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3939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3 10:14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室、絮凝室、好氧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下侧设有进水口,第一过滤室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絮凝室相连通,所述絮凝室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与位于絮凝室上方的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上部固定设有混合桶,混合桶上端设有开口,混合桶的侧壁以及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铰链,铰链上活动铰接有转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絮凝剂与污水能够进行有效的混合,提高了污水的絮凝效果;氧气与污水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了好氧菌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事业,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即是将污水及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之达到再利用的目的,可节省大量的水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污水排放量逐年上升,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如果随意排放,将造成地下水体的污染,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高效的装置和方法,使这种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传统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前期预处理和最终深度处理时),反应时间长,药物扩散、渗透、混合不均匀,并且很多设施功能单一,造成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变差,难以满足目前的污水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室、絮凝室、好氧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下侧设有进水口,第一过滤室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絮凝室相连通,所述絮凝室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与位于絮凝室上方的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上部固定设有混合桶,混合桶上端设有开口,混合桶的侧壁以及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铰链,铰链上活动铰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另一端设有搅拌球,所述搅拌球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搅拌叶片,转动杆与第一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絮凝室的底部通过管道与好氧室相连通,所述好氧室内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位于好氧室上方的第二电机相连接,第二转轴内部为中空,第二转轴底端设有旋转气管接头,旋转气
管接头通过进气管与供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开设有若干连通好氧室和第二转轴内部的第二通孔;所述好氧室通过管道与第二过滤室相连通,第二过滤室的上部设有石英砂过滤层,第二过滤室的下部设有活性炭吸附层。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的网眼直径依次减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絮凝室的顶部设有加药口,加药口正对混合桶的开口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过滤室右侧底部设有出水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絮凝剂与污水能够进行有效的混合,提高了污水的絮凝效果;氧气与污水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了好氧菌对污水的净化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过滤室、2-进水口、3-第一滤网、4-第二滤网、5-第三滤网、6-管道、7-加药口、8-第一电机、9-第一转轴、10-混合桶、11-第一通孔、12-絮凝室、13-转动杆、14-弹簧、15-铰链、16-搅拌球、17-搅拌叶片、18-旋转气管接头、19-进气管、20-供气装置、21-第二电机、22-第二转轴、23-第二通孔、24-好氧室、25-第二过滤室、26-石英砂过滤层、27-活性炭吸附层、28-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室1、絮凝室12、好氧室24和第二过滤室25,所述第一过滤室1的下侧设有进水口2,第一过滤室1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网3、第二滤网4和第三滤网5,依次对污水中的杂质
进行过滤处理;所述第一过滤室1的上部通过管道6与絮凝室12相连通,所述絮凝室12内设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的顶端与位于絮凝室12上方的第一电机8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9的上部固定设有混合桶10,混合桶10上端设有开口,混合桶10的侧壁以及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转轴9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铰链15,铰链15上活动铰接有转动杆13,转动杆13的另一端设有搅拌球16,所述搅拌球16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搅拌叶片17,转动杆13与第一转轴9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4,将絮凝剂加到混合桶10内,启动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带动第一转轴9转动,从而带动混合桶10转动,混合桶10内的絮凝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通孔11处四处散开,与污水进行充分的混合,转动杆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绕铰链15转动,带动搅拌球16远离第一转轴9,从而扩大了混合范围,提高了絮凝效果;所述絮凝室12的底部通过管道6与好氧室24相连通,所述好氧室24内设有第二转轴22,第二转轴22与位于好氧室24上方的第二电机21相连接,第二转轴22内部为中空,第二转轴22底端设有旋转气管接头18,旋转气管接头18通过进气管19与供气装置20相连接,所述第二转轴22上开设有若干连通好氧室24和第二转轴22内部的第二通孔23,供气装置20向第二转轴22的内部通入氧气,第二电机21带动第二转轴22转动,氧气从第二转轴22上的第二通孔23处均匀散出与污水充分混合,提高了好氧菌对污水的净化能力;所述好氧室24通过管道6与第二过滤室25相连通,第二过滤室25的上部设有石英砂过滤层26,第二过滤室25的下部设有活性炭吸附层27,石英砂过滤层26和活性炭吸附层27对污水依次进行最后的吸附和净化处理;所述第一滤网3、第二滤网4和第三滤网5的网眼直径依次减小。所述絮凝室12的顶部设有加药口7,加药口7正对混合桶10的开口处。所述第二过滤室25右侧底部设有出水口28。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将污水从进液口1处加入,第一滤网3、第二滤网4和第
三滤网5依次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以便除去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随后污水进入到絮凝室12内,将絮凝剂从加药口7加入,絮凝剂进入到混合桶10内,混合桶10内的絮凝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通孔11处四处散开,与污水进行充分的混合,转动杆1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绕铰链15转动,带动搅拌球16远离第一转轴9,从而扩大了混合范围,提高了絮凝效果;供气装置20向第二转轴22的内部通入氧气,第二电机21带动第二转轴22转动,氧气从第二转轴22上的第二通孔23处均匀散出与污水充分混合,提高了好氧菌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石英砂过滤层26和活性炭吸附层27对污水依次进行最后的吸附和净化处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滤室、絮凝室、好氧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下侧设有进水口,第一过滤室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絮凝室相连通,所述絮凝室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与位于絮凝室上方的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上部固定设有混合桶,混合桶上端设有开口,混合桶的侧壁以及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铰链,铰链上活动铰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另一端设有搅拌球,所述搅拌球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搅拌叶片,转动杆与第一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絮凝室的底部通过管道与好氧室相连通,所述好氧室内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位于好氧室上方的第二电机相连接,第二转轴内部为中空,第二转轴底端设有旋转气管接头,旋转气管接头通过进气管与供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上开设有若干连通好氧室和第二转轴内部的第二通孔;所述好氧室通过管道与第二过滤室相连通,第二过滤室的上部设有石英砂过滤层,第二过滤室的下部设有活性炭吸附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环保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过滤室、絮凝室、好氧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下侧设有进水口,第一过滤室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所述第一过滤室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絮凝室相连通,所述絮凝室内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顶端与位于絮凝室上方的第一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上部固定设有混合桶,混合桶上端设有开口,混合桶的侧壁以及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铰链,铰链上活动铰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另一端设有搅拌球,所述搅拌球上均匀布置有若干搅拌叶片,转动杆与第一转轴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絮凝室的底部通过管道与好氧室相连通,所述好氧室内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朋郑铭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创新纪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