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2713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9 0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锁,通过对抵触片结构的改进,降低上、下底板上连接抵触片部位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包括上底板、下底板、锁舌以及抵触片,上、下底板均与抵触片连接,所述抵触片包括片体、用于抵触锁舌的抵触端、以及两对以抵触端为中心堆对称设置的连接端,所述上、下底板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各连接孔与各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片体上设有若干凹陷部,各凹陷部均从片体外侧朝向片体中心凹陷、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连接端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门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锁制造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门锁。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CN20152082665.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方便操作人员实际安装操作的门锁,其上、下两个底板上分别设有固定孔,用于连接、固定抵触片,防止锁舌进入到门锁内部,锁舌与门锁内部之间通过可伸缩的连杆连接,连杆上套设有弹簧用于帮助连杆锁舌复位。这种门锁的上、下底板通常采用螺丝连接,将锁芯、锁舌、抵触片等零部件安装在两块底板之间,由于门锁上的零部件大多采用冲压加工,尤其是上、下底板,为了节约不必要的加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零部件上的开孔的结构、位置关系等精度不会太高,孔的端面边沿不会十分平整,存在边沿凸出的现象,为了保证抵触片能够与上、下底板顺利装配,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锁,通过对抵触片结构的改进,降低上、下底板上连接抵触片部位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门锁,包括上底板、下底板、锁舌以及抵触片,上、下底板均与抵触片连接,所述抵触片包括片体、用于抵触锁舌的抵触端、以及两对以抵触端为中心堆对称设置的连接端,所述上、下底板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各连接孔与各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片体上设有若干凹陷部,各凹陷部均从片体外侧朝向片体中心凹陷、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连接端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凹陷部容纳连接孔边沿上的凸起,来使抵触片的侧边能够与上、下底板的内侧平整接触,保证门锁的装配稳固;另一点,凹陷部的设计,还避免了连接端与抵触片侧边连接处形成的夹角的角度问题,避免了该处的凸起,与连接孔端面的边沿发生抵触,阻碍上、下底板的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分为与上、下底板转动连接的转动端、以及与上、下底板连接、并绕转动端作平行于上、下底板滑移运动的移动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现有锁体上、抵触片固定设置的结构,改为活动的连接方式,使抵触片能够以转动端为中心转动,实现抵触片限位与不限位这两种状态,方便在需要时,通过转动抵触片,将锁舌顺利推入锁体内、取下检修;两个对称设置的移动端与转动端,受力平衡、稳定,能够均匀地分散、抵消来自抵触端的作用力,提高抵触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分为转动孔与移动孔,所述移动端一一对应、滑动连接于移动孔,转动端一一对应、铰接于两个转动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连接、支撑抵触片提供了安装位置,并限制了抵触片的四个自由度,在转动抵触片的时候,抵触片只能在上、下底板之间、绕转动端运动,结构简单、紧凑。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孔的横截面为圆形,移动孔的横截面呈与转动孔同心设置的扇环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的转动孔方便与转动端配合、实现转动,移动孔的结构设计,为移动端提供的滑移轨道、同时具备限位作用,并实现移动端与转动端的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凹陷部呈“U”型结构,且各凹陷部靠近自身对应的连接端的一侧均延伸至连接端的侧面、并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弧形的底部均匀分散在抵触锁舌时,凹陷部的受力,防止该处产生疲劳与形变;同时,减小凹陷部的体积,并更加靠近连接端,保证抵触片整体结构强度,且刚好容纳连接孔边沿的凸起,结构紧凑、加工方便。进一步的,所述各移动端一一对应穿设于移动孔、并分别延伸出上、下底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人们用手接触、并通过手指拨动移动端,来实现抵触片位置的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端为圆柱体型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端圆形的侧面,可以提自身的受力强度、受力均匀,避免与上、下底板接触时产生大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则方便抵触片转动。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端位于转动端与抵触端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抵触片的重心靠前,在没有人为等外力的情况下,抵触片自然处于能够抵触锁舌的工位,保证使用效果。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端位于移动端与抵触端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抵触片的转动更加灵活,方便操作了;还能够借鉴杠杆原理,改变移动端与抵触端的配重关系,不管锁体的安装是正的还是反的,均能够使抵触片自然处于能够抵触锁舌的工位,保证使用效果。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凹陷部的设置,来吸收容、容纳连接孔附近的不平整结构,保证抵触片的侧边不受凸起的影响,与上、下底板接触紧密、装配平整,从而就降低了对上、下底板的加工方式与精度的要求,提升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2为实施例1中抵触片的立体图;图3为实施例2的立体图;图4为实施例2中抵触片的立体图。图中:1、上底板;2、下底板;3、锁舌;4、抵触片;41、抵触端;42、连接端;421、移动端;422、转动端;44、片体;45、凹陷部;5、连接孔;51、转动孔;52、移动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凹陷部45的设置,来吸收容、容纳连接孔5附近的不平整结构,保证抵触片4的侧边不受凸起的影响,与上、下底板2接触紧密、装配平整,从而就降低了对上、下底板2的加工工艺与精度的要求,具体结构包括上底板1、下底板2、锁舌3以及抵触片4,上、下底板2均与抵触片4连接,所述抵触片4包括片体44、用于抵触锁舌3的抵触端41、以及两对以抵触端41为中心堆对称设置的连接端42,所述上、下底板2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5,各连接孔5与各连接端42一一对应连接;片体44上设有若干凹陷部45,各凹陷部45均从片体44外侧朝向片体44中心凹陷、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连接端42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端42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上、下底板2转动连接的转动端422,另一类是与上、下底板2连接、并绕转动端422作平行于上、下底板2滑移运动的移动端421;同时,连接孔5也分为两类,转动孔51与移动孔52,移动端421一一对应、滑动连接于移动孔52,转动端422一一对应、铰接于两个转动孔51。转动孔51的横截面为圆形,移动孔52的横截面呈与转动孔51同心设置的扇环形结构。凹陷部45呈“U”型结构,且各凹陷部45靠近自身对应的连接端42的一侧均延伸至连接端42的侧面、并处于同一水平面。除此之外,还能够在抵触端开设圆弧形开口,避免与帮助锁舌复位的弹簧的发生抵触。各移动端421一一对应穿设于移动孔52、并分别延伸出上、下底板2,转动端422为圆柱体型结构,移动端421位于转动端422与抵触端41之间,转动端422位于移动端421与抵触端41之间。本实施例只需通过转动抵触片4的方式,就能够改变抵触端41对应的位置,实现与锁舌3抵触以及不抵触两种状态,在平时,可以防止锁舌3掉入门锁内部,在拆修的时候,可以转动抵触片4、脱离抵触位置,让锁舌3顺利进入门锁内、然后取出。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在于,转动端422的位置处于移动端421与抵触端41之间。由此,如图4所示,上、下底板2上的滑轨与转动孔51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锁,包括上底板(1)、下底板(2)、锁舌(3)以及抵触片(4),上、下底板(2)均与抵触片(4)连接,所述抵触片(4)包括片体(44)、用于抵触锁舌(3)的抵触端(41)、以及两对以抵触端(41)为中心堆对称设置的连接端(42),所述上、下底板(2)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5),各连接孔(5)与各连接端(42)一一对应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片体(44)上设有若干凹陷部(45),各凹陷部(45)均从片体(44)外侧朝向片体(44)中心凹陷、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连接端(42)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锁,包括上底板(1)、下底板(2)、锁舌(3)以及抵触片(4),上、下底板(2)均与抵触片(4)连接,所述抵触片(4)包括片体(44)、用于抵触锁舌(3)的抵触端(41)、以及两对以抵触端(41)为中心堆对称设置的连接端(42),所述上、下底板(2)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5),各连接孔(5)与各连接端(42)一一对应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片体(44)上设有若干凹陷部(45),各凹陷部(45)均从片体(44)外侧朝向片体(44)中心凹陷、并一一对应设置于各连接端(42)的两侧。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42)分为与上、下底板(2)转动连接的转动端(422)、以及与上、下底板(2)连接、并绕转动端(422)作平行于上、下底板(2)滑移运动的移动端(4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5)分为转动孔(51)与移动孔(52),所述移动端(4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众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瓯海永鑫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