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0824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5 02:31
一种光学装置,其具备:光学元件,输出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第1受光部,将第1输出光转换成第1电信号;第2受光部,将第2输出光转换成第2电信号;基体,具有多个面;第1电极,设置在基体上且与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设置在基体上且与第2受光部连接,第1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与配置有第2电极的面不同的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装置
技术介绍
光调制器等光学装置中,为了监控光学装置的工作状态,使用分开监控信号光的一部分的结构和监控在马赫曾德干涉仪等光的合波部产生的放射光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2和图4中公开有监控在多个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光合波部产生的放射光的结构。通过PD(Photo Diode)等受光元件受光的各放射光转换成电信号,经过转换的电信号经由设置在配线基板上的电气配线从安装于光学装置的输出引脚等被输出。而且,所输出的电信号被用作用于反馈控制光调制器部的工作点等的监控信号等。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17605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近年来,为了应对40Gbps和100Gbps等大容量通信,而使得与多值调制方式和偏振复用方式合成型等对应的集成型的光调制器逐渐成为主流。这些光调制器在1个调制器内具有多个调制部。例如,DQPSK(Differential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差分四相相移键控)方式的光调制器具有两个调制部。将两个不同的QPSK信号偏振合成的DP-QPSK(Dual Polarization-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偏振复用
四相相移键控)方式的光调制器为在两个主马赫曾德波导分别配置有两个副马赫曾德波导的结构,总共具有4个调制部。随着调制部的个数的增加,用于监控信号光或放射光的受光元件的个数也增加,因此受光元件的设置面积增加。并且用于接收从受光元件输出的电信号后传递给输出引脚的电气配线也增加,因此设置有电气配线的配线基板的设置面积也增加,从而将光学装置大型化。此外,最近作为分开监控信号光的一部分的方法之一,还对信号光频谱的一部分的频率(0.1GHz至几GHz)进行监控,监控信号呈高频率化。并且,在将抖动信号叠加于信号光以进行监控的监控方法中抖动信号也逐渐被高频率化。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光调制器的小型化。因此,由于无法增大配线基板的设置面积,因此存在无法充分确保信号电极之间的距离的情况。如此,因受光元件的个数的增加,在具备多个信号电极的配线基板中,当无法充分确保信号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在信号电极之间可能会产生串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配线基板的设置面积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电极间的串扰的结构的光学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具备:光学元件,输出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第1受光部,将第1输出光转换成第1电信号;第2受光部,将第2输出光转换成第2电信号;基体,具有多个面;第1电极,设置在基体上且与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设置在基体上且与第2受光部连接。第1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与配置有第2电极的面不同的面。根据该光学装置,与第1受光部连接的第1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基体的面中与配置有连接于第2受光部的第2电极的面不同的面。因此,与第1电极和第2电极配置在基体的同一面的情况相比,不增大基体即可增大第1电极与第2电极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基体的设置面积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串扰。在此,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例如可均包含光调制元件的调制光、放射光及监控光。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具备:第1电极组,包含第1电极,且电极各自与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组,包含第2电极,且电极各自与第2受光部连接。第1电极组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与配置有第2电极组的面不同的面。此时,与第1受光部连接的第1电极组的一部分配置在基体的面中与配置有连接于第2受光部的第2电极组的面不同的面。因此,与第1电极组和第2电极组配置在基体的同一面的情况相比,不增大基体即可增大第1电极组与第2电极组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基体的设置面积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第1电极组与第2电极组之间的串扰。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还可以具备:第3受光部,将第3输出光转换成第3电信号;及第3电极组,电极各自与第3受光部连接。光学元件还输出第3输出光,且第1电极组的一部分、第2电极组的一部分及第3电极组的一部分可以配置在彼此不同的面。此时,与第1受光部连接的第1电极组的一部分、与第2受光部连接的第2电极组的一部分及与第3受光部连接的第3电极组的一部分配置在基体的多个面中彼此不同的面。因此,与第1电极组、第2电极组及第3电极组配置在基体的同一面的情况相比,不增大基体即可增大第1电极组、第2电极组及第3电极组彼此的距离。其结果,能够抑制基体的设置面积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第1电极组、第2电极组及第3电极组之间的串扰。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中,第1电极组还可以包含第3电极,第1电极的一部分与第3电极的一部分可以彼此并排配置。在此,“并排”是指沿着一个电极配置有另一个电极的状态,包含平行的状态和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的范围内不平行的状态。此时,通过受光元件的电极配线的并排化,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场发射和电极间的信号的耦合。因此,能够减少传播第1电极和第3电极的电信号的高频特性的劣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中,第1受光部和第2受光部可以设置在基体的多个面中的同一面。此时,能够使得用于接收从光学元件输出的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的光学对准变得容易。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侧面所涉及的光学装置还可以具备:接地电极,设置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此时,通过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配置接地电极,能够使从一个电极朝向另一个电极的电力线的一部分朝向接地电极。由此,分别相邻的电极间的电磁场的叠加变小,且能够进一步减少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串扰。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配线基板的设置面积的增加,并且能够减少电极间的串扰。附图说明图1为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光学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3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4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5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又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6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又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7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又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8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监控部的又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图9为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0为概略地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光学装置的侧视图。图12为概略地表示图10的监控部的一结构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为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的光学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光学装置1为对通过光纤F1导入的输入光进行调制后向光纤F2输出调制光的光调制器。光学装置1可具备光输入部2、中继部3、光调制元件4(光学元件)、终端部5、光输出部6、监控部7及框体10。框体10为沿一个方向(以下,称为“方向A”。)延伸的箱型部件,例如由不锈钢构成。框体10具有方向A上的两端面即一个端面10a和另一端面10b。在一个端面10a设置有用于插入光纤F1的开口。在另一端面10b设置有用于插入光纤F2的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学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装置,其具备:光学元件,输出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第1受光部,将所述第1输出光转换成第1电信号;第2受光部,将所述第2输出光转换成第2电信号;基体,具有多个面;第1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与所述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与所述第2受光部连接,所述第1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与配置有所述第2电极的面不同的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1.31 JP 2014-0169811.一种光学装置,其具备:光学元件,输出第1输出光和第2输出光;第1受光部,将所述第1输出光转换成第1电信号;第2受光部,将所述第2输出光转换成第2电信号;基体,具有多个面;第1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与所述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与所述第2受光部连接,所述第1电极的一部分配置在与配置有所述第2电极的面不同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还具备:第1电极组,包含所述第1电极,且电极各自与所述第1受光部连接;及第2电极组,包含所述第2电极,且电极各自与所述第2受光部连接,所述第1电极组的一部分配置在与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细川洋一宫崎德一及川哲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