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4610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4 1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无需鼻饲,直接经口腔进食,依据重力作用,可控制流速,能满足术后患者进食量,提高患者进食舒适度,保证了患者营养和机体需求,可以减少患者输液天数和输液量,尽早康复。包括储液袋、软管、流量调节器、滴管、开关卡;所述储液袋用于盛装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软管的首端与储液袋的下端口连通,用于输送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滴管、流量调节器依次设置在软管上,所述软管的末端为口腔进食端口,用于直接置入患者口腔内,经滴管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滴注入口腔,通过口腔进食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和流量调节器用于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控制、调整营养制剂或流食的滴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
技术介绍
目前,越来越多的牙颌面畸形患者采用正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的方式改变其容貌和咬合关系。患者术后须颌间弹性牵引固定3~4周,以帮助患者神经肌肉改建,适应新的咬合动力平衡。由于术后口内伤口、颌间牵引、伤口疼痛以及口颌系统功能的改变,尤其术后一周内颌面部肿胀明显,使患者不能咀嚼,限制了患者经口腔进食及进食量;而正颌外科患者术后软硬组织愈合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如进食量达不到机体需求,将影响患者康复时间,增加住院天数。为满足术后患者营养需求,促进患者尽早康复,需要针对正颌手术患者采取术后经鼻胃管鼻饲流食5~7天进行肠内营养。目前,临床上一般使用一次性(简称袋式重力)肠内营养供应管路,通过鼻饲的方法(胃管接头把胃管通过鼻腔送到患者胃中,胃管是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往胃内注入液体以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以满足患者机体需求。但临床部分患者因手术后留置胃管会出现咽喉疼痛、异物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舒适度。如果出现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使患者发生误吞误吸的潜在危险。患者还易因胃管不耐受,常自行拔除胃管,出现意外拔管现象,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影响护理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保留胃管鼻饲存在的患者舒适度和安全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及应用,能使患者尽早拔除胃管,直接经口腔进食,依据重力作用,可控制流速,保证患者进食量,提高患者舒适度,保障患者安全,以满足患者营养和机体需求,早日康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1.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包括储液袋、软管、流量调节器、滴管、开关卡;所述储液袋用于盛装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软管的首端与储液袋的下端口连通,用于输送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滴管、流量调节器依次设置在软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末端为口腔进食端口,用于直接置入患者口腔内,经滴管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滴注入口腔,通过口腔直接进食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和流量调节器用于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控制,
调整营养制剂或流食的滴速。2.所述软管长度146~155cm。3.所述软管的内径2.6mm,外径3.8mm。4.所述软管采用医用PVC材料,可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5.所述软管的末端设保护套。6.所述储液袋的上端口具有上盖和悬挂环。7.所述滴管为茂菲氏滴管。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无需鼻饲,直接经口腔进食,依据重力作用,可控制流速,能满足正颌术后患者进食量,提高患者进食舒适度,保证了患者营养和机体需求,可以减少患者输液天数和输液量,尽早康复。并且易于护士和患者操作,尤其是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吞咽能力,自行控制滴速,即保证患者安全,又可使患者参与自我护理,自我康复。同时不增加患者费用,也减轻了护士劳动强度,降低了护理成本。具体内容,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24.33±4.59)岁;术中出血量(311.33±122.84)ml。对照组60例,其中男15例,女45例,平均年龄(22.40±4.53)岁;术中出血量(334.67±131.67)ml。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胃肠道既往史、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各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或分块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颏成形术。②既往无胃肠道疾病史。③无精神心理疾病史。均给予患者术前告知。两组患者术中均插胃管,术后当日均在复苏室观察,禁食水,每1~2小时胃肠减压一次,以避免患者呕吐和误吸。患者次日晨返回病房,取半卧位,给予检测胃液PH值后行胃肠减压1次。之后两组患者均以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经鼻胃管清洗胃部,并首次鼻饲5%GNS溶液100~200ml。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使用原有袋式重力鼻饲流食5~7天,从口内进水,以保持口腔清洁。试验组:根据患者吞咽能力及医嘱,术后第一日给予拔除胃管,指导患者使用新型袋式重力装置经口腔进食、进水,每次进食流食后再进食少量清水,以保证伤口清洁舒适。根据患者进食需求,每1~2h一次,每次约100~200ml。两组患者进食种类基本相同。评估试验组患者术后对新型袋式重力使用情况,表明该产品的使用不仅使患者尽早拔除胃管,避免因留置胃管所致不适症状,而且还保障正颌外科术后患者营养供给。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第一日拔除胃
管,之后患者使用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辅助进食,进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患者直接口内进食,胃管的尽早拔除使得患者舒适度大大增加,因此进食量同时增加。患者机体尽早康复,输液量、输液天数可以减少,患者可以尽早出院,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表1 两组患者术后进食量比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液袋上盖和悬挂环,2-储液袋,3-开关卡,4-茂菲氏滴管,5-流量调节器,6-软管,7-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的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包括储液袋2、软管6、流量调节器5、茂菲氏滴管4、开关卡3;储液袋2用于盛装营养制剂或流食,软管6的首端与储液袋2的下端口连通,用于输送营养制剂或流食,开关卡3、滴管4、流量调节器5依次设置在软管6上,软管的末端为口腔进食端口,用于直接置入患者口腔内,经滴管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滴注入口腔内,通过口腔进食营养制剂或流食;开关卡3和流量调节器5用于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控制、调整营养制剂或流食的滴速。另外,储液袋2的上端口具有上盖和悬挂环1,软管6末端设保护套7。本技术的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在原有一次性(简称袋式重力)肠内营养供应管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改变原有产品性质,材料均为已通过鉴定的鼻胃管使用材料,符合医用产品使用规定。本实施例软管材料为医用PVC材料(聚氯乙烯),可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为适于将软管直接插入口腔,本实施例软管总长度至146~155cm(不包括茂菲氏滴管),软管的内径2.6mm,外径3.8mm。产品其它结构和性能同原袋式重力相同。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的应用,所述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应用于正颌外科手术或其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内有伤、需颌间牵引的患者经口直接进食。使用时,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水)倒入储液袋2,将上盖和悬挂环1悬挂于固定轨道,排净软管6内的空气。术后第一日拔除胃管后,指导口内有伤口的患者将软管6末端置于口腔舌侧接近舌根处;正颌患者术后第2日开始行颌间牵引,颌间牵引患者可将软管6末端从口腔侧面放入双侧后磨牙间隙或缺失牙位间隙插入口内约2~3cm,接近舌根;肿胀明显患者可置入双侧颊侧。打开开关卡3和流量调节器5,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调整适宜滴速注入,平均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包括储液袋、软管、流量调节器、滴管、开关卡;所述储液袋用于盛装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软管的首端与储液袋的下端口连通,用于输送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滴管、流量调节器依次设置在软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末端为口腔进食端口,用于直接置入患者口腔内,经滴管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滴注入口腔,通过口腔进食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和流量调节器用于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控制、调整营养制剂或流食的滴速;所述软管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医用聚氯乙烯PVC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袋式重力营养供应管路,包括储液袋、软管、流量调节器、滴管、开关卡;所述储液袋用于盛装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软管的首端与储液袋的下端口连通,用于输送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滴管、流量调节器依次设置在软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末端为口腔进食端口,用于直接置入患者口腔内,经滴管将营养制剂或流食滴注入口腔,通过口腔进食营养制剂或流食;所述开关卡和流量调节器用于根据患者的吞咽能力控制、调整营养制剂或流食的滴速;所述软管采用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医用聚氯乙烯PV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娟周娜甄文亚齐晓宇郭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