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彦军专利>正文

一种压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3366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1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压水器,涉及压水设备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压水器中常出现漏气而空压的现象以及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压水器包括上端部开口设置的容器本体,容器本体的上端部紧密配合有能够沿其内壁上、下移动的压盖,压盖与容器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容水腔内设弹性件,弹性件一端与压盖固接,另一端与容器本体固接;容器本体上设有与容水腔相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处设有进水阀,出水口处设有出水阀。该压水器用于桶装水出水,不仅节省力气,且出水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水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压水器
技术介绍
桶装水是指采用自来水或抽取地下水,经过现代工业技术(反渗透、电渗析、蒸馏、树脂软化等)处理而成的纯净水或矿泉水,由灌装生产线灌装至PC(聚碳酸酯)桶得到的产品。由于桶装水具有卫生及使用方便的特点,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使用率也很高。为了把桶装水倒出一般采用饮水机,但是一方面由于饮水机的金属内胆十分容易生锈,铁锈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饮水机也比较难清洗,如果饮水机长时间使用,饮水机出水口会出现水垢等现象,桶装水经过饮水机倒出的饮用水也会受到污染。因此,为了便于将桶装水倒出而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可以借助于压水器。一般地,在使用时需要将压水器安装于桶装水的桶口部,通过不断地按压压水器而将桶装水内的水压出,相对于将桶装水内的水直接倒出,采用压水器更加节省人力,且便于操作,也更加安全卫生。一般地,现有压水器主要由进水管、气囊、出水管构成,通过反复压缩气囊内的空气,使得压水器与桶装水之间形成压差,由于水流会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入气压低的地方,所以桶装水内的水经进水管流入到出水管中。然而,现有的压水器密封效果不好,在按压压水器时会因为漏气而出现空压的现象,这样不仅消耗使用者的体力,不便于使用,且效率较低,若漏气严重的话,桶装水内的水也不会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水器中常出现漏气而空压的现象以及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压水器,包括上端部开口设置的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部紧密配合有能够沿其内壁上、下移动的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容器本体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所述容水腔内设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压盖固接,另一端与所述容器本体固接。所述容器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相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进水阀,所述出水口处设有出水阀。进一步的,所述压盖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环形凹槽,所述容器本体的上端侧壁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底部固接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桶装水的桶口相固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进水口相贯通的孔,该孔与桶装水的桶口相贯通。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桶装水的桶口通过锁紧环锁紧。进一步的,所述压盖和所述弹性件之间设有水平设置的推进片;所述推进片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内侧壁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压盖上连接有用于带动所述压盖上、下移动的压杆。进一步的,所述压杆包括把手、中间部和与所述把手相对的端部;所述容器本体上套设有压杆下支座,所述压杆下支座上开有允许所述端部水平移动的开口。所述容器本体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压杆的中间部的支撑块。进一步的,所述压杆下支座和所述压杆均为一个。进一步的,所述压杆下支座和压杆为均两个,且两者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相对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容器本体选用硬质塑料材料。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压水器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压水器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压水器下压压盖的同时能够使弹性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此时,进水阀处于关闭状态,而出水阀处于打开状态,当停止下压后,弹性件逐渐向原始状态运动,弹性件在恢复原来状态的过程中将带动压盖逐渐上升,由于容器本体内的容水腔为密闭的腔室,从而使桶装水内的压力大于容器本体内容水腔的压力,此时,进水阀打开,出水阀处于关闭状态,桶装水的水被自动吸入至容器本体内的容水腔内,当弹性件完全恢复至原来状态时压盖恢复至初始位置处,此时,进水阀也关闭,使容器本体的容水腔内的水不会倒流入桶装水中而是存储在容水腔中。当使用者接水时,只需再次轻轻地按压压盖,进水阀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出水阀受力后将打开,容器本体的容水腔内的水即可从出水口流出。由于压盖紧密设置于容器本体内,且容器本体底部与压盖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其容水腔与桶装水之间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因此,压盖在下压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气而空压的现象。其次,由于一次下压压盖容器本体内的容水腔会存储一定量的水,当再次下压压盖时,水会由容器本体内的容水腔经出水口流出,而不是将桶装水内的水直接由桶口排出,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桶装水内的水由桶口倒出相比,本专利技术不仅省力、缩短出水时间,且大大提高出水效率,更加方便、快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
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压水器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压杆下支座未示出;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压水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压盖,2-容器本体,3-推进片;4-弹簧,5-底座,6-压杆;7-压杆下支座,8-锁紧环;11-支撑块;21-容水腔,22-进水口,23-出水口;24-进水阀,25-出水阀;61-把手,62-中间部,63-端部;71-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
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是一种压水器,参照图1所示,包括上端部开口设置的容器本体2,容器本体2的上端部紧密配合有能够沿其内壁上、下移动的压盖1,压盖1与容器本体2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21;容水腔21内设弹性件,弹性件一端与压盖1固接,另一端与容器本体2固接;容器本体2上设有与容水腔21相贯通的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进水口22处设有进水阀24,出水口23处设有出水阀25。与现有压水器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压水器下压压盖1的同时能够使弹性件被压缩而储存能量,此时,进水阀24处于关闭状态,而出水阀25处于打开状态,当停止下压后,弹性件逐渐向原始状态运动,弹性件在恢复原来状态的过程中将带动压盖1逐渐上升,由于容器本体2内的容水腔21为密闭的腔室,从而使桶装水内的压力大于容器本体2内容水腔21的压力,此时,进水阀24被打开,出水阀25处于关闭状态,桶装水的水被自动吸入至容器本体2内的容水腔21内,当弹性件完全恢复至原来状态时压盖1恢复至初始位置处,此时,进水阀24也关闭,使容器本体2的容水腔21内的水不会倒流入桶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部开口设置的容器本体(2),所述容器本体(2)的上端部紧密配合有能够沿其内壁上、下移动的压盖(1),所述压盖(1)与所述容器本体(2)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21);所述容水腔(21)内设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压盖(1)固接,另一端与所述容器本体(2)固接;所述容器本体(2)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21)相贯通的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进水口(22)处设有进水阀(24),所述出水口(23)处设有出水阀(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部开口设置的容器本体(2),所述容器本体(2)的上端部紧密配合有能够沿其内壁上、下移动的压盖(1),所述压盖(1)与所述容器本体(2)之间形成密闭的容水腔(21);所述容水腔(21)内设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压盖(1)固接,另一端与所述容器本体(2)固接;所述容器本体(2)上设有与所述容水腔(21)相贯通的进水口(22)和出水口(23),所述进水口(22)处设有进水阀(24),所述出水口(23)处设有出水阀(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1)上设有开口向下的环形凹槽,所述容器本体(2)的上端侧壁置于所述环形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2)底部固接有底座(5),所述底座(5)与桶装水的桶口相固接;所述进水口(22)和所述出水口(23)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2)的底部;所述底座(5)上设有与所述进水口(22)相贯通的孔,该孔与桶装水的桶口相贯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与桶装水的桶口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军
申请(专利权)人:陈彦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