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宝山专利>正文

一种缓冲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7150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1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鞋,包括第一鞋底板、第二鞋底板、第一弹簧片、第二弹簧片、活动摩擦片及固定摩擦片;所述第一鞋底板位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下方,并且两者于端部铰接,第二鞋底板可绕铰接处上下开合;所述第一弹簧片为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鞋底板上部铰接,一端与所述滑动摩擦片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拱形朝上布置,与所述第二鞋底板相接;所述固定摩擦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鞋底板,并且固定摩擦片的上表面与所述滑动摩擦片的下表面相接,所述滑动摩擦片可相对于固定摩擦片前后滑动;第二弹簧片具有一拱形段,且拱形朝下安装于第二鞋底板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滑动摩擦片的上方并与其相抵接,本缓冲鞋的缓冲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动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鞋
技术介绍
人们在做跑步或者登山运动时,由于体重原因,经常会对膝盖造成较大压力,致使膝盖受损,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具有避震效果的鞋子,比如在鞋底设有气囊、气垫或橡胶减震块等缓冲措施,从而减小地面给脚部的作用力,避免运动时受伤及降低长期行走时的疲劳感。而现有的上述减震部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出现气垫漏气,减震块变形等问题,且减震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冲效果更好的缓冲鞋。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缓冲鞋,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包括第一鞋底板、第二鞋底板、第一弹簧片、第二弹簧片、活动摩擦片及固定摩擦片;所述第一鞋底板位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下方,并且两者于端部铰接,所述第二鞋底板可绕铰接处上下开合;所述第一弹簧片为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鞋底板上部铰接,一端与所述滑动摩擦片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拱形朝上布置,与所述第二鞋底板相接;所述固定摩擦片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鞋底板,并且所述固定摩擦片的上表面与所述滑动摩擦片的下表面相接,所述滑动摩擦片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摩擦片前后滑动;所述第二弹
簧片具有一拱形段,且拱形朝下安装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滑动摩擦片的上方并与其相抵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第二鞋底板与拱形朝上所述第一弹簧片相接,当所述第二鞋底板向下压时,所述第一弹簧片会被压缩,进而带动与其铰接的所述活动摩擦片在固定摩擦片上滑动,又由于所述第二弹簧片固定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下底面,与活动摩擦片相抵接,所以会随着所述第二鞋底板向下压始终压住活动摩擦片,于是,当人使用本缓冲鞋向下踩踏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由于具有弹性,可以吸收人的一部分重力势能,起到第一层缓冲作用,又由于固定摩擦片与活动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作用,进一步吸收人的重力势能,而且由于第二弹簧片始终给活动摩擦片向下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吸收的人的重力势能越大,越有利于缓冲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缓冲鞋的缓冲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在本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做以下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鞋底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的前部,所述滑动摩擦片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的后部,所述第一弹簧片与所述第一鞋底板的铰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的前部,所述第一弹簧片受压后带动所述活动摩擦片向后移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弹簧片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的前部,正好位于人的前脚掌部位,而人在走路、跑步或者登山时一般为前脚掌先着地,这样可以先行对人的重力进行缓冲,而固定摩擦片、活动摩擦片及第二弹簧片则位于人的后脚掌部位,可以使的人越往下压,更加有利于压住活动摩擦片,摩擦力越大,使其始终保持与固定摩擦片的贴合而产生摩擦,进而更加有利于进行缓冲吸能。进一步,所述第一鞋底板上部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弹簧片、所述活动摩擦片及所述固定摩擦片均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并且所述活动摩擦片的上表面
低于所述凹槽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弹簧片的拱形部分高于所述凹槽的上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二弹簧片的还包括分别连接于其拱形段两端的固定段及滑移段,所述固定段与所述第二鞋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滑移段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下表面滑动连接。进一步,所述缓冲鞋还包括供人脚穿入的鞋面,所述鞋面与所述第二鞋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鞋底板的下表面设有具有凹凸状结构的防滑垫。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缓冲鞋的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簧片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第一鞋底板1,第二鞋底板2,第一弹簧片3,第二弹簧片4,活动摩擦片5,固定摩擦片6,凹槽7,鞋面8,防滑垫9,拱形段41,固定段42,滑移段4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缓冲鞋的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簧片的示意图。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缓冲鞋的具体实施例中,包括第一鞋底板1、第二鞋底板2、第一弹簧片3、第二弹簧片4、活动摩擦片5及固定摩擦片6;所述第一鞋底板1位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方,并且两者于端部铰接,所
述第二鞋底板2可绕铰接处上下开合;所述第一弹簧片3为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铰接,一端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3拱形朝上布置,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相接;所述固定摩擦片6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并且所述固定摩擦片6的上表面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下表面相接,所述活动摩擦片5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摩擦片6前后滑动;所述第二弹簧片4具有一拱形段41,且拱形朝下安装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上方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相抵接。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3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前部,所述活动摩擦片5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后部,所述第一弹簧片3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铰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前部,所述第一弹簧片3受压后带动所述活动摩擦片5向后移动。为了使布局更合理,更加紧凑,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设有凹槽7,所述第一弹簧片3、所述活动摩擦片5及所述固定摩擦片6均安装于所述凹槽7内,并且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凹槽7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弹簧片3的拱形部分高于所述凹槽7的上表面,以利于第二鞋底板2更好的压住第一弹簧片3。所述第二弹簧片4的还包括分别连接于其拱形段41两端的固定段42及滑移段43,所述固定段42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固定连接,所述滑移段43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弹簧片4与第二鞋底板2固定可靠,并且始终压住活动摩擦片5。为了穿戴方便,所述缓冲鞋还包括供人脚穿入的鞋面8,所述鞋面8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下表面设有具有凹凸状结构的防滑垫9,防止使用缓冲鞋时打滑。所述第一鞋底板1及第二鞋底板2均可以采用橡胶材料按人的脚型制成,其后端的铰接处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另加铰接件,所述第一弹簧片
3及第二弹簧片4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为具有弹性塑料材质,第二弹簧片4与第二鞋底板的固定可以为粘接也可以为螺钉连接,也可以卡接,连接方式不一,确保其拱形段能压住所述活动摩擦片5即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缓冲鞋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鞋底板(1)、第二鞋底板(2)、第一弹簧片(3)、第二弹簧片(4)、活动摩擦片(5)及固定摩擦片(6);所述第一鞋底板(1)位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方,并且两者铰接,所述第二鞋底板(2)可绕铰接处上下开合;所述第一弹簧片(3)为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铰接,另一端与水平放置的所述活动摩擦片(5)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3)拱形朝上布置,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相接;所述固定摩擦片(6)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并且所述固定摩擦片(6)的上表面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下表面相接,所述活动摩擦片(5)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摩擦片(6)前后滑动;所述第二弹簧片(4)具有一拱形段(41),且拱形朝下安装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上方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相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鞋底板(1)、第二鞋底板(2)、第一弹簧片(3)、第二弹簧片(4)、活动摩擦片(5)及固定摩擦片(6);所述第一鞋底板(1)位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方,并且两者铰接,所述第二鞋底板(2)可绕铰接处上下开合;所述第一弹簧片(3)为拱形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铰接,另一端与水平放置的所述活动摩擦片(5)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3)拱形朝上布置,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相接;所述固定摩擦片(6)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上部,并且所述固定摩擦片(6)的上表面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下表面相接,所述活动摩擦片(5)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摩擦片(6)前后滑动;所述第二弹簧片(4)具有一拱形段(41),且拱形朝下安装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下侧,并且位于所述活动摩擦片(5)的上方与所述活动摩擦片(5)相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鞋底板(2)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一弹簧片(3)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前部,所述活动摩擦片(5)位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后部,所述第一弹簧片(3)与所述第一鞋底板(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山
申请(专利权)人:陈宝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