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4918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4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涉及排水系统领域,包括地漏外壳,所述地漏外壳的上端设有地漏盖,所述地漏盖与地漏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外壳的内部设有上液封装置、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和地漏法兰,所述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地漏法兰连接,此设计,采用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进行配合,在清洁上液封装置时,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浮球将地漏中心管的下端口堵住,仍保持液封状态,有效防止排水管路中的臭气、微生物、细菌、昆虫、蚊蝇以及下水管路中的空气进入到洁净区内,保护了洁净区内的环境,此设计,结构简单合理,液封性良好,造价低廉,操作便捷,便于清洗消毒,有利于广泛应用及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排水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
技术介绍
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无菌生产的A/B级洁净区内禁止设置水池和地漏,在其它洁净区内,水池或地漏应当有适当的设计、布局和维护,并安装易于清洁且带有空气阻断功能的装置,以防倒灌,同外部排水系统的连接方式应当能够防止微生物的侵入。另外,在一些特殊行业的不同操作房间的大气压会不一样,有的操作房间的大气压会低于排水系统的大气压,这样排水系统会对房间的密封性照成破坏,或污染这个房间的环境。目前,我国市场现有的地漏普遍为单液封地漏,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没有问题,但如果地漏使用完毕后,对地漏进行清洁及消毒时,地漏的液封完全失效,这时排水管路中的臭气、微生物、细菌、昆虫、蚊蝇以及下水管路中的空气进入到洁净区,污染洁净区内的环境,并会对洁净环境照成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单液封地漏在拆卸清洁时地漏液封失效,造成排水管路中的臭气、微生物、细菌、昆虫、蚊蝇以及下水管路中的空气进入到洁净区,污染洁净区内的环境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包括地漏外壳,所述地漏外壳的上端设有地漏盖,所述地漏盖与地漏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外壳的内部设有上液封装置、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和地漏法兰,所述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地漏法兰连接,所述上液封装置包括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所述地漏扣碗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口设置在地漏扣碗的内部,所述地漏溢流口的下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之间形成第一U型液封腔,所述地漏扣碗的外壁设有若干上导流孔,所述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包括地漏溢流管、浮球和地漏中心管,所述地漏溢流管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管的下端设置在地漏外壳的下端口上方,所述浮球和地漏中心管均设置在地漏溢流管的内部,所述地漏中心管的上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浮球与地漏中心管的下端相接触,所述地漏中心管与地漏溢流管之间形成第二U型液封腔,所述地漏溢流管的外壁设有若干下导流孔。优选的,所述地漏中心管的下端设有硅胶密封圈。优选的,所述地漏外壳的内部设有地漏篦子,所述地漏篦子设置在地漏扣碗的上方,所述地漏篦子与地漏外壳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地漏外壳的外形为倒凸台状,所述地漏外壳的下端口的直径小于其上端口的直径。优选的,所述地漏外壳的直角连接处均设有圆弧过渡面。优选的,所述地漏外壳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成。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的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采用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进行配合,在清洁上液封装置时,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浮球将地漏中心管的下端口堵住,仍保持液封状态,有效防止排水管路中的臭气、微生物、细菌、昆虫、蚊蝇以及下水管路中的空气进入到洁净区内,保护了洁净区内的环境,此设计,结构简单合理,液封性良好,造价低廉,操作便捷,便于清洗消毒,有利于广泛应用及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地漏扣碗的示意图;图3是地漏溢流管的示意图。其中,1-地漏外壳,2-浮球,3-地漏溢流管,4-地漏扣碗,5-地漏盖,6-地漏篦子,7-地漏溢流口,8-地漏法兰,9-地漏中心管,10-硅胶密封圈,11-上导流孔,12-下导流孔,13-第一U型液封腔,14-第二U型液封腔,15-圆弧过渡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图2和图3出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包括地漏外壳1,所述地漏外壳1的上端设有地漏盖5,所述地漏盖5与地漏外壳1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外壳1的内部设有上液封装置、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和地漏法兰8,所述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地漏法兰8连接,所述上液封装置包括地漏扣碗4和地漏溢流口7,所述地漏扣碗4与地漏外壳1的内壁卡接,所述地漏溢流口7设置在地漏扣碗4的内部,所述地漏溢流口7的下端与地漏法兰8相连接,所述地漏扣碗4和地漏溢流口7之间形成第一U型液封腔13,所述地漏扣碗4的外壁设有若干上导流孔11,所述下浮球2液封阻隔装置包括地漏溢流管3、浮球2和地漏中心管9,所述地漏溢流管3与地漏外壳1的内壁卡接,所述地漏溢流管3的下端设置在地漏外壳1的下端口上方,所述浮球2和地漏中心管9均设置在地漏溢流管3的内部,所述地漏中心管9的上端与地漏法兰8相连接,所述浮球2与地漏中心管9的下端相接触,所述地漏中心管9与地漏溢流管3之间形成第二U型液封腔14,所述地漏溢流管3的外壁设有若干下导流孔12。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中心管9的下端装有硅胶密封圈10,浮球2与硅胶密封圈10相接触时,密封效果更好,形成的阻隔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外壳1的内部设有地漏篦子6,所述地漏篦子6设置在地漏扣碗4的上方,所述地漏篦子6与地漏外壳1可拆卸连接,地漏篦子6起到过滤的作用,防止地漏外壳1的内部出现堵塞现象。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外壳1的外形为倒凸台状,所述地漏外壳1的下端口的直径小于其上端口的直径。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外壳1的直角连接处均设有圆弧过渡面15,避免地漏外壳的直角连接处滞留污水。本实施例中,所述地漏外壳1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成,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基于上述,本技术结构的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正常排水时,地漏盖5打开,污水流入地漏外壳1的内部,污水先从地漏扣碗4外壁上的上导流孔11流入第一U型液封腔13内,并通过地漏溢流口7流入到地漏中心管9内,由于水压作用,将浮球2向下挤压,浮球2与地漏中心管9分离,污水进入第二U型液封腔14内,并通过地漏溢流管3外壁上的下导流孔12将污水排出,最终污水从地漏外壳1的下端口排出;当需要清洁地漏时,打开地漏盖5,将地漏扣碗4和地漏溢流口7拆卸进行清洁和消毒,此时,浮球2在浮力的作用下,浮球2与地漏中心管9的下端相接触,浮球2将地漏中心管9的下端口堵塞住,液封良好,这样,排水管路中的臭气、微生物、细菌、昆虫、蚊蝇以及下水管路中的空气无法通过地漏中心管9进入洁净区内。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包括地漏外壳,所述地漏外壳的上端设有地漏盖,所述地漏盖与地漏外壳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外壳的内部设有上液封装置、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和地漏法兰,所述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地漏法兰连接,所述上液封装置包括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所述地漏扣碗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口设置在地漏扣碗的内部,所述地漏溢流口的下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之间形成第一U型液封腔,所述地漏扣碗的外壁设有若干上导流孔,所述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包括地漏溢流管、浮球和地漏中心管,所述地漏溢流管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管的下端设置在地漏外壳的下端口上方,所述浮球和地漏中心管均设置在地漏溢流管的内部,所述地漏中心管的上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浮球与地漏中心管的下端相接触,所述地漏中心管与地漏溢流管之间形成第二U型液封腔,所述地漏溢流管的外壁设有若干下导流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浮球阻隔的双液封地漏,包括地漏外壳,所述地漏外壳的上端设有地漏盖,所述地漏盖与地漏外壳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外壳的内部设有上液封装置、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和地漏法兰,所述上液封装置和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通过地漏法兰连接,所述上液封装置包括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所述地漏扣碗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口设置在地漏扣碗的内部,所述地漏溢流口的下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地漏扣碗和地漏溢流口之间形成第一U型液封腔,所述地漏扣碗的外壁设有若干上导流孔,所述下浮球液封阻隔装置包括地漏溢流管、浮球和地漏中心管,所述地漏溢流管与地漏外壳的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溢流管的下端设置在地漏外壳的下端口上方,所述浮球和地漏中心管均设置在地漏溢流管的内部,所述地漏中心管的上端与地漏法兰相连接,所述浮球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彪孙凯唐琨冯永强葛立成张雅楠张明坤闫宏宇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鸿展流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