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67498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8 0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具体为:针对高铁环境稀疏散射体与视距LOS径明显而导致的MIMO信道强相关性,基于到达角DoA进行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的波束成形设计。对各车载移动车厢终端MCT分别进行波束成形,通过分别计算不同子波束的信干噪比SINR从而自适应调节各子波束所需的发射天线数。当列车距离基站较远时,子波束间干扰严重,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方法可以根据系统总容量自适应调节子波束数目,使系统性能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高铁环境的通信机制,针对大规模MIMO设计的一种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中国铁路通信使用的GSM-R(GSM for Railway)体系主要用于列车控制信息且最高提供200kb/s的数据率,已不能满足高铁用户对高速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为此,国际铁路联盟UIC计划由GSM-R逐渐演变为LTE-R(Long Term Evolution for Railway)。研究表明基站侧配置几十甚至几百根大规模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可有效提升频谱效率至数十甚至数百bits/s/Hz。理论上,随着天线数的增加,噪声和快衰落会逐渐减小,并且空间自由度也会逐渐提高。对于高铁通信,典型的场景为高架桥,这就导致很强的视距(Line of Sight,LOS)和稀疏散射体分布的环境,使得信道的相关性非常强,当在高铁环境应用大规模MIMO技术时,各天线发送的子流间存在很强的干扰,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几乎无法获得多天线带来的增益。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对多天线进行波束成形设计。根据调研发现,已有大量学者对波束成形方面做出许多贡献,例如相邻BS协作波束成形技术、跟踪波束成形体系、分布式波束成形和基于位置信息的伺机波束成形等,但大部分的波束成形设计只是针对低速场景,针对高铁环境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较少,例如基于毫米波的自适应波束分合传输方案,通过列车位置的不同自适应合并成较宽单波束或分裂成两个子波束,提升传输可靠性,但是毫米波在大气中衰减严重,列车距离基站较远时,系统容量下降较快。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列车大部分时间运行在高架桥、郊区等视野开阔的区域,列车与基站之间的散射体比较稀疏,因此LOS路径较强,信道相关性较大,各个天线经历的衰落差异性不大,分集增益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接收端与发射端之间的相对高速运动,多径时变和多普勒频移将会导致严重的信道快速时变,因此无论是通过时分双工(TDD)上下行链路互易性或频分双工(FDD)反馈方式而获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均会存在较大延时,此时若通过该CSI进行波束成形设计则无法将波束调整到目标用户。尤其是当列车与基站非常近时,方位角变化非常迅速。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到达角(Direction of Arrival,DoA)进行波束成形设计。基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高铁环境,提出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该方法基于DoA进行波束成形设计,无需用户端反馈信道信息,通过多天线对不同用户设计多个波束成形从而降低干扰、提升系统容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高速移动场景下,提出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从而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并提升系统容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考虑高铁移动车厢终端(Mobile Carriage Terminal,MCT)与铁路沿线的基站之间的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车内用户与地面基站之间的通信采用双层结构,分别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车地通信,即道旁的基站与高铁车载MCT之间的车地通信;另一部分为车内通信,即高铁每节车厢顶部的车载MCT与用户之间的通信。车内用户对宽带通信的需求可以通过车地通信中MCT的SINR和容量进行体现。因而本专利技术主要研究其中的车地通信。自适应多波束大规模MIMO收发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设高铁有S节车厢,每节车厢顶部安装有1个MCT,每个MCT有NR根天线,基站等距离地部署NT(NT>NR)根天线,阵元与阵元间的距离为Δλc,λc为载波波长,Δ为归一化的阵元间距。设每截车厢长度为l,列车与基站垂直距离为Dmin,基站天线高度与MCT天线高度差为hBS,di表示第i个MCT(记为MCTi)与基站在轨道上垂直投影点的距离,d表示列车与基站在轨道上投影的的实时距离,设θi为第i个MCT视距接收方向在xoy平面与y轴的夹角,φi为第i个MCT视距接收方向与z轴的夹角,假设为MCTi设计的波束所需天线数为ni。由于天线间距远小于通信距离,因此天线阵列的远场可以表示为阵列因子(Array Factor,AF)与阵元因子(Element Factor,EF)的乘积。EF取决于无线信道的传输电磁特性,而AF跟阵元间距、排列结构等相关。于是图2中所示的高铁系统中,不同波束的发送阵列控制向量为: z ( d i ) = 1 N t 1 e - j 2 π · Δ · [ κ ( d ) - κ ( d i ) ] ... e - j 2 π ( n i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具体为:高速运行环境中稀疏散射体与强视距LOS特性使得信道具有强相关性,因而大规模MIMO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获得有效的分集与复用增益,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案就是波束成形设计,然而高速移动场景特有的分布特性使得波束间干扰非常严重,针对这个难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套基于到达角DoA的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该方法包含的创新有:S1,高铁通信场景通常为郊区、原野等开阔区域,LOS径明显;另一方面,高铁只沿着特定线路运行,其方位角与位置信息可根据先验信息很容易得到,因此将DoA运用于高铁多天线更能获得较高的系统性能;S2,若发射端采用单波束进行波束成形,系统容量较低,而当采用固定多波束设计时,在列车距离基站较远处时,各波束夹角非常小,相互干扰严重,势必影响系统性能;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自适应多波束方法,根据系统总容量的变化自适应地选择增加或减少子波束数目;S3,不同移动车厢终端MCT处于不同位置,因而对应子波束的容量各不相同,通过各个子波束的容量自适应地调节各个子波束所需的发射天线数,从而最大化系统总容量。...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提出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具体为:高速运行环境中稀疏散射体与强视距LOS特性使得信道具有强相关性,因而大规模MIMO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获得有效的分集与复用增益,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案就是波束成形设计,然而高速移动场景特有的分布特性使得波束间干扰非常严重,针对这个难题,本发明提出一套基于到达角DoA的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该方法包含的创新有:S1,高铁通信场景通常为郊区、原野等开阔区域,LOS径明显;另一方面,高铁只沿着特定线路运行,其方位角与位置信息可根据先验信息很容易得到,因此将DoA运用于高铁多天线更能获得较高的系统性能;S2,若发射端采用单波束进行波束成形,系统容量较低,而当采用固定多波束设计时,在列车距离基站较远处时,各波束夹角非常小,相互干扰严重,势必影响系统性能;基于此,本发明提出自适应多波束方法,根据系统总容量的变化自适应地选择增加或减少子波束数目;S3,不同移动车厢终端MCT处于不同位置,因而对应子波束的容量各不相同,通过各个子波束的容量自适应地调节各个子波束所需的发射天线数,从而最大化系统总容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波束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利要求1中将DoA运用于高铁多天线,具体包括:符号说明如下:高铁有S节车厢,每节车厢顶部安装有1个MCT,每个MCT有NR根天线,基站等距离地部署NT(NT>NR)根天线,阵元与阵元间的距离为Δ·λc,λc为载波波长,Δ为归一化的阵元间距;每截车厢长度为l,列车与基站垂直距离为Dmin,基站天线高度与MCT天线高度差为hBS,di表示第i个MCT(记为MCTi)与基站在轨道上垂直投影点的距离,d表示列车与基站在轨道上投影的实时距离,设θi为第i个MCT视距接收方向在xoy平面与y轴的夹角,φi为第i个MCT视距接收方向与z轴的夹角,为MCTi设计的子波束所需天线数为ni;一种高速场景下大规模MIMO自适应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勇李瑜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