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9528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0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由成对板单元逐层叠加构成,成对板单元由第一热交换板和第二热交换板叠加配合形成;成对板单元设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第二热交换板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热交换板与第二热交换板密封配合形成第一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一热交换板相连接,形成第二介质通道;第二凸起对应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横向阵列排布,相邻两排的两个第二凸起的中心连线不与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位置处的第二流体方向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错排设置的第二凸起的支撑和扰流作用,不但提高了第二流体对流换热效果,而且提高了第二介质通道的承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的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两种流体热交换的设备通常采用板式热交换器,由换热用的板式单元逐层叠加构成,每组板式单元由两片换热板连接构成,换热板上设有点分布的凸起,使得换热板组成单元后,单元内的换热板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板式单元与上层及下层的板式单元之间形成第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中通常流过第一流体,板式单元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流体从进水口流至出水口,第二介质通道中流过含有热量的第二流体,第二流体将第一流体加热;第二介质通道通过两片换热板的凸起支撑形成,由于换热板上的凸起是对应第二流体的方向顺向排列的,从而凸起将第二介质通道分隔为多个正对第二流体的方向的顺排通道,第二流体沿着顺排通道直接通过,第二流体流速较快,换热强度较差,第二流体中的热量未能被充分利用,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承压能力强的板式热交换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由成对板单元逐层叠加构成,所述成对板单元由第一热交换板和第二热交换板叠加配合形成;所述成对板单元为四边形结构,其设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板包括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包括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设置有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之间密封配合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的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相连接,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之间形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介质通道;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横向阵列排布,相邻两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几何中心连线不与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位置处的第二流体方向平行。通过上述设置,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一热交换下表面相连接形成第二介质通道,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形成第一介质通道,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相隔离,在第一介质通道内流动第一流体,第二介质通道内流动第二流体,实现两种流体之间的热交换;第二凸起在第二热交换板上呈错排设置,相邻两排的第二凸起非对正设置,从第二介质通道进入的第二流体在第二凸起的扰流作用下,改变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从而提高了实现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流体热交换的最大化,使热交换更加充分;同时通过第二凸起与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的连接,第二凸起支撑承压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第二介质通道的承压能力,提高了相邻成对板单元之间的支撑强度,提高了板式热交换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设置有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凹陷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形成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由第一连通槽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形成。通过上述设置,上述为第一介质通道的形成形式,由第一连通槽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形成。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通槽为多折回设置,由多条主槽道以及连接两条所述主槽道的连接槽道组成,所述主槽道之间相互平行和/或所述连接槽道之间相互平行。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连通槽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多折回设置,以主槽道之间相互平行和/或连通槽道之间相互平行的形式,实现第一连通槽布满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实现第一流体在沿着第一介质通道在成对板单元内流动无死角,从而使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更加均匀。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通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沿着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设置的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第一连通槽分隔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流槽。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分隔筋将第一连通槽分隔为多个分流槽,通过多个分流槽的设置,使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更加均匀,换热更加充分。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隔筋与其相对应的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流体的流动更加可靠,第一流体沿着各自的分流槽的槽道流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相连接。通过上述设置,第二介质通道由第二凸起与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的配合形成,第一介质通道由第一连通槽与第二凸起以及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配合形成。进一步设置为:对应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设置有连通沟槽。通过上述设置,第一介质通道由第一连通槽、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之间的连通沟槽以及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配合形成,同时通过流通沟槽的设置,增加了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的热交换面积,增加了换热效率。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对应第一连通槽设置有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在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形成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连通槽外
凸棱面上。通过上述设置,第一介质通道由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设置在第一连通槽底部的第二凸起以及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配合形成,增加了第一介质通道与第二介质通道的热交换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提高第二凸起在第二连通槽的底部形成凹坑结构,凹坑结构不但增加了换热面积,而且能够对流过的第一流体产生扰流作用,提高第一流体的对流换热效果,增加了板式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对应第二凸起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由第一连通槽的底部向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二凸起相连接。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连接,增加了相邻成对板单元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第二介质通道内第二流体的热交换效果。进一步设置为:至少有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流槽相连通。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相邻分流槽之间第一流体的相互串流,避免了堵塞。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均为第一阶梯孔结构,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凹陷,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形成第一阶梯孔凸台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第二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均为第二阶梯孔结构,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在第二热交换上表面形成第二阶梯孔凸台面;所述第一阶梯孔凸台面与相邻所述成对板单元的第二阶梯孔凸台面之间密封配合连接。通过上述设置,第一阶梯孔凸台面与第二阶梯孔凸台面密封配合,实现了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可靠的分隔,提高了板式热交换器的使用效果,同时通过第一阶梯孔凸台面与第二阶梯孔凸台面的连接,进一步提高了相邻成对板单元之间的支撑强度以及承压能力。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板对应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边缘和/或出口边缘设置有第三凸起;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边缘对应第三凸起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四凸起相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相邻成对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同时提高了相邻成对板单元之间的支撑强度以及承压能力。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板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热交换板的拐角处均设置有第二翻边;相邻的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与第二交换板通过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之间的相互配合连接。通过上述设置,通过第一翻边与第二翻边的相互配合,方便了第一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其由成对板单元逐层叠加构成,所述成对板单元由第一热交换板和第二热交换板叠加配合形成;所述成对板单元为四边形结构,其设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板包括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包括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设置有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之间密封配合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的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相连接,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之间形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介质通道;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横向阵列排布,相邻两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几何中心连线不与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位置处的第二流体方向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其由成对板单元逐层叠加构成,所述成对板单元由第一热交换板和第二热交换板叠加配合形成;所述成对板单元为四边形结构,其设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热交换板包括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包括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所述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设置有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之间密封配合形成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连通第一流体进口与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的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相连接,相邻的所述成对板单元之间形成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介质通道;其中,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横向阵列排布,相邻两排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几何中心连线不与第二介质通道的进口位置处的第二流体方向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设置有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凹陷的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形成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由第一连通槽与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槽为多折回设置,由多条主槽道以及连接两条所述主槽道的连接槽道组成,所述主槽道之间相互平行和/或所述连接槽道之间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槽的底部设置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的沿着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设置的分隔筋,所述分隔筋将第一连通槽分隔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流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 与其相对应的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密封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的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对应第一连通槽的槽道路径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设置有连通沟槽。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对应第一连通槽设置有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凹陷的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在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形成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对应第二凸起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由第一连通槽的底部向第一连通槽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继安戴丁军卓宏强孙旭光胡旭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