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外壳及其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954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移动设备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外壳及其移动终端。其中,该移动终端外壳至少包括:由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由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通过第二支撑部的配合,从而将放置在移动终端外壳内的移动终端支撑起,无需单独另外设置支架并可方便地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支撑,使用户解放了双手,从而方便用户观看移动终端中的内容,同时设计简单,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设备零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外壳及其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手机外壳不仅具有美观的效果,而且还能够防止手机过度摩擦,或者手机掉落时,保护手机不被摔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很多人习惯边吃饭边观看手机视频。由于餐桌不卫生以及将手机平放在餐桌上不易于观看,人们总需要单手手持手机,极大影响人们的观看兴致。现在市面上有提供手机支架,该手机支架将手机支撑起,以便人们享受观看手机视频。但是,对于一些即时性的观看视频来说,一方面,自身不可能随时携带手机支架,另一方面,由于手机支架体积大,不利于携带。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机壳,该手机壳在背面设置一支架,当用户需要架设手机时,打开该支架,并将该支架调整至合适位置即可架设手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手机壳存在以下缺点:1、另外单独设置支架,设计成本和生产成本高;2、在手机壳外观增设了与外壳整体色彩、形状不协调的支架,极大影响手机壳外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外壳及其移动终端,其解决了现有支撑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外壳设计复杂和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在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外壳,用于移动终端,其至少包括:由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支撑部;以
及由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支撑部。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部。可选地,由所述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一支撑部是U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移动终端外壳是一体化连接。可选地,由所述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二支撑部是U形状,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自由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固定端和所述移动终端外壳是一体化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开设在所述移动终端外壳的中部。可选地,由所述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一支撑部的边缘是锯齿状。可选地,由所述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二支撑部的边缘是锯齿状。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外壳的边缘部分是软塑料,非边缘部分是硬塑料。在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所述的移动终端外壳以及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扣合在所述移动终端外壳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通过第二支撑部的配合,从而将放置在移动终端外壳内的移动终端支撑起,无需单独另外设置支架并可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支撑,使用户解放双手,从而方便用户观看移动终端中的内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支撑移动终端时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被横向支撑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移动终端被纵向支撑时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外壳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动终端外壳至少包括一个第一支撑部11以及第二支撑部12,该第一支撑部11是由第一轮廓线111所界定而形成一定的形状,其中,第一支撑部11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比如可以是U型状,半椭圆形状以及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轮廓线111界定形状的第一支撑部11是U形状,其中,第一支撑部11包括第一自由端11A和第一固定端11B,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1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一自由端11A,第一固定端11B和移动终端外壳13是一体化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部11开设在移动终端外壳13的中部。此处,第一支撑部11还可以开设在移动终端外壳13的其它位置。第一支撑部11处于移动终端外壳13的中部,第一支撑部11能够很好地与处于移动终端外壳13的移动终端的重心重合,使其能够更加稳固地支撑移动终端。当需要支撑移动终端时,用户从移动终端外壳13掰出第一支撑部11,具体的,第一自由端11A接触支撑面,第一固定端11B支撑住移动终端外壳13。此处,由第一轮廓线111界定形状的第一支撑部11的边缘是锯齿状,
即第一自由端11A处是锯齿状。第一支撑部11掰开后接触支撑面时,该锯齿状通过咬住支撑面而增大与支撑面的摩擦力,使移动终端放置移动终端外壳13内后不容易产生晃动,从而提高了第一支撑部11的支撑可靠性。为了进一步更加稳固支撑移动终端,用户进一步掰开第二支撑部12。其中,第二支撑部12开设在第一支撑部11的中部。此处,第二支撑部12还可以开设在第一支撑部11中的其它位置或者移动终端外壳13其它位置。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12处于第一支撑部11的中部,其能够最优地配合第一支撑部支撑移动终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2是由第二轮廓线121所界定而形成一定的形状。第二支撑部12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比如可以是U型状,半椭圆形状以及其它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二轮廓线121界定形状的第二支撑部12是U形状,其中,第二支撑部12包括第二自由端12A和第二固定端12B,第二支撑部12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二自由端12A,第二固定端12B和移动终端外壳13是一体化连接。此处,由第二轮廓线121界定形状的第二支撑部12的边缘是锯齿状。第二支撑部12掰开后配合第一支撑部11支撑移动终端时,该锯齿状通过咬住移动终端外壳13的侧面而增大与移动终端外壳的侧面的摩擦力,使移动终端放置移动终端外壳13内后不容易产生晃动,从而提高了第二支撑部12的支撑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自由端11A和第二固定端12B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自由端11A和第二自由端12A之间的距离;或者,第一固定端11B和第二自由端12A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固定端11B和第二固定端12B之间的距离。因此,以移动终端外壳13为静态参考点,第二支撑部12的开口方向和第一支撑部11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支撑部11是U形状,第二支撑部12是倒U形状。采用此结构,有利于第二支撑部12配合第一支撑部11构建一个类三角架结构,以进一步稳定支撑移动终端外壳13。请一并参考图2和图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支撑移动终端时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被横向支撑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移动终端是扣合在移动终端外壳13内,此处不示出移动终端。当需要支撑移动终端时,首先用户从移动终端外壳13掰出第一支撑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外壳,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由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由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支撑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外壳,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由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由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并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支撑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开设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外壳,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一支撑部是U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移动终端外壳是一体化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外壳,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轮廓线界定形状的第二支撑部是U形状,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自由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边缘是自由掰开的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固定端和所述移动终端外壳是一体化连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珂珂
申请(专利权)人: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