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9061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承装置,用于将一工具特别是救护工具,诸如一支撑缸等,支承在一物体特别是一汽车部件上,该支承装置带有一框架,在该框架上有用于将支承装置固定在物体上的装置,其中,工具安置在支承装置上,而后者支承在物体上,其中,框架(2)具有一在相对于物体倾斜的不止中也有效的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框架(2)包括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构成C形,上和下支承夹(3,4)这样构成,使得在支承装置受载时通过两个支承夹(3,4)相对于在两个支承夹之间的物体部件的倾斜而造成夹紧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由US 6,431,522 B1已知一个这种类型的支承装置。该已知的支承装置的框架包括把它固定到一物体,例如一汽车门槛上的下支承板及上支承板形式的装置,物体的一部件例如汽车的门槛借助于一虎钳式的液压支柱固定在上下支承板之间。这种支承装置虽可变动地使用,但由于必须使用一液压支柱而在装置技术方面很耗费。由DE 198 13 404 A1已知一种用于支承和缩短一支承装置的支承长度的支承角钢。该支承角钢设定用于在汽车的门梁和门槛之间的过渡区。它因此有它只能用在汽车的预定位置的缺点。如果该位置由于事故而强烈变形,则支承角钢不再能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新式的支承装置供使用,它具有简单的装置技术的构造,但同时又可变化地使用。这种任务在这类支承装置这样解决:a)框架具有一在相对于物体倾斜的布置中也有效的上支承夹及下支承夹;b)框架包括上支承夹和下支承夹构成C形;以及c)上及下支承夹这样构成,使得在支承装置受载时通过两个支承夹相对于在两个支承夹之间的物体部件的倾斜造成夹紧作用。在受载即支承时,通过这两个支承夹达到救护工具的自夹紧作用,支承装置通过这两个支承夹相对于物体例如相对于门槛倾斜地接触,这种自夹紧作用使支承装置在物体上保持就位。这种自夹紧作用以有利的方式随着救护工具上的载荷增加而加强。由于C形,这种支承装置可安-->装在门槛的任意位置。因此,支承装置一方面就使用地点而言是可变化地使用的,同时由于自夹紧作用而可放弃附加结构措施,如使用液压缸等。支承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窄长(langgezogen)和/或棱角形的接触面是适当的。由此将一方面保证滚压作用以保证倾斜,另一方面保证在倾斜时合适的夹紧作用。通过支承夹有一齿部,夹紧作用还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将达到一种横向于主受载方向的特别的夹紧作用。由此将防止从门槛侧面滑脱。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构型在于,支承夹分别在两面向着支承装置都有接触面,特别是几乎可以是镜面对称布置的。由此得出支承装置两面都可使用的优点。支承夹做成角钢轨是适当的,其开口向各自相对置的支承夹张开。适当的是,上述实施例或者仅有两个待使用的支承夹之一,但优选的是既有下支承夹,又有上支承夹。通过上支承夹有一用于工具的特别是自对中的接触区,工具可以以合适的方式安装在支承装置上。该接触区例如可由一例如管子或杆形的附加支承构成,它优选平行于上支承夹延伸,且工具的安装部件可与它嵌接。工具的安装部件相应于这个支撑,例如带一凹槽或阶梯地成形是适当的。为了提高工具的安装部件在支承装置接触区上的夹紧作用,接触区有一结构,特别是单个的沟槽。沟槽的作用是,防止救护工具的特别是侧向(即横向于主承载方向发生的)滑脱。该支撑和上支承夹通过一共同端面板互相联结,由此得到支承装置在接触区的最大稳定性。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构型,两个支承夹互相的距离是可变化的,即C形具有可变的开口宽度。这在安装救护工具之前用户能把支承装置通过开口宽度的改变预先定位时是有优点的。也可按期望影响支承装置在物体上的倾角。另外,可变的开口宽度使得对有不同门槛高度的车型都可-->用唯一的一个支承装置。为了保证开口宽度的可调整性,框架分成一第一框架部件及一第二框架部件是适当的,其中两个框架可互相移动但可定位。两个框架部件互相的定位,可以力锁合地例如由一定位螺栓和/或形锁合地由定位销设定,它们插入相应的槽或孔中。工具有一与接触区的形状相匹配的端头(例如V形端头)是适当的。这个相适配的端头这样构造是适当的,即,使工具容易围绕接触区转动。相反,侧向的即横向于主承载方向发生的滑脱的危险则应被避免。附图说明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构型。为了简单起见,重复的特征只一次性用一个附图标记表示。附图中:图1  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的透视图;图2  为带有已安装上但尚未进入工作位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的门槛剖面图;图3  为带有已安装上并已进入了工作位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的门槛剖面图;图4  为按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在由支撑缸加载前的初始状态的视图;图5  为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在由支撑缸加载中的初始状态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的总体。它由一框架2、一上支承夹3及一下支承夹4构成。上支承夹3及下支承夹4共同与框架2构成C形。框架2包括一第一框架部件11及第二框架部件12,它们可伸缩式互相移动,以便能改变支承装置的开口宽度X。在第二个框架部件12内的各个孔13以及一设在第一个框架部件11上的定位螺栓14用于确定开口宽度,定位螺栓14依据调整好的开口宽度插入第二框架部件12上的相应孔13中。上支承夹3及下支承夹4分别做成角钢轨并有齿部6。这里角钢轨这样布置,即,它们的开口分别向相对置的支承夹3或4敞开。每一角钢-->轨包括一窄长、棱角形的接触面5。在上支承夹3的区域设有一管子8形状的支撑,它同上支承夹3一起为(在图1中未示出的)工具或其端头形成一弯曲的接触区7。在管子8中设有与管子8的长度走向相垂直的沟槽9,以便使支撑缸的(在图1中未示出的)端头的附加固定成为可能。图2和图3表示按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是如何安装到物体上的类型和方式。附图标记16以横截面图中表示一车门门槛及位于上面上的密封型材18和位于下面上的T形支承型材19的剖视图。支承装置首先以两个支承夹3、4的扩大了的距离移到门槛16之上,并接着按图3通过第一框架部件11和第二框架部件12的互相向内插入而移至与密封型材18及T形支承型材19相接触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借助于定位螺栓14固定。这里支承装置1仅仅被固定,即,未发生支承装置在门槛16上的压紧亦即固紧。在图4中以包括汽车15形式的物体在内的总视图示出按图3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支撑缸17以其端头20作用在支承装置1管子8的接触区7上。在支撑缸17的另一边,支撑缸17紧靠在汽车15的车窗冲裁件的框架上。支撑缸17的端头20设有一尖凹槽,使管子8的外表面卡入凹槽,并使支撑缸17的角位置相对于支承装置1的转动成为可能。如果支撑缸17的冲杆伸出,则支承装置倾斜-如由图5可见-并通过两个支承夹3、4引起一楔嵌,并由此引起支承装置1在门槛16上的夹紧作用。在这个位置支承装置1起对支撑缸17进行有效支撑的作用,并使以在图5中所示的类型和方式支撑车门冲裁件成为可能。按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1具有优点,即,结构上便于制造、可放弃液压缸等等,并且同时可选择门槛16上的任何位置用于安装支承装置1。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对相关
作出了完全特别的贡献。-->附图标记清单1  支承装置2  框架3  上支承夹4  下支承夹5  接触面6  齿部7  接触区8  管子9  沟槽10 端面板11 第一框架部件12 第二框架部件13 孔14 定位螺栓15 汽车16 门槛17 支撑缸18 密封型材19 T形支承型材20 端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承装置,用于将一工具特别是救护工具,诸如一支撑缸等,支承在一物体特别是一汽车部件上,所述支承装置具有一框架,在该框架上有用于将支承装置固定在物体上的装置,其中,工具安置在支承装置上,而后者支承在物体上,其特征为:a)框架(2)具有一在相对于物体倾斜的布置中也有效的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b)框架(2)包括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构成C形;c)上和下支承夹(3,4)这样构成,使得在支承装置受载时通过两个支承夹(3,4)相对于在两个支承夹之间的物体部件的倾斜而造成夹紧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DE 2003-8-27 10339814.71.一种支承装置,用于将一工具特别是救护工具,诸如一支撑缸等,支承在一物体特别是一汽车部件上,所述支承装置具有一框架,在该框架上有用于将支承装置固定在物体上的装置,其中,工具安置在支承装置上,而后者支承在物体上,其特征为:a)框架(2)具有一在相对于物体倾斜的布置中也有效的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b)框架(2)包括上支承夹(3)和下支承夹(4)构成C形;c)上和下支承夹(3,4)这样构成,使得在支承装置受载时通过两个支承夹(3,4)相对于在两个支承夹之间的物体部件的倾斜而造成夹紧作用。2.按照权利要求1的支承装置,其特征为:支承夹(3和/或4)具有至少一个窄长和/或棱角形的接触面(5)。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支承装置,其特征为:支承夹(3和/或4)有齿部(6)。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为:支承夹(3和/或4)在支承装置两面具有接触面(5)。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支承装置,其特征为:支承夹(3和/或4)做成角钢轨,其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乌韦基希纳沃尔夫冈贝尔特莱夫
申请(专利权)人:鲁卡斯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