凸字形,并在上部的突起处设置有进液口(232),所述进液口设置为安装进液管的圆孔,所述导液片(23)的边沿嵌入在左、右壳体的接缝内,并在导液片的四周设置有聚乙烯胶槽(233),聚乙烯胶槽内涂胶形成胶缝,所述导液片(23)两侧分别与左、右壳体之间形成均温场(3);在导液片(23)的中部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中心孔(234)和螺旋布液槽孔(235),所述螺旋布液槽孔以中心孔为中心螺旋布置,所述螺旋布液槽孔(235)为弧形缝隙,在所述导液片上的四个转角处设置有与壳体上所述回流孔对应的通孔(236),所述通孔(236)与冷却液通道(231)彼此不贯通;所述壳体和导液片通过四根出液管(25)和一根进液管(24)进行连接,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与壳体、导液片接触部位使用密封圈进行密封,在进液管
\t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进液孔,在出液管(25)插入到导液片空腔内的一段设置有出液孔;所述进液管(24)与出液管(25)外接液泵和散热器(5)形成循环管路,所述散热器(5)包括换热筒(51)、软管(52)和集气口(53),其中,所述换热筒为金属薄板钣金焊接件,换热筒(51)整体为环形,中间为气流通道(57),所述换热筒(51)包括内壁(511)、外壁(512)、前挡板(513)、后挡板(514)、前均流板(515)、后均流板(516)和管接头(517),其中,内壁、外壁、前挡板、后挡板彼此焊接后形成一个环状的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锋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陆枋志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