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2891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2 0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由内定子和外定子组成,所述转子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转子的内侧设有与内定子槽相匹配的内转子槽,所述转子的外侧设有与外定子槽相匹配的外转子槽,所述内定子槽和外定子槽上分别设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两套绕组,其中,P1≠P2,且|P1‑P2|≥2,所述内转子槽和外转子槽上分别设有一套可形成极对数为p1和p2磁场的转子绕组,且转子内、外侧的转子绕组相位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同心共轴方式布置绕组,其轴向长度任意,转子内部空间能够被有效利用,电机的功率水平可保持为内、外两台电机功率之和,电机转矩平稳,振动和噪声不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
技术介绍
交流励磁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适用于变速恒频发电和变频调速系统,其特点是系统运行所需变频器容量小、运行可靠。现有的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根据电机本体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即级联式和磁场调制式。级联式结构由两台磁场互不干涉的子电机同轴连接构成,两台子电机之间只有电气连接,而不存在磁场耦合。级联式电机的优点是两台子电机的极对数配合不受限制,转矩平稳,振动小,噪声低。级联式电机的缺点是电机轴向长度过长,难以在轴向长度受到限制的场合应用。同时,由于无效体积占有很大空间,使得空间利用率和功率密度降低。磁场调制式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则具有轴向长度不受限制,但是磁场调制式电机的功率密度比级联式电机的功率密度低,同时存在着转矩脉动大,振动和噪声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内部空间能够被有效利用,转矩脉动小,振动和噪声低且能够提高功率密度的交流励磁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由内定子和外定子组成,所述转子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转子的内侧设有与内定子槽相匹配的内转子槽,所述转子的外侧设有与外定子槽相匹配的外转子槽,所述内定子槽和外定子槽上分别设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两套绕组,其中,P1≠P2,且|P1-P2|≥2,所述内转子槽和外转子槽上分别设有一套可形成极对数为p1和p2磁场的转子绕组,且转子内、外侧的转子绕组相位相反。所述内定子和外定子p1对极绕组的轴线相差π(2n+1)/p1机械角度,其中n=0,1,2,...,p1-1,所述内定子和外定子p2对极绕组的轴线相差π(2m+1)/p2机械角度,m=0,1,2,...,p2-1。所述内转子槽与外转子槽的槽数相等。所述内转子槽与外转子槽的槽数不相等。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采用同心共轴方式布置绕组,其轴向长度任意,转子内部空间能够被有效利用,电机的功率水平可保持为内、外两台电机功率之和,电机转矩平稳,振动和噪声不明显;该电机可以使得转子绕组“重复”利用,同时也使得转子磁路得到“重复”利用,从而增加了电机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电机的功率密度,改善电机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刷双馈电机转子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当外侧转子Zr1=54,p1/p2=4/2时,外侧转子绕组的槽号相位图及三相槽号分布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当内侧转子Zr2=54,p1/p2=4/2,内外侧转子绕组的节距均为y=7槽时,内侧转子绕组的槽号相位图及三相槽号分布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当外侧转子Zr1=54,内侧转子Zr2=54,p1/p2=4/2,内外侧转子绕组的节距均为y=7槽时,内、外侧转子绕组在转子槽中的位置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当外侧转子Zr1=54,p1/p2=4/2,内、外侧转子绕组无电气连接时,外侧转子绕组接线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当外侧转子Zr1=54,内侧转子Zr2=54,p1/p2=4/2,内、外侧转子绕组有电气连接时,内、外侧转子绕组接线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当外侧转子Zr1=54,内侧转子Zr2=54,p1/p2=4/2,内、外侧磁场共用转子扼部磁路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电机内、外定的空间位置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阐述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选取一台功率绕组的极对数为p1=4的无刷双馈电机,选取控制绕组的极对数为p2=2,实施例中选取外定子11槽数为72,内定子槽数为48,其结构如图1所示。转子12介于内定子13、外定子11之间,其结构如图2所
示。由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知,转子槽数的最小值为p1+p2=6,当转子槽数较少时,电机转子磁动势谐波较大、齿槽效应较大,为了消弱上述不足,通常通过增加转子槽数,即增加转子绕组分布宽度。转子外侧的总槽数为K1(p1+p2),其中K1为正整数,转子内侧的总槽数为K2(p1+p2),其中K2为正整数,这里选取K1=K2=9,即内转子槽15、外转子槽14的槽数均为54槽,即Zr1=Zr2=54。而增加槽数也会带来绕组分布系数降低。为了尽量提高转子绕组的利用率,电机设计时通常舍弃边缘槽号。图3为外侧转子舍弃4个边缘槽号,采用5个相邻槽号时,转子绕组在p1=4时转子绕组的槽号相位图及三相槽号分布图。这里转子绕组相数为3,其转子绕组的相数m满足关系式:m=(p1+p2)/mk,其中,mk为p1和p2的最大公约数。显然,对于p1=4、p2=2的电机,其相数为3。图4为布置在转子内侧的,与外侧转子绕组相对应的转子绕组,在p1=4时转子绕组的槽号相位图及三相槽号分布图。由图3、图4不难发现,转子内外侧对应位置的绕组相位相反,其具体接线方式如图5所示。首先排布外侧转子绕组。这里线圈编号以其线圈首边所在槽号命名。每个线圈的都有两个线圈边,两个线圈边中的电流方向必然相反。选择线圈1的首边作为电流的参考正方向,其余槽号线圈电流的正负均已1号槽的首边作为参考。为了表示反向电流,这里以编号右上加“’”号表示,同时也以此撇号作为线圈尾边的标识。例如1-1’为同一个线圈的两个线圈边,“1”表示线圈1的首边在1号槽内,且1号线圈的首边电流参考方向为正,1’表示1号线圈的尾边电流参考方向为负,其余线圈类同。这里转子线圈节距为7个槽。第二,排布内侧转子绕组。内侧转子绕组的排列须以外侧转子绕组的排列为参照。内侧转子绕组排列如图5所示。内侧转子1号线圈的首边置于外侧转子绕组1’相对应的位置。即外侧的1’与内侧1成镜像对称分布。同时内侧的1’与外侧1成镜像对称分布。其余线圈分布方式类同。从图5不难看出,外侧线圈组1、2、3、4、5与内侧线圈组1’、2’、3’、4’、5’成镜像分布。两者位置对称,线圈边电流相反。最后,内外侧转子绕组连接方式。内外侧转子绕组有两种连接方式,一是
各自独立,自成闭合回路,外侧转子自闭和时转子联结图如图6所示,内侧转子连接图与图6相似。二是内、外侧转子绕组联结在一起,其接线图如图7所示,显然,内外侧转子绕组电流是反方向的。无论采用哪一种联结方式,内、外转子绕组的相序是一致的,即电机转子磁场旋转方向相同。按照图7所示的绕组接法,电机转子扼部磁力线方向相同,即内、外侧转子共用扼部,从而达到扼部“重复”利用的目的,如图8所示。实施例中电机外定子11上布置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独立的两套绕组,内定子13上布置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独立的另外两套绕组。电机内定子13与外定子11的p1对极绕组的轴线相差π(2n+1)/p1机械角度,n=0,1,2,...,p1-1。内、外侧定子绕组轴线相差上述机械角度,其对应的p1对极的电角度为π(2n+1),式中n=0,1,2,...,p1-1,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电机内、外侧的p1对极绕组的磁场方向相反。当外侧定子磁力线进入外侧转子时,内侧定子磁力线进入同角度内侧转子。当外侧转子磁力线离开外侧转子时,内侧转子磁力线离开同角度内侧转子。从而实现了共用转子扼部。内、外定子p2对极绕组的轴线相差π(2m+1)/p2机械角度,其对应的p2对极的电角度为π(2m+1),式中m=0,1,2,...,p2-1。n、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由内定子和外定子组成,所述转子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转子的内侧设有与内定子槽相匹配的内转子槽,所述转子的外侧设有与外定子槽相匹配的外转子槽,所述内定子槽和外定子槽上分别设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两套绕组,其中,P1≠P2,且|P1‑P2|≥2,所述内转子槽和外转子槽上分别设有一套可形成极对数为p1和p2磁场的转子绕组,且转子内、外侧的转子绕组相位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定子无刷双馈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由内定子和外定子组成,所述转子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转子的内侧设有与内定子槽相匹配的内转子槽,所述转子的外侧设有与外定子槽相匹配的外转子槽,所述内定子槽和外定子槽上分别设有极对数为p1和p2的两套绕组,其中,P1≠P2,且|P1-P2|≥2,所述内转子槽和外转子槽上分别设有一套可形成极对数为p1和p2磁场的转子绕组,且转子内、外侧的转子绕组相位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定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阚超豪吴孝洁赵威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